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为什么更注重行为改变

“吴老师,我感到心里很痛苦。”小静哭诉。

吴老师:“怎么了?”

小静:“说不清楚。有人说是抑郁症,有人说是焦虑症。”

吴老师:“有没有失眠、哭泣呢?”

小静:“失眠是有的,听说失眠是抑郁症的一种症状是吧?有人说,‘抑郁症’就是精神病了。”又叹了一口气:“如果得了‘抑郁症’,那就是精神病了,以后还怎么活喽。”

吴老师愣了一下。小姑娘怎么这么消极,会不会有什么情感困惑,或者可能是工作的烦恼;但不管因为什么事情,都不至于这么消沉,肯定有说出来的烦恼。

几个月前,小静来见过吴老师,当时说刚刚工作压力很大,吴老师当时也没太在意,年轻人工作适应社会肯定也是有一些困难需要解决的,毕竟一直在学校里没有接触社会,哪里知道社会的复杂;但小静也没有再找吴老师;小静有吴老师的电话和微信,几个月来,也没有给吴老师打过一个电话,发一个微信信息;想来小静也是不敢找吴老师吐露心事。但越是这样,越是积累了许多心事。不管小静现在怎么样,找不找吴老师,烦恼还是存在的。

吴老师会怎么办呢?用认知疗法解决问题的技术,可以缓解小静的烦恼。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当前较为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被广大心理咨询师应用,美国医保支持心理咨询师使用认知行为疗法。

这种疗法不仅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帮助来访者面对、调整、改变自己的消极、自动化的相反(比如,我从小就是一个失败者;我一无是处;我是一个懦弱的人;从来没有人爱我),不仅是针对认知部分,还要帮助来访者建立行为,并且重点在于行为的改变,因为认知的改变是在来访者的脑子里面,看不见摸不着,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也可以验证。当然,认知是原因,行为是结果。认知改变了,行为才会改变,行为改变了,又进一步促进认知的改变。

通过这种认知行为的良性改变,实现心理健康的正向循环。

那么心理咨询师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有什么特点呢


解决问题技术的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在于解决问题。

我在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课上,我经常讲:没有解决问题的心理关怀是滥情,而没有心理关怀而只注重解决问题的技术是冰冷的缺乏人文的。就比如患者拉肚子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嘘寒问暖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就是不开药不治疗,患者拉肚子的问题没有解决,医生的关怀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因此,心理咨询师要干预解决问题,同时又要带着人文关怀,根据来访者的情感情绪和困难,适当地提供帮助。

那么认知行为疗法就是一种既包括人文关怀,又包含解决问题的技术。

我们来看看认知行为疗法问题解决技术的几个重要步骤。

认知行为疗法的问题解决技术有五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少。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

第一个步骤,就是开始步骤。首先,心理咨询师要通过访谈、观察、测验,判断来访者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问题有几大类,情感、职业、个人发展等。情感又可以细分为夫妻、亲子、家庭内部等。

有些时候,心理咨询师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大胆假设,细心验证,通过结构化的访谈,诊断出关键的问题,并且在询问过程中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

比如一个失眠的女士,心理咨询师要从失眠这个症状,怀疑女士有抑郁倾向,要做一些抑郁测评;从失眠这个症状,了解失眠的频率、严重程度、什么情况下发生失眠、什么情况下不会失眠,失眠属于哪种类型(难以入睡、过早醒来、醒后难入睡等),心理咨询师要找到失眠、抑郁的来源是什么。

一般来说,来访者很难清楚地定义自己的心理问题,需要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外表现象看到问题的核心,像迷雾中找出路一样,找到道路。

这里,我常用“剥洋葱”和“迷雾出路”策略,从表明现象看到本质,又从一团迷雾到找到出口。

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很简单,就是陪人聊天。没错,是陪人聊,但是不是聊天,而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对话。我经常把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比喻成一种干预力量。什么是干预力量呢?

就是不干预的情况下,问题会按照原来的路径运动,有了心理咨询师的介入,原来的路径运动会变慢或者变快,甚至会改变方向,有时候还会掉头。类似牛顿第一定理:任何物体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做匀速运动。心理咨询师就是“外力”,找到了问题,也就划清了问题的具体轮廓。

第二步是做什么呢?

