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性焦虑障碍,生活的黑白滤镜 | 心理词条

一、概念阐释:什么是广泛性焦虑障碍

 

现代生活,焦虑如影随形。

 

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

TA这么喜欢我,万一有一天离开我怎么办?

怀孕了,宝宝如果不健康怎么办?

生完孩子身体走样了怎么办?

万一哪天被裁员了,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用怎么办?

别人家的娃都在上辅导班,我的娃会不会落后?

中考的淘汰率这么高,孩子万一考不上高中,岂不是完蛋了?

……

 

人生就是由许多令人焦虑的念头编织而成的,而且从少年到老年,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


有没有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呢?阳光、白云、微风、花香、健康……想象中的生活,有这些基本要素就够开心的了,但是从小到大,实际生活中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烦恼如影随形呢?


进化论认为,情绪是一种生物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当外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存在潜在的危险时,生物体会有一系列的机体反应。焦虑情绪可以提醒个体为尚未到来的挑战情境提前做准备,以便届时更好地应对。


不过,当消极情绪超过了正常值,就会对个体的正常生活、学习、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有可能达到焦虑症的程度。


那么,“我经常为很多事感到忧心忡忡,有时候还会寝食难安,我是焦虑症吗?我严重吗?”


“焦虑有等级吗?广泛性焦虑障碍是焦虑症里最严重的吗?”

 

据估计,将近25%的成年人曾经在某段时间经历过不同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的特征性症状,尽管在这些障碍中焦虑都起到一个关键作用,但这些障碍在焦虑被体验程度、焦虑的严重程度,以及诱发焦虑产生的情境上有所不同。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怖症、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最新第5版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于广泛性焦虑症有如下定义:】


A.在至少6个月的多数日子里,对于诸多事件或活动(例如工作或学校表现),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焦虑性期待)。


B.个体难以控制这种担心。


C.这种焦虑和担心与下列6种症状中至少3种有关(在过去的6个月中,至少一些症状在多数日子里存在)。

注:儿童只需一项。


  • 1.坐立不安或感到焦虑或紧张。

  • 2.容易疲倦。

  • 3.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大脑一片空白。

  • 4.易怒。

  • 5.肌肉紧张。

  • 6.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或休息不充分,质量不满意的睡眠)。


D.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E. 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过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F.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像惊恐障碍中的焦虑或担心发生惊恐法做,像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中的负性评价,像强迫症中的被污染或其他强迫思维,像分里焦虑障碍中的与依恋对象的离别,像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创伤性事件的提示五,像神经症厌食症中的体重增加,像躯体症状障碍中的躯体不适,像躯体变形障碍中的感到外貌存在瑕疵,像疾病焦虑障碍中的感到有严重的疾病,或像精神分裂症或妄想障碍中的妄想信念的内容)。

 

二、科普|广泛性焦虑症的案例及成因分析

 

1)广泛性焦虑症的案例


28岁的A女士,名校毕业后进入一家梦寐以求的上市公司,工作兢兢业业,获得上司的赏识,入职第二年就破格晋升为部门主管。


换了更好的办公室,薪水涨了30%,A女士成了同事和朋友眼中羡慕的对象。


A女士对工作更加上心,也想趁着年轻更上一层楼。她每天下班后主动留下来加班,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复盘,列出第二天的工作要点。


渐渐的,A女士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对劲。她吃饭和睡觉时都在想着工作上的事,有时候睡觉前又不放心,去检查电子邮箱。入睡变得困难,睡眠很轻,早醒的时间越来越多,白天觉得很累,甚至有点精神恍惚,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来越短。


她尝试着让自己早点休息,但躺在床上后,屋外空调的滴水声让她辗转反侧。在公司开会时常常走神,常常很紧张,周围人说话声音大一点,或者关门声稍重一些,都能惊扰到她。


她觉得很烦躁,却又没有具体的事由。她觉得肌肉酸痛,头晕脑胀,容易出汗。她怀疑自己是不是生了什么病,于是跑去医院检查,颈椎没问题,内脏没问题,腺体激素都没有问题。


后来,有一个内科医生提醒她去看精神科门诊,她的症状很有可能是焦虑症的一种——广泛性焦虑症。

 

2)广泛性焦虑症的患病成因


遗传素质、生化代谢异常、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方面的改变,可能是广泛性焦虑的患病原因。患者的性格特征、生活经历,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有时是积极的生活事件),都可能诱发广泛性焦虑的发生。


