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考结束后,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高峰期

又一年高考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而显得格外特殊。但每年轰轰烈烈的热闹景象背后,总有一些令人惋惜的悲剧。尤其是高考刚结束时,还有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上几乎年年都有考生自杀的报道,而且往往被报道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长期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临床诊疗工作,所接诊的孩子里就有很多是高考生,甚至是曾经一心求死的高考生。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经过我们系统化的临床干预,尤其是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TPTIH)后,不但缓解、甚至完全消除了他们的自杀念头,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还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了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我们也在这个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但对比起每年因高考而引发精神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的数量而言,我们能干预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杯水车薪。目前国内外优质的精神心理服务资源稀缺,对于青少年能够实现高效化干预就更为稀缺,这时候,父母和老师的防范、识别、干预的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以下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尤其是基于深度催眠下临床心理干预的发现,我们对高考前后部分考生的心理变化、自杀原因、行为迹象等方面做一些简单总结,希望能对父母、老师或是考生自己都有一些启发,减少悲剧的发生。


01

令人难以喘息的竞争

为什么几乎每年都有高考生自杀事件?大众的第一反应是:高考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太大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确实是非常明显的、直接的原因。别说孩子们了,我是精神心理领域的专家,可我在参加高考后的很多年里,甚至都当上精神科医生了,也一直能感受到高考对我的压力。

我在高中是学霸,经常考年级第一,当时很多同学并不理解我的焦虑和压力:“你成绩那么好?有什么好担心的?”但作为农村的娃子,身负家族的期望,其实那时我真是卯足了一股劲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我把高考看作是唯一的出路,虽然成绩好,但还是压力山大。

1993年,我参加了高考,当时我的发挥并不是特别好,擅长的数学没考好,英语考得也一般,倒是平时不出彩的语文却考得不错。但总体来说算是平稳渡过,最后考上了同济医科大学(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然而,从那一年开始,我晚上经常反复做一个梦,梦见我高考失利了,只好复读,可是我明明是在县里读高中的,梦里却回到了镇里复读。梦里的我非常不解,又依稀记得自己上过大学,怎么还要参加高考和复读呢?

总之在那个反复出现的梦里,我感到非常压抑、痛苦,醒来后情绪也不好,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创伤的呈现。这个梦困扰了我13年,也就是直到2006年,我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都2年了,这个梦才慢慢消失了,这个创伤慢慢自我疗愈了。我猜测,可能是那时我遇到了我的爱人Lucy,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心更加充实和自信了。

我那时高考的压力已经那么大了,但现在的孩子面对的高考压力更大。

我高考时,山东省的大学录取率大概是30%,上大学真的很难。而去年,全国的高等院校录取率是79.53%。对比之下录取率翻了1倍多,高考生的压力应是减轻了。

但现在时代完全不同了,社会竞争非常大,到处是攀比,社会氛围浮躁,很多孩子和家长对学业是十分焦虑的,甚至心态失衡的。他们追求的不只是上大学,而是上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好的城市,对于很多人来说至少得上个本科。但有报道说,去年的全国的平均本科录取率才12.4%,连北京也只有30%左右。

孩子受到周围这种情绪、氛围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他们往往也会把这场考试看得太重,所以高考给他们带来的压力真是很大的。


02

早已积累的精神心理问题

不过,以上的因素只是基础。高考几乎给所有的考生都带来了压力,但为什么只是小部分孩子出现了极端行为?他们的内心到底经历了什么?

