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49中学生坠亡前割腕:自残是需高度重视的危险信号

01


闹得沸沸扬扬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终于有了更多公开细节。今天一早(5月13日),新华社、红星新闻等主流媒体还原了事件的经过,解开了大众的诸多疑惑。

从报道来看,坠亡学生小林确实是自杀。据其同学回忆,小林在校期间曾有时候表现得性格内向,独来独往,经常说否定自己的话,用刀自残并留下过划痕,还曾在QQ聊天中说想“一跃解千愁”。

坠楼身亡后,警方发现小林随身物品中有一张写给一位女生的纸条,上面是“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等内容。

可以肯定,小林在自杀前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并早就产生了自杀念头。


小林坠亡事故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与此同时,小林的老师说并没发现他有异常,高一入学时的心理测评显示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学习成绩优异。小林的舍友也说他心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会开玩笑。

而小林的父母称孩子平时性格开朗,回家时跟父母有说有笑,懂事、自信而有规划。事发当天他还跟母亲商量了暑假去哪里玩,“之前没发现任何异常”。

综合这些信息来看,小林虽然偶然流露出抑郁情绪,但整体上情绪比较稳定,基本符合“微笑型”抑郁症的特征。这也使得其身边大部分人未能及时觉察他的内心变化。

当然,他的抑郁症状并不十分典型,不排除部分精神科医生可能会怀疑他符合双相障碍的特征。

还有,报道称小林在最近一次考试中题目都会做,但考得不好。他对母亲说是因为“没休息好”,还安慰母亲不用担心。这表明他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学习障碍,甚至可能是考试焦虑,而且有可能承受着长期失眠的折磨。

02


看到目前的消息印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测,我的心情反而更加沉重。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过大量患有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他们大多性格比较内向,或者表面看起来比较外向,成绩非常优秀,乖巧懂事,有上进心,从小就是备受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骄傲。

但到了高中、甚至初中阶段,他们逐渐出现学习障碍、精神心理问题,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有的甚至休学、退学。他们的经历和小林非常相似。

根据我们的多学科诊疗(MDT)经验,尤其是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实践,这些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主要源于原生家庭、学校、社会、包括互联网等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长年累月下积累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小林留给同学的纸条中提到,他“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小林说到的“割腕”实际上是精神心理学说的“自残”、“自伤”或“自虐”。痛哭、自残就是他释放心理压力的方式。

尤其是自残,这是很多罹患抑郁症或者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在极度压抑时用来快速缓解压力的方式。躯体上的疼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上的痛苦,有些孩子看到鲜血流出还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压力得到短暂的缓和。

所以,青少年自残行为,是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的危险信号!


另外,“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在自杀前往往有相关事件作为“导火索”,也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他们本来就岌岌可危的精神状态彻底崩溃。比如考试失败、老师和家长的责骂、情感问题、同学间的人际矛盾等等。

小林在自杀前有没有“导火索”?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从现在的信息来看,有可能是最近那次考试失利,也有可能有其它因素。网传他留给一位女生的纸条可能涉及情感问题,但这未得到官方的证实。

就算没有明显的导火索,小林留下纸条中的“上过天台”说明他早已多次萌生自杀的念头。他甚至可能早就做好了准备,选好了地点,内心演练了无数次自杀的过程,但久久未能下决定。

即使在事发当天,小林仍在纠结。他向班主任请假后,先到学校的水泵房用小刀疯狂自残。此时他肯定非常、非常痛苦,但对生命还有所留恋。他再次想到了自残,希望快速缓解压力。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其实是一种“求生行为”。

可惜这次尝试是徒劳。自残、流血已经无法令他得到解脱,他无法承受极度的痛苦和煎熬,最终选择了自杀。

03


可能有的读者说,报道称小林没有在学校里遭受过老师的辱骂、体罚和校园欺凌;他和父母的关系也很好,知道照顾母亲的感受,母亲也信任孩子,不给孩子压力。那他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从何而来?

