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越高的人越有可能成功吗?| 心理词条

1

阐述定义

孩子学习兴趣减退、成绩落后,身为父母,我感到焦头烂额?

我人到中年,正在为自己的工作绩效影响升职加薪而发愁?

我觉得无论我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变成自己心目中成功的学生?

别着急,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成就动机理论,或许你就能找到解开心中困惑的那把钥匙。

成就动机是人们参与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的动机,并希望在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超越他人。例如,一个学生希望各科考试都获得好成绩,冲进年级前五;一个年轻人想要高效完成公司的任务,成为同事中的佼佼者等等。

亨利·默里、戴维·麦克利兰和约翰·阿特金森是最早研究成就动机的一批心理学家。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默里就指出,成就需要是克服困难,以高标准完成艰难的任务,并超越自己的需要。

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麦克利兰在默里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追求成功避免失败两个部分。

一个人趋近目标的行为是这两个部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追求成功的意愿强于避免失败的意愿,一个人就会努力达成特定目标。反之,如果追求成功的动机弱于避免失败的动机,这个人就会选择不易失败的目标。

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等人使用主题统觉测验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就需要强度。他们给参与者展示一系列模棱两可的画面,让参与者根据图片编故事,然后按照事先编制的编码系统对故事进行解释和评分。

主题统觉测验的研究表明,成就需要得分高的人更积极努力。比起得分低的孩子,成就需要得分高的孩子在事业上更容易超过自己的父亲。

2

背景/来源

早期对动机的研究,人们片面强调生理性动机而忽视社会性动机。那时的理论认为,本能或生理需求是动机产生的源泉,比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学派的驱力理论等。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意识到,人除了有生物本能,还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成就等。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成就动机的研究进入人们的视野。

研究者们很想知道,成就动机越高,是否意味着越有可能取得成功。要揭示成就动机与成功的关系,就需要深入了解成就动机的三大影响因素,分别是成就需要、归因和成就目标。

1. 成就需要

假如一家新能源车创业公司正在融资,投资这家公司可以预期将来获得成千上百倍的回报,但是同时必须承担公司倒闭的高风险。一个人为了获得高收益而冒着巨大的风险投资这家公司,这样的人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吗?

研究成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并非越愿意冒巨大风险得到高成就的人,越是具有很高的成就需要。

在20世纪60年代,阿特金森等人通过绳圈套木桩的实验对成就动机理论进行验证。在实验中,一群5岁的孩子拿着很多绳圈去套房间中央的木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站在什么地方。

研究发现,追求成功的孩子选择站在距离木桩适中的位置,这使得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有一定的成功机会。

而避免失败的孩子,要么离木桩很近,要么很远。这是因为离得近不容易失败,离得远几乎没人能套准木桩,失败了也不尴尬。这两种情况都是为了避免体验到消极情绪。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一个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渴望成功,所以会采取稳健的策略以提高成功率。可以说,高成就动机者是稳健的冒险家。相比于前途未卜的创业公司,成就动机高的投资人更倾向于把钱投在贵州茅台、阿里巴巴这样的成熟稳定而又有高收益的企业。

大量的实验证明,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成功的可能性确实更大,因为他们合理地规避了失败。而成就动机是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高成就动机者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2. 归因

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归因就是关于某一结果产生原因的判断。

通俗地说,归因就是你认为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举个例子,你的数学考试没考好,你认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复习,还是怪数学老师出的题目太难了。

归因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当属伯纳德·韦纳的动机的归因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影响最大。他证明了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就是对成败的因果归因。

韦纳把行为的归因划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控制点维度,即把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如能力是内部的,运气是外部的。

第二个是稳定性维度,也就是把行为的归因划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是稳定的,努力是不稳定的。

第三个是可控性维度,即把行为的原因归于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如努力是可控的,身体状况是不可控的。

通过了解一个人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归因,可以很好地预测这个人对成功或失败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比如,王者荣耀、吃鸡等各种对战类游戏让很多人沉迷于其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玩家会把输了归结为“手抖”等不稳定的原因,而不是自己技不如人等稳定的原因。因此,玩家更少体验到羞愧等负面情绪,就会更加期待下一轮游戏。

韦纳的一系列研究得出关于归因的重要结论。简单地概括,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最有利于提高成就动机。

3. 成就目标

事后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很重要,我们心中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对于我们能否成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成就目标提供了人们在成就情境中渴望达到的目标。

在20世纪80年代,尼克尔斯和德韦克等人首次将成就目标引入成就动机的研究领域。在总结成就动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德韦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可以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两大类。


掌握目标指的是以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为目标。专注于掌握目标的人会为学会知识技能和获得精通感而感到满足,认为只要学会知识技能了就是成功。


成绩目标则把目标定位于取得好成绩和好名次。受到成绩目标驱动的人,满足感来源于别人对好成绩的赞扬,并且觉得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把掌握知识技能当作目标的人,长大后大多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职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更有兴趣和热情,收获的成就也更高。而从小把取得好成绩作为目标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会因为害怕失败而畏首畏尾,在工作中不敢挑战和创新。

可见,掌握目标通常更有益于提高成就动机,从而使人获得更高的成就。

3

案例分享/相关科普

既然有高成就动机的人更有可能成功,那么,该如何怎样培养高成就动机呢?其实,影响成就动机的三大因素已经给了我们启示。

1. 培养高成就需要

心理学家发现,某些家庭教养方式与孩子的成就需要相关。父母长期支持和鼓励孩子去尝试新事物,为了达到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个人成就感,发展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一般会产生较高的成就需要。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看看我们可以如何通过培养高成就需要来解决问题。

问:孩子学习兴趣减退、成绩落后,身为父母,我感到焦头烂额?