往往是因为在高考前,他们已经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可能是主要来自于家庭的,也可能主要来自于同学、老师或网络的。

换言之,他们早就形成了精神心理障碍了,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甚至双相障碍等等。而带着强烈的负性情绪和压抑参加高考的话,是很容易发挥失常的,这又是一个重大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是强迫症或者有强迫型人格特征的孩子,他们往往对学业追求完美,高度自我施压,必须要求自己考到心仪的大学。如果某科考试碰到了难题,他们的焦虑会骤然升高,陷入灾难化思维,这一科可能就考砸了。孩子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就崩塌了,便很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还有,比如焦虑症,尤其是考试焦虑症,上周我们分享的琳琳妈妈的自述文章就是典型。孩子的家庭关系比较良好,平时情绪很稳定,小考成绩不错,但因为中考严重失利后得了考试焦虑症,一到大考就恐惧,发挥失常,恶性循环,最后吓得都不敢参加高考了。

有的考试焦虑症的孩子可能还能坚持到高考,但通常是发挥得非常不如意的,如果他们对成绩看得很重,甚至合并有强迫型的人格特征时,他们也很容易精神崩溃。

所以,父母和老师要深入地看到高考生产生自杀念头的真正原因。高考压力、学业压力只是最直接的导火索,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是孩子过往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甚至可能有过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过度夸奖、抬高等)。

他们其实早已经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不但存在很多扭曲的认知,还缺乏良好的应对模式和抗压能力,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往往是不足的。

还有一类高考生自杀事件的原因比较特殊,相对来说更少见,但也应引起重视。

这一类孩子的精神心理障碍已经非常严重了,主要以重度抑郁症的表现为主。他们感到人生极度的痛苦,万念俱灰,早已下定决心寻死。但他们又把高考视为一个必须完成的仪式。所以他们并不是特别在意高考的成绩,而是看作终极使命,完成这个使命后就可以跟这世界告别了。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小虹,她病情复杂,曾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症及强迫症等。在接受我们心理干预前,她说:“高考结束后我就自杀。”

我问:为什么?

小虹说,活着太痛苦了,但让她完成高考是父母的夙愿,父母养育她、培养她,她必须报答父母,替他们完成这个夙愿。

幸好,在接受我们的心理干预后小虹已经康复,打消了自杀的念头,目前已经考上大学了,而且在大学的表现十分优秀。

所以,有这种心态的孩子虽然相对少见,情况却非常危险。他们的病情很重,甚至已经发展出压抑自己情绪的心理防御机制。但他们寻死的决心又很坚定,甚至把死亡视为解脱。所以表面看起来他们可能很平静,甚至非常懂事、努力,可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使命,然后自杀。

还有,不同的人的“仪式节点”不同,有的人是完成高考科目考试,有的人是成绩公布后,而有的则是领取大学通知书后。这些节点也特别值得父母和老师们重视。


03

如何识别和干预?

如果孩子在高考前后有以上的精神心理问题,往往会表现出一些蛛丝马迹。比如,部分孩子因压力太大而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比如烦躁、哭泣、失落、失眠、不说话、不吃饭等等,甚至说一些“不如死了算了”这一类消极的话。

无论他们说这些话是有心还是无意,父母都一定要高度小心,密切观察孩子的举动,保证孩子的生命安全。

另外,如果孩子高考前已患有精神心理障碍,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焦虑、紧张,似乎发挥得不好,但高考结束后孩子的情绪却突然好转,这时家长们更要注意了。

这有可能是因为高考结束了,压力一下子减轻了,孩子放松下来后情绪比较愉悦。但也有可能他们产生了自杀念头,为了成功实施便伪装情绪好转,让亲近的人放松警惕,最终实施自杀的计划。这种情况下的自杀成功率极高,父母一定要注意!

识别出迹象后,父母和老师要懂得去合理引导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考这一关。

近期接受我们心理干预的青少年患者中,就有两个高考生。其中一个孩子的病情本来很严重,她曾被诊断抑郁症,双相障碍,看过很多权威大医院的专家,吃了很多药,但疗效不是很稳定,后来决定接受我们的心理干预。

她当时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很多,症状复杂,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和考试,但她又要求自己必须参加今年的高考,所以她压力很大,甚至已经想在高考前自杀了。

我们对这个孩子做了4个阶段的心理干预,每个阶段告一段落她就马上赶回去学习。但因为心理干预还不彻底,总是过一段时间情绪又有波动了,只好回来接受下一阶段的干预。

6月30日,离她参加高考就剩一个星期了,她的妈妈说孩子状态又不行了,学习学不进去了,很焦虑、烦躁,晚上睡不着,眼看又要精神崩溃了。我们决定让她紧急赶来广州接受深一步的心理干预。

