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社会心理服务标准正式实施,意味着什么?

作者:喜猫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
原文标题:今日起,我国首个社会心理服务标准正式实施,意味着什么?

你好啊,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首先祝大家国庆快乐。

今天除了是国庆放假的开始,也是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正式实施的日子。

据悉,这是我国社会心理服务领域的首个地方标准

在此之前,我国尚无一个明确的社会心理服务规范标准,很多地方在开展工作时,会存在因为标准不一,导致质量不齐的现象。

这一标准的出台,则标志着之后的社会心理服务会向规范化和标准化迈进

在9月28日,北京市民政局举行的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张青之就表示:

这一标准的出台,“标志着社会心理服务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迈进,具有里程碑意义”、“将进一步助力(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

其实,早在规范出台前,北京市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探索,连续三年将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发布会负责人表示:

截至2021年8月,北京已建成141个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分布在116个街道(乡镇),为近4360个社区村和辖区单位提供社会心理服务。

到2021年底,将有超过230个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开展服务,实现社会心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街道(乡镇)。

预计“十四五”期末,全市将建成500个以上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可及、普惠的社会心理服务。

这些探索为各地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提供了一条可量化、可复制的路径,也为《规范》的制定和出台提供了实际的经验。

下面喜猫就简单介绍一些《规范》的基本内容:

1.人员、设备和制度的规范化。

《规范》首先对各服务站点的人员、硬件配置和管理制度做出规定。

要求每个站点,至少配备2名社会心理指导人员,并根据各地的不同需求,招募心理服务志愿者。

同时,明确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功能区布局和功能区设备配置,并对中心和站的功能要求进行区分。

要求建立各项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职业道德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服务质量的规章制度。

2.服务内容明确化。

明确社会心理服务应包括:心理学知识宣传与普及、心理指导与辅导、社会心态监测分析与预警,三大重要内容。

并对三大内容做出了详细介绍:

一、心理学知识宣传和普及: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人际关系、婚姻家庭、亲子教育、压力及情绪管理等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成长基本常识。

二、心理指导与辅导服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沙盘和绘画、亲子关系指导、人际关系调适等活动开展。

三、社会心态监测分析与预警:要求每个站点定期采集资料,动态监测社会心态状况,进行社会心态监测分析与预警并形成报告。

除此之外,还要求各站点应定期开展内、外部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做出整改。

3.对“不良情绪”展开重点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内卷等现象的出现,罹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

根据卫生部数据,我国14亿人口中,患有严重精神和心理障碍疾病的患者达1600多万。

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在中国,几乎每 20 秒,就有一人因抑郁症想自杀。

今年7月28日,保柏环球(Bupa Global)发布《2021年高净值人群身心健康调研报告》,发现国内的高净值人群普遍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近一半人认为生活节奏过快,生活压力较大,2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同时,近些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个人极端事件(无差别砍人等)频发。

今年8月30日,全国政协常委舒晓琴便指出,因心理问题引爆的极端行为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风险之一,应建立健全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机制。

而此次北京市出台的《规范》,便明确指出:


心理指导与辅导服务,应重点关注不良情绪与行为的服务对象,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心理状态评估等服务。


当服务对象的情况超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范畴,要及时转介到医疗机构。

随着《规范》的推广,各地如能建立起完善的服务站点,对搭建一个健全的经常性心理服务疏导和干预机制,以及对预防和解决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都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的参与。


对此,每一个人心理人都要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喜猫,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