答:父母可以尝试鼓励孩子,肯定孩子为争取好成绩而付出的努力,对他们取得好成绩展现出热情,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支持和鼓励孩子去尝试各种活动,尊重孩子对兴趣的选择,比如学骑自行车、制作手工艺品等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2. 改变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我们应该更多地把原因归结为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当然,这并不是怂恿大家进行归因时罔顾事实、逃避责任,一切都应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

我们还是用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问题,来分析改变归因对提高成就动机的作用。

问:我人到中年,正在为自己的工作绩效影响升职加薪而发愁?

答:你认为没有获得升职加薪是因为工作绩效不够高,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工作绩效?

如果你相信是工作能力欠缺造成的,即内部的原因,那你很有可能会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反之,如果你把原因归结为外部的、不稳定的或不可控的,比如HR故意给你很低的工作评价,那么你可能从此就放弃努力了。

不妨更进一步想,除了工作绩效,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升职加薪,比如社交、团队协作、工作风格等等,然后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合理的归因。

3. 把掌握设定为成就目标

通过习得有一定挑战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获得满足感,而非因为好成绩被人赞扬,可以让人对所学的内容更感兴趣、保持得更长久。从长久来看,这会使人对自己有更积极乐观的评价。

同样地,以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例,我们一起来看看喜欢掌握目标的人是如何变得更积极的。

问:我觉得无论我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变成自己心目中成功的学生?

答:你心目中成功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是考取优异成绩,成为年级第一,亦或是口才一流,能在辩论赛中摘得一等奖?不论曾经是哪一种,不妨从现在开始,把成功定义为掌握新知识,学会新技能。

你会发现,原来你拥有神奇的能力,促使你努力克服困难去学会新东西。尝试用内心去体会掌握新东西时的喜悦。这种发自内心的高峰体验,又会让你想要学到更多。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将会成为你获取更多成就的路上的助力。

诚然,以上三种方法都能从不同方面提高一个人的成就动机,但是这三者不能割裂开来。我们在培养成就动机时,可以把这三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去提升自己。

4

个人见解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都渴望成功,大家都有成就动机。

我和朋友曾经讨论过,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努力哪个对成功更重要。朋友认为,只要培养的方法是科学的,那么每个人都能在各个领域变得非常成功。

朋友的观点让我想起以华生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华生曾经这样说,只要给他一打正常的孩子,他就能把孩子训练成任何人,警察、律师或是小偷。

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我倾向于认为,天赋决定了每个人的起点,而有些人的天赋如此之高,使得常人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跟那样的人比肩,比如贝多芬、爱因斯坦和刘翔等人。

朋友听完我的观点之后有点生气,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了。事后,我恍然领悟,因为我剥夺了一个普通人通过个人努力走向成功的美好愿景。是的,虽然先天的基因决定了个人的下限,但是后天的努力可以让人无限接近自己的天花板。

成就动机理论发现,高成就需要者喜欢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并努力完成任务。归因理论指出,把成败归结为努力这种内部的、可控的原因,促使人们勇于挑战自我。

目标成就理论认为,把掌握知识技能当作目标,有利于人们持久地为了目标而努力。不管是哪一种理论,都为人们指明了通向更高成就的道路。

这些不都是在告诉我们,应该为了心中的理想,努力拼搏,迎难而上吗?只有努力了,我们才能接近理想。只要努力了,我们就有成功的希望。

你努力的样子,真的是全世界最靓的仔!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 Anderman E M, Maehr M L.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 in the middle grad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4
[2] Atkinson R C, & Litwin G H. Achievement motive and test anxiety as motives to approach success and avoid failur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0
[3] Dompnier B, Darnon C, & Butera F. Faking the desire to learn: A clarification of the link between mastery goal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4] Dweck C, Leggett E.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
[5] McClelland D C. Studies in motivation.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55
[6] McClelland D C. The achieving society.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1961
[7]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W, Clark R. A, & Lowell E L.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53
[8] McClelland D C, & Pilon D A. Sources of adult motives in 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 in early child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9] Murray H A.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fifty men of college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10] Puca R M, & Schmalt H-D. The influence of the achievement motive on spontaneous thoughts in pre- and postdecisional action phas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1
[11] Weiner B, Frieze I, Kukla A, et al. 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Jones E, Kanouse D, Kelley H, et al. Attribution: 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behavior.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1971

文:不会思想的芦苇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