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称为“浪漫”的展览看中国人对待死亡的纠结

最近老妈说了好几次,有人去村里卖老衣,就是人死了之后穿的衣服,门口好几个人都买了,可以讨价还价,才几百块钱。如果去世了再去店里买,要近2000块钱。

说了好几次,我说,要不,给你也买了放着?

村里一直有提前买好老衣的习惯,有的人还会提前备好棺材,墓地就不用说了,土葬,进祖坟。

看上去,他们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安排的很从容。

但同时呢,你要是平时说个死字,也是犯了他们的大忌。

今天,我就来聊一聊中国人对于死亡的这种纠结的态度。


浪漫的死后世界

2020年夏天,台湾两家纸扎店在法国展出,在这场“极乐世界”的展览中,大量精美的纸扎让老外惊叹:“人都去世了,还会给他做这么漂亮的东西,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可真是太浪漫了。”“极乐世界”的展览被评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览之一”。

极乐世界展览,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天庭是主管三界的,包括天上,人间,阴间。

神仙在天庭,俗人是人间,而阴间是俗人死亡后灵魂的去处,在阴间,可以见到去世的亲人,人间有的一切都可以在阴间找到对应的。去世的人的生命在阴间得到了延续。

三界不过是人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去处,死亡不是终点,不过是灵魂搬了个家,为了享受跟生前一样的生活,连送往另一个世界的纸扎都与时俱进。

中国人生前对死亡的忌讳,和死后世界的浪漫想象,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对待死亡纠结的态度。


中国人对死亡的恐惧历史悠久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非常的忌讳。

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派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

西游记中的灵石孕育的孙悟空害怕死亡,一心求长生不老。拜师学艺的时候,每一样武艺都问一句,能长生不老吗?不是长生不老坚决不学。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孙悟空这样执着的去学长生不老,是不是就没有西游记后面的故事了呢?


孙悟空,执着的典范,只学长生不老术。

我们对死亡的避讳来源于数千年的文化,我们选择了很多字来代替死亡,“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死,就是一件规矩大于天的事情,一定要谨言慎行,谈起来小心小心再小心。

到了科学发达的21世纪,死亡依然是一件最好避而不谈的事情,即使要说也得换个字眼。

我们这老人去世,叫“老了”。当有人给你说“老了”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当时的语境,语气判断出这是说某个人死亡了,还是仅仅说某个人年龄大了。

还有一个词叫“没(沉没的没)了”,跟死亡是一样的意思。

小时候跟大人提个死字,都会被大人以呸呸呸来终止。据说呸呸呸可以吓跑黑白无常。

不看、不听、不说,不意味着不存在、能逃避,就算能逃一时也逃不了一世,当不得不与死亡正面交锋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无法接受而造成深深地创伤。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在江苏常州,有一所幼儿园开设了生命教育课。而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是由一只皮球虫的死亡引起的。

一只皮球虫的死亡,引起来孩子们的好奇,皮球虫为什么会死,死亡是什么?

幼儿园老师跟小朋友一起,给皮球虫举行葬礼,孩子花心思给皮球虫准备美好回忆,并引导孩子什么是死亡。

在孩子的想象中,“我怕死的原因,就是我不想变成泥巴”,而另一个小朋友说,“我想跟爸爸妈妈在一起。”

一位幼儿园教师表示:“死亡教育”其实是生命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一较重的问题,也很值得我们深思。透过这个特别的生命教育课程,我们还发现,孩子们不仅懂得了生命的循环与延续,而且懂得了珍惜宝贵的生命。

在2016年5月23日 “追问生命尊严:医学的使命与关怀”的专题圆桌会上,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有意义。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的出生是被期待的,我们成长是被呵护的,我们的付出是被记得的,不要等于故事最后的结尾来个戛然而止。对于死亡的坦然,才能珍惜相处的每时每刻。

当下的中国,连立个遗嘱都会被认为不吉利。

我们在讨论墓地的价格超过了房价,却不讨论死亡,因为死亡太过沉重了。

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说过,“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

你越能正视死亡,越能自然地、开阔地看待人生。当下的生活,就是值得过的生活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原创:蔷色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