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及心理疗愈的魔幻未来

呵呵,这下可以名正言顺的、认真的、为所欲为的胡思乱想一把了。有点像小学时,突然被告知,打怵的老师因故不来上课了,大家可以自由活动的“大赦感”。

就现有心理疾病来看,就现有的对心理疾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来看:人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是在“人”生活的环境里“养成”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充分发展,物质生活的充分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得到很好的满足。患心理疾病的人会极大减少,疗愈心理疾病也会转在“人”的自然生活环境中去解决,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显得这么突兀,非得去精神科,或进行单独的心理咨询来解决。

01畅想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自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起,至今虽已过去一百多年,但其理论和实践却飞速的发展着。在此不再赘述。

而中国,虽然科学心理学最早传入是20世纪初,但直至21世纪初,才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而最近十年的发展真可谓日新月异,令人咋舌,国人投入的热情和人数之多,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可以与之媲美。

由此,大胆臆测,在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心理学衍生领域的发展可能令人目不暇接。

像现在,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美食家,烹饪高手一样,我们每个人可能也可以发展出自己一套“心理学理论和操作指南”。要知道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心理学理论”指导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学家”。

人们把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和操作指南”,通过各种媒介公布于从,供需要的人选择、模仿和参考,间接帮助别人。就像我们今天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美食、找到许多食材的烹饪方法一样。

对身处心理困境的人来说,可能这样的“理论和操作指南”更贴近他们,更易于他们操作。

02畅想科技支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不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自动匹配,提供个体需要的“心理学理论和操作指南”,还可以为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的人,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个性化的心理服务产品。

比如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当躁狂要发作时,产品提前捕捉到某些信息,然后采取适宜这个患者的方式,来降低他的躁狂发作程度;同样,当抑郁要发作时,产品提前捕捉到某些信息,然后采取适宜的方式,来降低患者的抑郁发作程度。通过外界物理的干扰,不用服药,让患者逐步恢复到自己可以把控的正常的水平,情绪不再失衡。

因患心理疾病,被迫吃药,以求减轻症状的人可能都有体会,此类药虽然有利于控制病情,但对人体的伤害和带来的不适感也不小。很容易造成人心理的二次伤害,或对药物的依赖。

03畅想养育环境

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养育者在孕育生命和养育生命的过程,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彼时,心理健康意识已深深根织于大家的集体潜意识中,就像食物对于人类的意义一样。大家有能力觉察出自己“饿了(心理出问题了)”,然后也有能力去找吃的(寻求帮助),自己做吃的(靠自己的能力),或买吃的(购买服务)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营养状况”(如压抑了),有选择的补充“营养”(寻求释放)。如缺钙了,多吃含钙的食物等。

这种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类似于人类对食物需求的关注的意识传承到新生命身上,新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习得“饿”了,找吃的,自己做吃的,或买吃的等,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健康需求。

04畅想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生存压力降低,大家更关注心理健康,大家更在乎的可能是怎么“顺性而为”—-顺着个体的天性去做些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不再把社会的评价体系当成自己唯一的人生指南。

这样,无形中可能就会让许多现有的心理疾病永远的消失。如考试焦虑症、厌学等一些带瘾字的症状。大家可以光明正大的做自己,不用再逃到某些心理疾病或症状里去找寻自我了。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社会评价体系也呈现多元化和包容化,也许今天视为“问题”的问题,到那时已不再是“问题”。

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谈性色变,谈离婚色变,到如今的神情淡然,甚至可能某人色变时,反而会被人嗤笑。

同样,作为社会包容的一部分,一些社会机构、企业可以为有某些“特定特征”的人提供适宜他们“特征”的工作。比如,让有洁癖的人,从事食品卫生或其他要求高度清洁方面的工作。

05畅想治疗规则

可能不再需要保密规则,社会和公众巨大的包容性,让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不再是需要保密的隐私问题,可能就像当今感冒、发烧一样自然。这一规则的变化本身,可能很大程度上就会带来患者的疗愈。

现时的保密制度,一方面让来访者感到安全,同时另一方面也让来访者觉得这确实是个“问题”,担心大家知道了,会给他或家人带来伤害,会给他或家人的现实生活带来“麻烦”,所以才需要保密。这无意中也消耗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心理能量。如果做到问题敞开了,说明问题在来访者这里已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现实中,当我们有勇气承认、接受了自己的某些问题或不足时,问题或不足带给我们的困扰,不再能把我们的“心”困住。

06畅想治疗方式和环境

治疗方式和环境,可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咨询室、医院,而是转向更社会化、更符合人性化的“社区”或“家园”。

在“社区”或“家园”里,同一类的患者,或者不同的患者,大家在一起生活、工作,“问题”在大家日常生活、工作中自然疗愈。相当于把现今团体治疗模式的情景,扩大、放到现实社会的环境中。

也许,到未来的某个时候,在大家的眼里:没有存在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的人,只有以不同方式生活和工作的鲜活、丰富的人。

原创:心玥诚服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