第二步要做出一些解决方案。是直接给来访者解决方案吗?并不是。

心理咨询工作和其他类型的咨询工作性质不一样,比如广告服务,要给客户提出具体的广告文案、广告视频服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给出心理咨询师认为“正确”的解决方案,而是要引导来访者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有些人在进入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很喜欢帮来访者出点子,给出解决方案,认为自己给来访者提出解决方案,来访者会感激自己,会觉得从中获益。殊不知,这是触犯了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大忌。

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呢?因为一旦给了具体的方案,心理咨询师就有可能触犯了价值中立原则,毕竟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方案是基于心理咨询师的立场的,此外,来访者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对于其他人(包括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一般都是拒绝或者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毕竟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的,都想要保护自己的尊严。当心理咨询师提出了解决方案,来访者并不会认真执行,而是会搁置一旁不处理,那么心理咨询的工作也就起不到效果了。

针对第二步,我还想要多说几句。特别是一些从业经验毕竟少的咨询师不要有太多的助人情节,不要急于在咨询案例中获取成果,而是应该按照心理咨询的要求一步步成长。

第一步找问题、第二步探索问题解决的可能方案,第三步呢?

第三步还是在讨论方案。有些人会问,心理咨询的费用很贵,便宜的两三百一小时,贵的一千两千,为什么磨磨蹭蹭不直接跳到医院解决问题呢?

也许有些人就是因为太着急太急功近利才会陷入到焦虑的情绪。不能着急,第三步是评估各种方案的好坏。

比如前面的女生,失眠睡不着,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慢跑运动、瑜伽、放松训练、改变睡眠环境、改变体温等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很多,那么哪种是来访者最愿意接受的,或者是最适合来访者的解决方案呢?

由来访者自己去寻找。

那么是不是只需要解决失眠问题就行了?

不是的,解决问题,不是只针对当前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来访者问题的轻重缓急,来访者意识到的或者无意识到的,来访者觉察到的或者没有觉察到的。

失眠问题只是女生觉察到的表明问题,而内心里面由引起失眠的核心问题,可能是一个核心问题,也可能是多个。那么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不直接针对核心问题去做呢?

不能直接去解决核心问题,我看到的核心问题,不一定在来访者认知范围内。我们心理咨询师要首先改善来访者的心理不适症状,然后再促进来访者的人格成长。人格成长是最终目标,而改善心理不适症状是阶段性目标。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层推进,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心理咨询师要告知来访者,计划和目标是什么,让来访者知道工作进度。类似于双方签订了购销合同,购买方知道买了什么,销售方知道要卖什么,购销双方对于买卖的标的清晰明了,这样才不会产生交易纠纷。如果卖方对于卖的东西迷迷糊糊,对于花钱买的东西不清楚,大家期望不一样,很容易产生纠纷。

第四步,也是开始准备行动的步骤,在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针对问题开始行动。比如前面案例,女士失眠的解决方案,女士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案。

对抗抑郁的方法,除了服用百忧解抗抑郁,其实还有很多方法,比如运动。我们现在通过研究已经知道,不论是哪种运动都可以改善抑郁症。我们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传统运动——比如八段锦、太极拳,可以减少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大量的跟踪研究显示,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对抗抑郁症,运动的效果比服用药物的效果更安全、更稳定也更持久。

服用抗抑郁药物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并且大家要知道,服用抗抑郁药物并不是百分比能够起到抗抑郁的效果。

好了,我们已经到了第四步,并且来访者也开始行动起来,那么是不是心理咨询工作就结束了呢?如果这时候心理咨询工作结束,那么就是半途而废浅尝即止,前面的努力全部白费了。不能就这样结束,心理咨询师并不是为了赚咨询费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而是希望通过工作和努力,看到来访者的身心改变。

到了第五步,就要评估前面的工作是否能够产生效果,如果有效果,那么继续,如果没有效果,或者效果没有预期的良好,那么就要重新回到第二步,探索解决问题方案,第三步探索方案的优劣性,直到来访者找到另一个方案为止。

这时候就能够看到优秀咨询师和普通咨询师的差别了。优秀咨询师很少对方案进行调整,而普通咨询师由于理论不足,经验不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很多时候需要和来访者多次磨合沟通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那么我们对于来访者有什么建议呢?

对于来访者,要对咨询师有信任,对解决方案有信心,大胆去解决问题,一旦开始行动,就有可能做出良性的改变。前提是,心理咨询师是专业的、有经验的、符合伦理道德的。

这个过程是反复进行的,这意味着客户和治疗师总是回到起点,以确保问题得到解决,如果没有,则确定需要改变什么。

相关链接:
安全感和宽恕有什么关系——附带自救方法
关系要破裂了,怎么选择——来自心理学的建议
不安全感和情绪有什么关系?
如何感知自己和感知他人——感知自己
走不进的大城市(上)
走不进的大都市-下
作者主页

文:吴翔  (心理套娃发明人 ,心理咨询师二级,网易特邀讲师,壹心理特邀直播、录播讲师;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艺术化创新实验室核心成员;TEDx演讲嘉宾;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危机干预委员会心理援助热线项目发起人之一,广州青年就业创业导师;微信公众号:搜索wuxiangxinlimen或者心理门,心理咨询,请在壹心理咨询页面,搜索“吴翔”)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