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工作者是怎样的人?

心理服务从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因此心理服务的提供者——心理工作者应具备哪些能力,对此争议也很大。先不论心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方面的背景和技能,心理工作者的人格底色应是怎样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Ta们也是一群普通的人。

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欢喜和忧愁,快乐和痛苦,性格中也有原生家庭的影子,也需要修复童年经历的创伤,也是带着问题和困惑前行的人。只是,Ta们在努力自助的同时,期望着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这样一群有着心理学的知识背景的人,通过专业知识剖析自己的成长过程,审视自己的心路历程,逐渐与内在自我和解,获得心理上的豁达。这应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心理服务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但是,每一个心理工作者都能达到的吗?或者说只有达到了的人才能成为心理工作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与自我的和解,心理上的豁达感,是主观感受,无法做客观评估。既然无法评估,就无法以此为标准筛选心理工作者。

 

所以,心理工作者是一群仍然带着问题和困惑前行的普通人。


这将导致Ta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只是Ta们比普通人多了观察自我和情绪调解的能力而已。

比如,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不公平,Ta们也会感到委屈和难受,甚至也会哭泣、骂人。但情绪发泄过后,也会思考,这样的不公平感受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感受,如果是客观事实,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是主观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是怎样的事件触发了内心未解决的问题?

然而,这样的假设仍是偏于理想的,因为忽略了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自我价值感高和低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自我价值感高的人通常遇到问题时,先处理好情绪之后,更愿意用积极的目光去理解事件的发生,并作出积极的行动。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往往否定和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用消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去理解事件的经过和发展趋势。

比如,同样一件事情,自我价值感高的人的人想办法提高效率,尽一切努力去促成好的成果,尽管Ta们清楚的知道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这件事情的消极结果,并为此寻找论据,而且这种过程基本都在潜意识完成的,并不是意识层面的。

 

因此,理想的心理工作者应是一群仍然带着问题和困惑前行的自我价值感高的普通人。


但,遗憾的是很多心理工作者的入行动机或者机缘,恰好是为了解决低价值感所带来的自身的困惑和问题。

自我价值感是后天发展的,有可能改变的,但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改变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不同,Ta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经常采用的应对方法也不同。因此每一种低价值感的内涵也不一样,无法用统一的视角和观点去理解和处理。

 

那么,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识别、应对自己的低价值感所引发的认知、行为和思维上的冲突以及困惑,这是对心理工作者的考验,也是合格的心理工作者应有的状态和能力。

一般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愿意接受心理服务的普通人,很多人都是低价值感的人。虽然外显的现实问题是各式各样的,但都是围绕着低价值感。在冲突和矛盾中感受不到或者很有限的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而痛苦,最终走进咨询室。

可能Ta们面临的问题,正是心理工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正在经历的事情。面对工作中领导不能给与积极肯定,常感到价值感受损而痛苦的来访,如果是同样低价值感的心理工作者,该提供怎样的帮助?在倾听和共情之后,能否区分它是自己的低价值感所致的情绪体验,还是反移情的结果?

合格的心理工作者不一定要先是高价值感的人,但一定要能够对自己的问题和状态有所觉察,并且能够做出相应的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



如果说走进心理咨询/治疗的人都是勇于承认自己遇到问题,并且需要帮助来解决问题的强者的话,那么心理工作者是率先走这条路的先行者。

原创:二楼的巴士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