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 | 心理学的历史流派:人本主义

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心理学中又产生了一种新兴的力量,这股力量带着一种温暖而澎湃的气息,给人性的洞察与分析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这就是被称作“第三思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位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成长之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谓是“一路反抗,一路升华”。

01

马斯洛的故事


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童年经历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惨!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大写的惨!!!

马斯洛老爸娶的是自家表妹,近亲结婚,繁殖能力还超强,一口气生了七个孩子,马斯洛是老大。

老爸花心、酗酒,对孩子异常严厉,还动不动就玩消失。老妈性格淡漠甚至有些冷血,有一次,小马斯洛带了两只小猫回家,被老妈给活活打死了。

不仅如此,老妈还很偏心,对弟弟们很好,对小马斯洛却又打又骂。

成年之后的马斯洛曾用“不称职”、“恐怖的怪物”等字眼形容自己的老妈,可见幼年的心理阴影之深。

小马斯洛身材瘦小,但却长了一个大鼻子,老爸老妈经常取笑他弱不禁风的身材和极不协调的大鼻子。

17岁的时候,马斯洛认定“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像自己这样丑陋”,是一个敏感、自卑的孩子。

在学校里,因为犹太人的身份,小马斯洛也不是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待见,只能把读书和学习作为自己的“避难所”。

马斯洛智商很高,据说IQ值高达192,学业上非常优异。

马斯洛原本遵从父母的意见,进入大学学习法律,但发现自己对法律毫无热情,于是三个周之后转学到了康奈尔大学学习心理学。

此时,康奈尔大的心理学“扛把子”正是构造主义开创人铁钦纳(不记得铁钦纳的,请点击心理学的历史流派: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复习),马斯洛不认同构造主义的观点,还嫌弃铁钦纳老师讲课极其枯燥和无聊,又转学走了。

后来,马斯洛到了威斯康星大学,在那里先后获得了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在威斯康星大学,他听过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的课,并对韦老师充满敬畏之情,将其视作完美人性的典范(不记得韦特海默的,请点击心理学的历史流派:格式塔心理学复习)。

韦老师和其他卓越人士的存在,也引发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关注,开始思考心理健康且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有着什么样的心理特征。

起初,马斯洛是一个热切的华生式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科学方法可以解答人类身上的所有问题,同时,他也认同、吸收了精神分析和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观点。

毕业之后,马斯洛进入了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学院工作,这段期间,马斯洛活得非常快乐、充实,他风趣、热情的教学风格备受赞誉,还有一些学生喜欢找他做心理咨询。

这些经历让马斯洛开始逐渐舍弃了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因为他慢慢发觉,与研究人的外在行为相比,人的内在需要更值得挖掘。例如,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先天倾向,追求自我价值和潜能的最大化。

马斯洛开始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很快遭到了行为主义的排斥和打压,身边的同事孤立他,甚至主流杂志都拒绝发表他的论文。

但马斯洛没有气馁,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相继发表了几本重要的著作,继续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并逐渐被心理学界所接受和认同,而他本人也被视作了人本主义的精神之父,一个反主流文化运动的英雄。

马斯洛


02

罗杰斯的故事

罗杰斯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一个郊区,老爸老妈都是极其严格刻板的基督徒,固守着所谓的教宗教义,不喜欢表露情感,不喜欢和邻居有过多交往,从小到大,对罗杰斯的一言一行都充满着约束和钳制。

小罗杰斯的童年时代也很孤独,老爸老妈还对哥哥更加宠爱,所以他也只能和小马斯洛一样,选择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

19岁的时候,罗杰斯考上了威斯康星大学(大约十年之后,一个叫马斯洛的同学也转学进入这所学校,这所位于威斯康星州的名校见证了两位人本主义大师的成长),在大学里,随着和同学交往的增多,马斯洛才一点点改掉了自己原本孤僻的性格,也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起初,罗杰斯对农业更感兴趣,但在22岁的时候,他被学校派到中国北京学习了六个月。

这次中国之行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他参加了一次教会活动,触动了他对宗教的深层思考,并跳出了老爸老妈那狭隘的宗教观。

他开始觉得,人应该通过对生活事件的理解指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依赖他人的观点,同时他也相信,人有一种自我完善的本能。这些理念,日后都成为了他倡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石。

后来,罗杰斯转学到哥伦毕业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开始从事问题青少年的教育工作,9年之后,他进入大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和心理咨询生涯。

在这样的工作基础之上,罗杰斯创建了一种影响至深的心理咨询流派——“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

他反对指导性过强的方法,主张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倡导的代表性理念有:

真诚真实与诚恳,一种没有伪装、表里如一的态度。

无条件积极关注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让对方觉察到自我的价值。

共情一种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设想一下,你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一个咨询师,对方怀着一种真诚、温暖的态度,倾听你的烦恼,认同你的感受,给了你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还引导着你排除障碍,追求自我实现……

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像极了那句广告语,暖暖的,很贴心。

罗杰斯


03

人本主义的观点

与弗洛伊德不同,他的理论观点来自于深受心理疾病折磨、生活极不快乐的一群病人,而马斯洛和罗杰斯的来访者却主要是年轻、聪明、富有朝气和追求更高目标的大学生。

工作对象的不同也直接决定了理论方向的差异,人本主义倡导的理念包括:

(1)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不是受无意识支配的“动物”,也不是完全受环境塑造的被动的人。

(2)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3)人有巨大的潜能和存在的价值。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些铿将有力的观点相当于“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

左手扇向精神分析,谁说人是被无意识支配的,人明明可以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存在的价值!

右手扇向行为主义,谁说人是被环境决定的,人明明可以拥有自由意志,决定前进的方向!

并且,马斯洛和罗杰斯的历程,可谓是人本主义式成长的典范。

两个人的童年经历都有些悲惨,家庭氛围淡漠,亲子关系糟糕,还缺乏同伴支持。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痛苦不堪的早期经历可能在潜意识中埋下了冲突的种子,日后搞不好会演变成神经症。按照华生的观点,两人自小接受的环境刺激都极为消极和恶劣,心理发展势必也令人堪忧。

可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很多时候,并不是家庭出身和周遭环境就此决定了人的命运,千万不能忽视了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的力量。

虽然人本主义的缺点是概念有些主观、方法不够精确,但毫无疑问,人本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传达出了一种新的人生哲学。

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股向上生长的力量,有着一种不能低估的自我发展潜力,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在困境之中依然奋发向前,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我想,这也是人本主义最动人的地方吧。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结语

心理学历史流派的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心理学家的“百家争鸣”依然还在继续,从不同的视角进一步挖掘和探索人性。

对于历史,我们一起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

冯特说,意识要看结构!

詹姆斯说,意识要看功能!

韦特海默说,意识要看整体!

华生说,看个毛线,要看行为!

弗洛伊德说,意识、行为统统没用,决定你的是潜意识!

马斯洛说,别听那二货(华生和弗洛伊德),要相信人性,要追求自我实现!

参考资料:
[1] 杜·舒尔兹, 西德尼·埃伦·舒尔兹. 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2] 格尔德·米策尔. 心理学入门(修订版)[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3] 隋岩. 心理学入门:妙趣横生的70堂心理课.[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7.
[4] 陈昌凯. 南京大学公开课:谈话的艺术——手把手教你心理咨询(来自学堂在线)

文:于格  (来源:于格的格子铺  ID: yg_gezipu)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