小林父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从未发现孩子有异常,反而觉得孩子性格开朗,无法接受孩子突然自杀的事实。

这是该事件目前最大的疑问之一,也是最值得父母们高度重视和自我反省的问题。如果小林的父母没有撒谎,说明他们真的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反而更加确定他们因为无意识的行为对孩子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这些创伤往往不是重大的、非常恶劣的,也不是父母故意而为之。而是因为他们严重缺乏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不懂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比如孩子流露出负性情绪,有倾诉欲望时,却被父母忽视甚至否定;孩子有自残行为被父母责骂,斥责其“玻璃心”或者不爱惜身体,对不起父母的付出。

又或者父母过度关心孩子的成绩,曾采取高压式教育或者“鸡娃”式的教育;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经常吵架;父母经常抱怨社会或者经常述说单位中的尔虞我诈等等。

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小创伤”,逐渐令孩子对父母失去了真正的信任,产生心理隔阂,不愿敞开心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小林在自杀前留下了纸条,但并不是写给父母的,而是给一位女生的。报道里没有透露纸条的完整内容,尚不知道里面是否有小林对父母的遗言。

通常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前,会对父母持有3种情绪或态度。

一种是对父母愤怒、抱怨,指责父母过去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这部分孩子采取自杀的原因部分是解脱自己的痛苦,还有部分原因是对父母的惩罚和报复,“我现在就把命还给你们!”

另一种是对父母有眷恋,感到愧疚。他们知道自己死后父母会承受巨大的痛苦,但他们觉得活着实在太痛苦了,所以会在遗言里一再向父母表达歉意、感激,并告别。

以上两种情况大众都容易理解。但第3种情况则是很多人无法理解并接受的,他们根本没有留下片言只字,或者在遗言里根本没有提及父母。


这会成为死者父母心里面过不去的坎儿:孩子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竟然对我们没有任何要说的话吗?

这很可能是因为父母对他们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但没有达到令其非常愤怒的程度。但在他们心里父母已经没有多大的分量了,失去了对亲情的眷恋。对他们来说,父母可能只是一个客观存在而已。

但人总归有情感诉求。这些青少年无法与父母形成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往往会转向家庭之外,渴望从友情、爱情中获得关注,满足心理和情感需求。

换言之,他们把朋友、伴侣看得非常重,一旦被朋友疏远、背叛,或遇到恋情失败,就非常容易失去理智,精神崩溃,并采取极端行为。


小林把生命中最后的纸条留给了一位女生,这肯定是他最信任、最依赖的人。他们之前有没有发生过矛盾,小林是否在主观上认为遭到了女生的伤害,我们不得而知。

但小林的死亡肯定对这位女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冲击!希望她的父母、老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必要时引导她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

还有,小林即使在高中没有遭受过老师的辱骂、体罚和校园欺凌,不代表他在以前的校园里没有遭受过。

而且,当个体心理压力巨大时,会变得敏感、多疑、自卑。即使是别人无意中的言行举止都有可能对其造成主观伤害,在其内隐记忆层面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抑郁症状。但个体往往已经遗忘了具体的创伤事件。这都是我们基于临床心理干预、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突破性发现。

04


现在悲剧已经无可挽回了,任何父母遇到这种事情都无法接受,小林的父母目前处于急性应激反应阶段。在情感上,他们仍然不能接受孩子已经死亡。希望其亲友一定要给他们提供心理关怀,慎防悲剧再次发生。

但作为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父母和学校,我们不能再拖延,一定要及时从悲剧中吸取教训,亡羊补牢,预防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学校一定要重视学生心理体检和抑郁症筛查。对每个学生的心理体检不能总共只有1次,而应每半年至少实施1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生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是动态变化的。小林在入学时测评结果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高二时就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这说明什么?说明学校和家长都大意了,都缺乏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而且,学校实施学生心理体检时,一定要基于科学、客观、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地落实,决不能敷衍了事、走过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早识别、早发现、早干预,降低出现悲剧的风险;即使后续真的出现了意外,学校和老师尽了本分,也才能更坦然地面对。