1.【遗传因素】:遗传在广泛性焦虑中的具体作用不明。但是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亲属中本病的患病风险率远远高于亲属中无患病的人群,表明广泛性焦虑的发病跟遗传因素关系非常密切。


2.【童年经历】: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易患因素之一,但尚无确切的证据。


3.【人格特征】:研究发现,易罹患广泛性焦虑的人,病前性格特征表现为易紧张、担心、过分依赖焦虑,约1/3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伴有的人格障碍为依赖型人格障碍。


4.【生化代谢异常】:脑功能显像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枕叶有异常存在,枕叶是苯二氮卓类受体作用浓度最高的部位。

 

三、科普

“广泛性焦虑障碍”对健康的危害及治疗


1)危害


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常常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比如:担心孩子的学业,家人的生命安全,家庭的经济能力和自己的社会能力等等,这些内容与外人眼中的当事人的现实状况完全不符。患者难以忍受却无法摆脱。


久而久之,当事人呈现出躯体症状:对声音过度敏感、对环境过度警惕、坐立不安、不能静坐,肌肉紧张,内科检查,指标无异样。


与周围特定的环境无关、却经常出现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而不安、提心吊胆。当事人的这些症状得不到亲人朋友的理解,会被认为是“杞人忧天”,身心不安又不被理解、包容、支持,就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精神上的痛苦。


广泛性焦虑障碍不仅令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兴趣,以致学习和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还会带来身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异常表现。


消化系统:如胃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呼吸系统:吸气困难、气促和窒息感。


心血管系统心悸、心律失常等类似心脏疾病的症状。


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痛经闭经等。


神经系统:四肢麻木、耳鸣、晕眩、头痛、肌肉疼痛、视力模糊,特别是肩背部疼痛。


睡眠障碍等其他躯体不适症状。

 

2)治疗


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所进行的治疗通常是实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的抗焦虑作用非常显著,但是患者长时间服用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且其首次发病疗程通常为12个月,患者很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


在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所实行的治疗中,心理治疗显得非常重要。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行为治疗、放松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及冥想训练等,其中,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认知行为治疗。


引导患者发现非理性观念,为其讲解焦虑和非理性观念之间的联系,纠正不正确观念,进而使患者可以对自身认知进行有效调整。使用角色扮演以及写日记的方式引导患者怎样对非理性情绪和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进而使患者的不良观念获得改善。


此外,森田疗法,针灸等也可以起到很不错的治疗效果。

 

四、个人观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预防


很多心理疾病都有相似的病症,如果有长时间的身心不适,切勿自行诊断,一定要去医院精神科或找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来诊治。


童年经历、性格特征、遗传因素、生化代谢异常是广泛性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前三项实际上不是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的。


综合起来,就是家庭情感模式对一个人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冲突频繁的家庭里,而且同时被严格要求;或者TA的抚养者和被抚养环境相对不稳定,就会令一个人对未来和生活产生不安全的感觉,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焦虑情绪就成了这个人在生活中的自我防御机制。


个体的很多不良信念都是早期童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但是童年是个特殊的时期,对未成年人的养育方式取决于抚养者的能力。过去,孩子的焦虑常常被成年人忽略,随着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学校和社区为青少年提供了多种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


老师和家长发现未成年人的情绪状态持续低迷时,学校的心理老师、正规医院和专业心里机构或平台,都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自我心理疏导和一些正念放松训练也是保证身心健康的不错的方式。


人生不可能没有烦恼,因为每个阶段每个人的肩膀上都有相应的责任,接受现实,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放下心理包袱,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娱乐,不要让自己的精神长时间处在高度紧张状态,养成适当锻炼的好习惯,也是保护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


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卸下“广泛性焦虑障碍”这个黑白滤镜,重现生命的七彩斑斓。



1.[]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王垒 王甦 等译,《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案头参考书)》[M]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47月第1
3.福军 主编,《克服焦虑症》[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年05 
4.任晓英 著,别让焦虑害了你》[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11月第1
5.李佳,《人际心理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年5月
6.王婷,朱卓影,徐一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情绪调节特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1年第31卷第3期
文: 美美陈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壹心理心理作者;阅读和作文课老师;个人公众号:Dear陈)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