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被误解了的疾病 | 心理词条

我也不知道自己刷到过多少次类似的网页新闻,标题是使强迫症极度舒适的图”,如下



就这?


其实我也知道,这是全民玩梗。


普通人是将    ”爱整齐/些微洁癖(一些无伤大雅,看上去格调高的生活习惯)“等同于 ”强迫症“。


可是当许多吃瓜群众都开始说自己也有强迫症的时候,我就:


设想一下,有一天,当真正有强迫症的人小A鼓足勇气说:”其实我有强迫症。“

然后小伙伴小B甩过去一句:“强迫症啊,我也有,我跟你说,有一天,我看见那个被子没叠整齐,我心里可难受了……”

接着,小A不说话了。好像自己多说一句都显得矫情。


在我看来,强迫症可能算是当下被娱乐化、被曲解得最严重的心理障碍了。


纪录片《强迫症:心魔》中的患者理查德这样说:“我的人生简直跟地狱一样。”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强迫症到底是怎样的?


1

定义


强迫症(OCD,下同)是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强迫动作为基础特征的一类神经强迫症性障碍。


强迫观念是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


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非常苦恼。


解读:

比如说,一个人脑袋当中突然出现了打人的冲动(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的),他觉得很奇怪,自己为什么要出现这个想法?这个想法是不是代表了自己很坏?自己会不会不受控制地去伤害别人?

他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恐慌,拼命想消除自己关于“打人”的想法。

可是他发现自己越让自己不想,自己反而会拼命地想。(无法摆脱)


从此,出现“打人”想法——想让”打人想法“消失——想法不消失——焦虑自责——

就像两个自己开始在大脑里掐架,慢慢地,又加上了其他想法,其他担心,自己的内心好像完全失控了……

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为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解读:


有一位女士的烦恼是觉得周围环境不干净,这种不干净的感觉引发了她的焦虑,她为了减轻这种焦虑从醒来就开始收拾屋子,从最开始的每天收拾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到后来的不去工作,每天收拾八个小时,最后,她已经因为“不洁感”无法入睡。


全家人的生活都陷入一团糟……


据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强迫行为是否构成医学诊断,要满足这样的标准:行为超过了1个小时,并且导致临床上严重的困扰和损害。


因为会导致患者严重的收入损失和生活质量下降,强迫症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致残疾病”的前10名,是排在抑郁症、酒精/药物滥用和社交恐惧症后的第四大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强迫和焦虑就像一对双胞胎一样,强迫症患者往往会有明显的焦虑症状。


注意: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它需要经过精神科医生的综合判断才能确诊,不能仅仅根据几个“强迫症状”就判定为“强迫症”。

所以,如果你的“强迫症状”没有给你的生活造成影响,请不要随便把它叫做“强迫症”。

这样的玩笑,会让人们很难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误解一个真正的强迫症患者正在经历的痛苦,这会让他们更孤独、更难获得帮助。

2

相关调查


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


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


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


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


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3

案例

01

一个19岁女青年,独生女。

本来性格活泼,近几年变得情绪容易激动,平时一个人不敢走过广场和大街,晚上入睡前,要反复做一些固定的仪式性动作。

将所有钟表都停摆,把小表也拿出卧室外,把花盆花瓶小心地放在写字台上,以防夜间跌落在地上惊醒她。在盖上被子以前,先要抖动,折起来,再分开摊平被子……

这些动作多次重复,长达1-2小时。(强迫行为为主)

02

张某,男,39岁,大学文化,办公室秘书。

其母亲强迫症,过分爱整洁,重复动作。患者自幼性格内向,爱干净,做事认真,要求完美。

从13年前开始,头脑中总是不断出现名人、伟大人物,如周恩来、毛主席、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笑星牛群等形象,并不自主地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应该按照这些人的言行举止要求自己……


十几年了来,上述“形象”不断转换。怕“坏”的形象会影响他看到乞丐、残疾人即不断的想自己不应像他们而不停地想排除这种“坏”的形象。(强迫观念为主)

走路时走几步后觉得不符合伟人的形象而又回来重走,反复数遍后仍不满意,回来重走的时候,如果什么事情打断了他的动作,即重复进行。


对上述动作觉着无意义、可笑,但不这样做就焦虑不安。


为此走很短的一段路要费很长时间。(强迫行为为主)


4
病因


  • 生物学因素:

强迫症(OCD)具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有关文献报道,OCD患者的一级亲属(一级亲属是指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中OCD的患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中OCD同患率比异卵双生子高。

对OCD患者进行大脑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发现,OCD可能存在额叶眶区-基底节-丘脑结构的神经回路异常。

OCD与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或儿茶酚胺系统功能失调有关,但是5-HT功能改变的性质还无法解释OCD的复杂发病机制。

另有研究发现,OCD还在神经内分泌、氨基酸、免疫学、活性氧自由基等方面存在生物学异常。


  • 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强迫行为根源于儿童时期被压抑的欲望及经历过负性的精神创伤(如:被爸妈抛弃),这些被压抑的欲望、攻击性冲动(如:因为被抛弃,恨爸妈)和创伤后的恐惧体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本我(恨爸妈)和自我(不能恨爸妈)之间的强烈冲突形成了一系列防御机制(压抑——父母没有抛弃自己——把事实遗忘在意识之外),最终产生了强迫症状。

