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是否有义务,将咨询的进展定期向家长反馈?

文:心理小厨
来源:心理小厨(ID:tianjinpsy)
原文标题:【心理咨询匠】保密原则vs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在对孩子进行咨询時,是否有义务将咨询的进展定期向家长反馈?

问:心理咨询师在对孩子进行咨询時,是否有义务将咨询的进展定期向家长反馈?


01

实际上需要的是“沟通”,而不是“反馈”。


我个人在接待青春期案例时,会在第一次工作时和养育者沟通如下信息:

虽然未成年,但ta也是个“懂事”的人了,因此我们沟通的内容会对家家长完全保密

但是他的成长/改变/进步离不开和家长的沟通,因此我需要定期与家家长沟通,在这里虽然不会反馈给家长我们咨询的内容,但是会告知大致的工作方向,例如对世界的看法、对学业的看法、对家人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看法等;

当然家长肯定想知道我们具体谈了什么,这部分可以回家自己沟通,,虽然我是保密的,但孩子没有保密义务,可以随便和家长反馈;

这里有一个“关隘”,就是让家长和孩子回家自己沟通具体内容,这实际上就是把两代人沟通的责任,归还给家庭,咨询师不去做传话筒。虽然归还了责任对家庭来说有一定困难,但这实际上正是未成年人很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咨询师与青少年的工作只是全部工作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小部分),家庭成员沟通方式的改变,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


02


如果咨询师在其中做了传话筒的角色,会有很多弊病:

直接丢掉了未成年人的信任,在以后的工作中,未成年人永远提防咨咨询师,工作将陷入僵局,年轻的来访者会变成“阻抗博物馆”

整个家庭都会发现这个传话筒太好使了,因此很容易依赖于此,拒绝改良自己的沟通方式;

咨询师将内耗于:忠诚于未成年人和咨询伦理,还是忠诚于养育者和咨询收入,这种内耗将让咨询师丢掉中立的角色,很有可能变成:替孩子说话的“小孩”,或替爹妈教育孩子的“二号爹妈”,咨询继续陷入僵局;


03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在未成年人咨询中,咨询师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在养育者前来预约咨询时,往往心里有一些幻想,期待咨询师能够用自己想象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变好后再归还给自己。但是这个想象往往局限于养育者自己的教育逻辑,例如很多父母会说:“老师,您打也打得骂也骂的。”因此我们可以怀疑,养育者自己会常用打骂的方式;还会有养育者说:“老师您给孩子多讲讲道理,我们讲他不听”,我们也可以据此怀疑,养育者习惯于讲道理。


如果咨询师遵照了养育者的预期开展工作,那么很快,他就会变成养育者的角色,遇到养育者过去在和孩子沟通时的困难。


更理想的状态是,咨询师想方设法将自己-孩子-父亲-母亲变成一个团队。正如一个足球队,前锋中场后卫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目标——虽然最终进球的往往是前锋,但其他人依然起着重要作用。养育者需要在其中也做出变化,而不是把自己的功能仅仅局限在“花钱找专家”这一点上,他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因此,咨询师不直接反馈咨询内容,既是尊重咨询伦理,又是咨询质量的保证(之一)。


作者简介:心理小厨,为心理爱好者提供更深入视角;为新手咨询师提供更实用技术;让心理咨询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Spencer 周芝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