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体会,明明没有干什么事情,可就是觉得特别累,精神萎靡,不想动。
有人会说,“我心好累啊”。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出现了心理性疲劳,不能掉以轻心。
01
阐述定义
心理性疲劳,指人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疲劳。
它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
它与生理疲劳不同。生理疲劳一般通过休息、睡眠会很快恢复。
心理疲劳不像生理疲劳那么显露,它是潜在的、隐性的。
心理疲劳一旦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引起人的行为能力减弱,削弱人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造成人的心理障碍。
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主要是源于自身的心理因素,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
面对同样的工作情境与压力,由于个体感受的不同,所产生的心理疲劳并不相同。
长期的心理疲劳会引发严重的心身疾病。
例如神经衰弱,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不好、失眠、怕光、怕声音等。
02
产生原因(背景、来源)
我们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容易造成人的压力过大、精神紧张。
一方面我们不认同内卷,另一方面好像是我们不想卷却不得不卷。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内心冲突。
面对大量信息、噪音、工作条件恶劣、疾病、人际关系紧张、遭到挫折等等,这些都是诱发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
在学生中,心理疲劳也很常见。
有些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常常对父母说 “累得不想动了”。
孩子们所说的“累”,既有生理性疲劳,又有心理上的疲劳。
心理性疲劳,一般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它不仅会引起人的生理疲劳,还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厌倦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变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
一些孩子不愿做作业,一提作业就发怵,一看书就犯困。
-
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
-
他们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有时表现烦躁。
-
上课时打不起精神。
孩子在升学以及学校中有竞争,学习过量,怕失败,都会导致心理的紧张与疲劳。
英国心理学家海德费说:“绝大多数疲劳,都是由于心理的影响,纯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劳是很少的。”
消极的情绪使人萎靡不振,不想活动,并且导致心理疲劳的发生。
心理疲劳的原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也不太一样。
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心理性疲劳,当出现心理疲劳时,及时进行干预,远离精神障碍性疾病。
03
相关科普
心理疲劳不容忽视。
过度的心理疲劳,就是对生命的透支。
有人也把心理疲劳称为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任其一再发展下去,长年累月,过度的心理疲劳便会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引发多种心身疾患,严重的还会引起偏头痛、荨麻疹、高血压、心脏病、乃至癌症等。
心理疲劳同生理疲劳一样,本身是一种阻遏性机制,迫使机体进入休息状态,从而避免受到继续伤害,对机体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类疲劳多发于白领、公务员等人群中的那些特别敬业、特别看重职场升迁的人士,还有就是失恋者。
“心病还需心药医”,面对心理疲劳时,要认真分析,找准诱发心理性疲劳的主要原因。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疲劳感就会明显缓解或消除。
04
案例分享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中华护理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综合心理干预对缓解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人员心理疲劳的效果》。
他们选取进驻湖北COVID-19定点医院的一线护理人员42名,将其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21名。
心理干预组给予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包括集体心理疏导、个别心理疏导及行为疗法等,对照组不做特殊干预。
经过一些心理量表测量,得出结论,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上述人员的心理疲劳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并改善其精细操作能力,减少护理相关不良事件。
这个案例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及时对心理疲劳进行有效干预和调节,无论对身心健康,还是学习、工作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
05
个人见解
当我们认识到关注心理疲劳的重要性,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止和解除心理疲劳呢?
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
比如:
-
学会放缓生活的节奏,注意劳逸结合。
工作合理安排时间和轻重缓急,生活有规律。适时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打球和步行等。
在适当的时候让工作停一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朋友出游,和亲人进行倾诉,寻求他人的帮助和理解。
每天尽可能保证充足的睡眠。
-
培养对所从事的工作的兴趣。兴趣的产生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相联系,对从事感兴趣的工作不易疲倦,而对从事没兴趣的工作易于疲劳。
-
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要求。凡事要讲究一个适度,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不硬拼蛮干。
-
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与人为善,和亲友、同事等处好关系。经验表明人只有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健康的心身,才不易产生疲劳,即使感到疲劳也容易很快消除。
-
要不断纠正自己因循守旧的意识和故步自封的想法及做法,树立自信心,增强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尽量克服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保持在逆境中生存的乐观情绪。
当我们处于感觉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如抗疫的医护人员,可以正视倦怠,明白这是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不为之烦恼或焦虑。
然后积极减压。
在感觉自我调节无法缓解时,积极寻求帮助。
我个人的体会是即使你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也不代表就不会产生心理疲劳。
比如我自己对心理学知识的不断学习、输出都是我热爱并乐在其中的。
但我如果较长时间在回答网友提出的疑问,助人自助,我也会觉得心很累。
以前我只单纯地认为是我身体累了,但其实是心理能量消耗过大。
我愿意用所掌握的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与理论去帮助更多的人,但当我不恰当地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超负荷运转,心理同样会难以承受。
许多人会去健身,增强身体肌肉,但很少有人重视锻炼我们的心理肌肉。
当出现心理疲劳时,及时进行干预疏解,比如在壹心理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心探教练、心理倾听服务等等,可以增强我们的心理肌肉。
祝愿大家都关注心理疲劳,及时调整,从而活力满满,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