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

一个中性事物(如:看电视与恐惧(如:每次都会因为看电视被暴打)联系在一起的,长时间后,看电视这件事也会引发焦虑或躯体不适。

为了减轻痛苦和不舒服,就产生了回避和逃避行为(不敢看电视了),然而这些闯入性思维(有想看电视的想法)很难真正回避,患者就要采取反复强化回避或逃避方式(告诫自己不能看电视)来减轻痛苦,就形成了强迫行为。

认知理论观点:

某些人无法消除那些重复性的、闯入性的、消极的念头,他们就可能发展为OCD。

有研究显示,OCD患者的闯入性思维与他们的自身信念系统相互作用(我希望老师得病——我一定不能这样想),产生了负性认识和情绪(我是个坏孩子,我很自责),导致缺乏安全感,从而采取逃避或回避的仪式行为(自己设计一套动作为老师祈福,减轻自己的自责)来减轻威胁和痛苦体验,这类行为不断被强化,形成了持久的强迫症状。(在这件事上,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

5
影响因素


人格与OCD

国外研究显示,OCD患者多为内向、神经质个性,表现为害羞、情绪不稳定、敏感、紧张、易焦虑、易激惹,对外界刺激易产生过分强烈的反应。


完美主义与OCD


完美主义和OCD共同的特质,都是要求个体满足一些不切实际或不能实现的要求和目标,如完美主义者经常为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并且要求自己做到完美无缺,OCD患者也不能容忍“不完美”,其强迫观念迫使其不能忽略这些“不完美”,要求进行反复的仪式性的行为。


过分追求完美,是造成OCD的一个因素。


此外,父母教养方式,童年创伤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因素。

6
疗法


1 药物治疗


目前,作用于5-HT的抗抑郁药物氯丙咪嗪和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SRI),如盐酸氟西汀、帕罗西汀,已成为治疗OCD的首选药物。

国内研究发现,SSRI类药物与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治疗,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也较好。

注: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 心理分析疗法


心理分析疗法亦叫精神分析疗法,就是通过挖掘病人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将病人所不知道的症状产生原因和意义召回意识范围内,破除潜抑作用,揭穿防御机制的伪装,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这个转变工作,就是心理分析治疗。


说简单点,比如说,你的强迫症表现在洁癖上,那么通过心理咨询师和你对话,慢慢地找出你为什么这么害怕“脏”的原因。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所以治疗重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比如说,同样是半杯水,你为什么总是因为“没有装满”而遗憾,有的人却可以因为剩下半杯水而开心?


为什么你脑袋中出现了“骂人”的想法,你就非得把它赶跑,而有的人出现了和你一样的想法,为什么不会这么纠结?


森田疗法


疗效在临床上得到了验证,好转率达到75%,主要是鼓励OCD患者带着症状生活,任由强迫观念出现,坚决克制强迫行为,最终打破患者的精神交互作用,患者心理的动机冲突排除了,痛苦就减轻了。


简单而言就是,你焦虑也罢,你痛苦也罢,该出门工作还是得让自己出门,该社交就社交,别让出门的恐惧绊住你,带着恐惧去完成你该做的事情,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7

个人见解

(笔者曾患多年强迫症,跌跌撞撞地走上治愈之路,后进入大学,修读心理学专业。如果有想了解更多的朋友,可移步我的回答区~)


写给患者:


强迫症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在治疗路上,也绝非一日能好,不要心急。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遇上病情起伏的情况,这时候我们的受挫感可能会加重,因为那种起伏会让我们怀疑,我们是不是永远都不会好了?每一次都会回到原点?


不是的。


我们其实有在好转。只是常常是螺旋式上升。


所以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写日记,让你看到自己曾经历过的黑暗和不曾放弃的勇敢。


写给患者家属: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役,这是全家人的战役。


虽然艰难,但是会让你们看到亲情的弥足珍贵。


请为自己的付出点个赞,你和病人都辛苦了。

但愿你们: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

8
相关推荐


  • 书籍


  • 电影

《计划男》


参考:
1.郭慧荣.强迫症的遗传特性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6):509-512.
2.黄鹏,李殿友,占世坤,等.强迫症患者脑部功能影像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5):538-540.
3.周朝昀,沙维伟,张晓斌,等.强迫症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行为医学和脑科学杂志,2010,19(7):669-671.
4.CarpenterL,ChungMC.Childhoodtraumain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therolesofalexithymiaandattachment[J].PsycholPsychother,2011,84(4):367-388.
5.WheatonMG,AbramowitzJS,BermanNC,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obsessivebeliefsandsymptomdimensionsin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J].BehavResTher,2010,48(10):949-954.
6.姜英杰,王溢涵.强迫症的元认知研究:进展与趋势[J].心理科学,2009,32(4):903-904.
7.HwangJY,ShinYC,LimSW,etal.Multidimensionalcomparisonof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ofthebigfivemodel,impulsiveness,andaffectinpathologicalgamblingand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J].JGamblStud,2012,28(3):351-362.
8.YeHJ,RiceKG,StorchEA.Perfectionismandpeerrelationsamongchildrenwith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J].ChildPsychiatryHumDev,2008,39(4):415-426.
9.王微,张惠梅,贾传鲁,等.氟伏沙明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J].中华行为医学和脑科学杂志,2009,18(10):897-898.
10.纪录片《强迫症:心魔》 (2015)
11.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12.求医网
13.百度百科
原创:自由自在的云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