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 | 人类,你可以没有爱,但不能没有感觉

假设,你走在校园里,突然冲出一个人对你说,少年,我看你天赋异禀、骨骼清奇,很适合……来参加一个心理学实验啊!

什么实验呢,别名“啥也别看别听、啥也甭干甭想”实验——你只需要躺着,戴着眼罩和耳机,看不见影像听不到声音,再穿上特殊的防护服,隔离你和外界的接触,吃喝拉撒正常进行,但除此之外,都得在床上躺着。

躺一天,就有20美元入账,躺两天,又有20美元入账……

少年,你愿意来躺吗?

你扒拉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好像,不是很有趣,费用也一般般,还是算了……

等等少年,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忘记转换时空了——biubiu,时空转换完毕。

现在,不是2019年,而是1954元,费用嘛,还是实打实的20美元。

那个年代,20美元是啥概念?

一个普通大学生,在外兼职的酬劳大约是50美分/天,而你啥也不干,只是躺在这里,就能够获得40倍的费用。

谈美元抽象的话,我们还是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好了,假设,你的同学在外面发传单、洗盘子、做辅导,辛辛苦苦一天赚了100元,你在实验室里躺了一天,能赚4000元。

少年,我看到你的眼睛亮起来了,你扔下手里的东西,恨不得直奔实验室,眼神也变得炽热而滚烫,你的一切反应都在告诉对方,我愿意躺,并且我能躺到你破产!

少年,你真的能躺那么久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看看,没有了感觉,人类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01

没有了感觉,你可能,会活不下去……

作为人类,我们需要食物和水分,需要躲避危险和伤害,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可靠的信息。

如果举行一场“感觉竞赛”,人类在很多单项上并非佼佼者,论视觉比不上老鹰,论听觉比不上蝙蝠,论嗅觉还比不上自家的宠物狗。

但所幸,重点不是单项比拼,而是综合实力。人类的感觉机制使得我们能够加工广泛的感觉输入,相对准确地识别和觉察外部世界,保障个体的生存。


所以,少年,假设你真的参与了那个实验,你的反应,大致会是这个样子——

第一步,睡觉,一直睡到无觉可睡;

第二步,空虚、寂寞、无聊;

第三步,“自找”刺激,吹口哨、唱歌、自言自语;

第四步,出现了幻觉和错觉,看到了莫须有的光点、线条和几何图形;

第五步,极度的乏味、单调和痛苦……

最后,没有等到这个机构破产,你就主动叫停了。

这是1954年在美国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参与的大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大多数人在实验开始后24-36小时之内要求退出,在这种“感觉真空”之下,没有人能够坚持72小时以上。

感觉剥夺实验

并且,实验所带来的病理现象,需要数日才能恢复正常,甚至有参与者评价说,这个实验是酷刑,比起希特勒的迫害手段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感觉是正常心理活动和生存的重要前提,一旦剥离了所有的感觉,无异于人类的自杀。

02

没有了感觉,你可能,啥也不知道了……

以色列著名作家萨·伊兹哈尔的代表作是一本自传性很强的长篇小说《米克达莫特》,在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婴儿对这个世界最初始的记录——

那最初的地方在哪里?就是那最初的一个?因为那最初的地方,不需任何证明,是橘黄色的。完全是橘黄色。橘黄橘黄的。很浓的橘黄色。完完全全。

光滑,像丝绸那样光滑。还有着一种充溢着橘黄色的帘幕的不经意的抖动。浓重的橘黄色上涂抹着橘黄色。

而且好像没有别的逻辑,这只不过是一顶巨大的帐篷的衬里,帐内充满了窸窣的浓重的橘黄色丝绸以及大河奔流般的丰饶,懒洋洋地泛着波浪,满眼的橘黄激荡起轻柔的波浪。

作者用了很长的笔墨描述了色彩、光滑、抖动,估计性急的读者耐不住了,恨不得隔空追问一句,您老为什么不直接用一句话来描述——我一睁开眼,就看见了一个橘黄色的帐篷,被风吹得抖来抖去。

呃,这可能就是我们没有成为小说家的原因。

不过,换个角度,作者本人未必学过心理学,但他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现象——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


感觉是我们的身体与物理世界交互时,大脑对光、声、压力、气味或味道等单一属性的基本记录。在萨·伊兹哈尔的笔下,这个小婴儿脑海里和世界最初始的互动,那些对颜色和光线的记录,就是一种感觉现象。

对人类来说,感觉是一种最初级的经验,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辨别属性、获得信息,了解周围的世界。

所以,感觉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如果感觉消逝了,记忆、思维、想象、创造,这些人类引以为傲的高级心理现象,将统统化为虚无和空谈。

03

所以,没有了钱,生活还可以将就,没有了爱情,日子也可以继续,但如果没有了感觉,那真真儿是活不下去了。

并且,除了生存和认识世界,感觉还有着第三重作用——感觉让生活更加愉快、积极、主动

清晨起床,第一缕光线刺激着你的视网膜,相伴而生的,还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好心情;

开车上班,打开车载音响,磅礴大气或宛转悠扬的音效,回荡在耳边久久不散;

中午吃饭,和朋友相约重庆火锅店,火红的汤底和麻辣的口感,重重冲击着你的味蕾;

晚上散步,拉着恋人的小手,感受着对方传来的温度,再一次感慨生活的静谧与安好。

生活中,我们体验到的种种声色享受,背后都离不开感觉的满足。那些寻常的小确幸,往往是我们对于视、听、触、味、嗅等感觉的快乐体验的追求。

所以,作为人类,请珍惜感觉,以及感觉给我们带来的一切认识与美好。

参考资料:
[1] 彭凯平. 清华大学公开课:心理学概论(来自学堂在线).
[2]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六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3] 黄希庭, 郑涌. 心理学十五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4] 阿摩司·奥兹. 故事开始了:文学随笔集[M]. 译林出版社, 2013.
[5]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6] 隋岩. 心理学入门:妙趣横生的70堂心理课.[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7.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文:于格  (来源:于格的格子铺  ID: yg_gezipu)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