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知己”——共情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很想向我的朋友诉说一些我内心的痛苦,对方出于对我的关爱,很怕看到我的这份痛苦,于是不断地鼓励我要坚强,要勇敢。

虽然你觉得朋友说的都对,可内在总会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

于是想草草地结束这场对话,继续回到自己的世界里,继续苦闷着自己的苦闷,然后感觉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会理解自己。

这也就是我们昨天和大家分享的没有分清楚同情和共情。通过昨天的文章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出在朋友没有及时地给到“共情”。

因为人在脆弱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要得到的是别人对我这份脆弱的看见、理解和接纳。

而这份理解和接纳之后,我才能有力量去恢复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生,去寻找解决方案。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随着学习心理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词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准确地说:共情就是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去体验、去感同身受地体验另一个人的情感。

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可以完全进入你的情感世界,在那一刻,他也就变成了你,那自然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就可以正常推导出来。

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吗?

当然可以,以下共情的具体操作四步骤:

第一步是接纳。

当你的身边人向你倾吐他们的脆弱的时候,你是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倾听对方的诉说。

我们知道,全身心地倾听就是一种接纳,而这份接纳本身对于对方就是一种很好的滋养和爱。而一个无法理解别人、无法接纳别人的人,往往是自己的人生阅历还不够。

第二步是通过提问了解具体发生的事。

当你的身边人向你倾吐这些内容的时候,你通过不断地发问让对方感觉到,你是真正倾听他的。

你是真正对他说的事情感兴趣,你是真正地进入了他的世界、和他在一起的。这个时候,其实具体发生了什么事都并不如你带着好奇去了解他的这个行为更重要。

第三步是确认对方的感受。

这就需要你有感受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设身处地地进入对方的世界,你是能够体会到对方在经历这种事情的时候,他那一刻的感受。他是觉得很沮丧,还是委屈,还是愤怒?

你如果能把对方的感受翻译出来,反馈出来,对方在这一刻是真正感觉到被你看见的。

“这种事发生在谁身上都不好过。”“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也会觉得四面楚歌,满满无力感。”当你试着把这份对感受的看见,反馈给对方的时候,你已经减轻了对方80%的痛苦。

第四步是启发。

这一步并不是在所有的共情过程都需要去用。

如果向你倾诉的对象,他是有反思能力的,并且他的痛苦已经充分地被释放了,这时候你可以尝试引导他去看见这个事情的积极面。

“那你觉得怎么样做,才更有利于这件问题的解决?”

“那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我们换一种方式做可以达到你的目的?”

当你带着这种启发性的语言,跟对方交流的时候,对方不但感受到情感上被疏解,而且会觉得跟你聊完天以后,在任何一份痛苦当中学会了成长。

文:李军旗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