还有,这件事引发了很多家长的焦虑和恐慌,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突然出事。本来大家就“谈抑郁症色变”,现在又冒出个隐藏极深的“微笑型”抑郁症。

孩子明明看起来好好的、阳光开朗,但突然就选择了轻生,这让家长怎么应对、怎么预防?!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

其实,“微笑型”抑郁症虽然隐蔽性强,但也有一定的迹象。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观察和警惕:

第1,“微笑型”抑郁症的患者往往容易在深夜、独处时痛哭。父母可在这个时段多加观察,或者结合是否有擦泪纸巾、枕头泪渍等迹象来初步判断。

第2,“微笑型”抑郁症往往有失眠症状,难以入睡,或者易醒,睡眠质量很差。这又会影响到他们白天的状态和情绪,状态差、情绪差就更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更睡不着,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孩子经常失眠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明显信号。


但很多父母一听孩子说失眠就不以为意,觉得孩子只是学习压力太大了,只是简单回应道“你不要想那么多”“你不要那么大压力”。

这些话对于孩子来说无补于事,甚至会加大亲子间的隔阂。当发现孩子失眠时,父母一定要重视,及时从心理根源上解决,必要时可借助副作用小的镇静安眠类药物。

第3,因为容易失眠,压力大,孩子的学习状态会有所下滑,出现上课分神、注意力不集中,考试前非常紧张、焦虑等表现,成绩很可能有所下滑。

这些都是典型的学习障碍表现。高度重视学习成绩的孩子往往会非常焦虑,加大力度自我施压,但往往难以奏效,反而恶性循环。在一次次尝试调整学习状态失败后,孩子的内心可能已经“抑郁”了,但外表还强撑着。

这时父母要做的是为孩子减压,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和学习状态。切勿因为他们成绩下滑了指责、施压,这很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孩子精神崩溃而选择自杀!

第4,如果感觉孩子跟父母交流时总是报喜不报忧,或者总是不愿意透露内心的感受,那也要加强注意。

不要以为孩子总是阳光、积极、正能量,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有正常的喜怒哀乐,也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但他们愿意倾诉,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会积极求助。

所以,孩子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时是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透露心声,这是判断亲子关系是否真正亲密、孩子是否真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如果孩子只是爱跟父母谈谈吃喝玩乐,但真正不开心时选择不跟父母聊,这说明父母根本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啥都跟我们说,关系很好”,这句话的背后往往是表面的假象。


第5,既然“微笑型”抑郁症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有可能伪装,那父母要主动跟孩子认可的老师、朋友、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

绝大部分“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即使再坚强、演技再好,在他们痛苦得难以独自承受时,往往会向信任的人透露部分心声。这次悲剧中小林就是这样,曾向不止一名好友表露厌世、消极情绪。

如果这些小林父母与这些好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和沟通,及时知道孩子的心理变化,这个悲剧很可能不会发生。

第6,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自残是极其危险的信号!


上面说了,青少年患者的自残行为往往出于释放压力,这说明他们内心的压力已经接近令其精神崩溃的临界点了。这时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多给予高质量的陪伴,缓解他们的压力。

但现实中很多父母不懂,看到孩子自残时第一反应是害怕和恐惧,还有愤怒,马上大声斥责:“你在干嘛!自己划自己!你有病吗?!”

父母千万不要做这样的“蠢事”。本来孩子对父母可能还有眷恋,这么一否定、指责,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可能几近消失。这只会加速悲剧的到来!

最后,青少年抑郁症、包括“微笑型”抑郁症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仍要回归到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密的亲子关系。


只有孩子对父母真正的认可、信任,父母懂得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和教育方法,才能及时遏止心理问题的苗头;并引导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性格和高逆商,避免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文:何日辉  (公众号:晴日心身医疗)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