那一次,Lucy先是对她进行了1个小时的认知治疗,接着又进行了4个小时的深度催眠创伤修复(TPTIH)。心理干预之前她垂头丧气,烦躁、抑郁,干预之后变得兴高采烈,充满斗志。第二天我还进一步进行了认知治疗,并利用深度催眠下条件反射重建技术(CRRDH)建立她对高考情景的积极情绪和答题思路。

后来,这个孩子第一科语文考得很好,情绪不错,很开心。但下午考数学时,试卷偏难,考试结束,她整个人都懵了。她的妈妈通过微信着急地找我,说“孩子眼神都呆滞了”,估计孩子一下子出现了灾难化思维,认为自己人生没希望了,大家为她付出了那么多,她却考砸了,非常自责、自罪。

遇到难题就心态失衡,这是高考考生中非常常见的心理状况。我又远程紧急干预,这孩子才慢慢缓过劲来,从灾难化思维里走出来,保持比较平稳的心态完成后面的考试。

高考结束后,我又马上对她“虽然遇到了极大困难,但还是顺利完成了高考”的这件事给予肯定。我跟她分析,她从这次的绝望和痛苦中挺过来了,渡过了磨难,她的内心和精神已经变得更加坚韧,以后再次遇到困境时她的灾难化思维会降低,应对能力会更强,逆商就慢慢塑造出来了。

所以,发现问题后及时的干预非常重要。如果一时间无法获取专业的心理干预资源,父母们也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无论父母工作再忙,在孩子高考前后都一定要多加陪伴,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及行为,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杜绝意外发生;

第二,即使孩子考完了,自以为考得不错,但成绩放榜时也要注意。有可能真实的成绩与孩子的期待有很大落差,这也是非常常见的、引起孩子情绪崩溃的情况;

第三,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消极的思维和想法,应及时与孩子沟通。

良好、有效的沟通一般分为3步:共情、倾听、积极引导。父母要懂得理解孩子的角度,在共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对于他们的一些错误观念、认知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学会从一生的高度去看待高考。

对于一些抑郁症状很严重的孩子,比如连续3、4天都无法走出低落情绪,严重失眠的话,建议父母尽量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到权威的精神科就诊,借助药物改善睡眠,控制情绪。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自杀念头甚至行为了,更要紧急送医。

如果还没到那么严重的程度,除了父母的引导,还可以寻求孩子比较信任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比如学校的心理老师。另外,如果孩子对某些老师、长辈很信任,请他们来开导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甚至比心理咨询师的效果更好。

同时,父母要意识到孩子的精神心理障碍从表面上来看,可能是因为高考压力大,但这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创伤事件,包括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父母一定要抓住“高考”的机会,及时发现家庭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加强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这才有利于修复孩子内心的创伤,大大降低孩子后续再次遇到挫折而引发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

否则,即使是复读成功,或者考上了好大学,以后孩子的人生之路上仍有甚多隐患。

另外,如果考试过程中孩子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大的比如天灾人祸,最近的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还有安徽省等省市的洪灾,小的比如考试迟到的、去错考场的,考试前突然受伤了身体不适的等等。面对高考孩子们本来就焦虑,遇到突发事情时他们的心态更容易崩溃。

广东阳江一名高考女生突然扭伤,无法走动,情绪剧烈波动,在考场外想放弃高考。班主任马上安抚,接着一口气把女生背到5楼考室,还不忘鼓励道:“考得好不好不要紧,在你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能够坚持考完就是胜利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位老师的处理很好,而这个孩子坚持考完那场考试之后,也是必须要进一步实施心理疏导的。

从某个角度来看,高考不仅是对考生来说是一道坎儿,也是对父母、家庭的重大检验。一场高考往往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之高低,可以看出父母的智慧,可以暴露很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希望父母要不断学习,提升格局和眼界,才能与孩子一起接受“高考”的考验,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成为与孩子“亦师亦友”的理想家长角色!







文: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