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那么多道理,为何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01

认知体系构建的思考

要建立一个足够强大的认知体系,需要从整个系统角度考虑。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要在众多的信息量里面找到哪些重要学科的基本原理作为认知构建体系确其实是有些困难,一般大众都极少去考虑过这个问题。


到底哪些学科可以作为基础,如何用基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去构建属于自己认知体系构建,如果想提升认知升级,扩展世界观认知边界,就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

02

什么是科学?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时代,科学是什么?


一说到科学,很多人都变成口头禅,这个产品是很科学,这个人很懂科学,当你听到他们这么讲,可以说连科学是什么都理解不了。


因此这是普遍人对科学这个词语理解都是错误的,以为科学就是某种真理,难以推翻的真理,就非常有说服力,如果是这样理解,那么可以说错的很离谱。

 

某种意义科学变成了一个新的科学宗教。我们不得不从新理解科学这个词语,所谓的科学,是分科之学。


在过去能称的上科学家的人,例如我们很熟悉的牛顿同学。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开启了整个工业革命,海里的轮船,天上的飞机,陆地上跑的车,铁轨上运行的高铁,工厂里面运转的机器等,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无不受他的影响。

 

03

机械论世界观



1687年是整个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牛顿写了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这本书的书名可以看出,当时科学这个词语都非常陌生,牛顿认为他当时做的是哲学,并不是科学,这个理论是在哲学思想体系构建的思想理论。

 

当今我们把牛顿的理论叫机械论世界观,过往我们从书本上所知道的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树上掉下来的一个苹果砸了一下头,由此思考苹果为何会掉下来砸到自己而开启了思想革命。


这个段子其实是非常肤浅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基本的学科理论所支撑,例如数学,几何学,自然学,物理学,力学,哲学等学科作为底层逻辑的构建,任由牛顿想破脑袋,也写不出经典之作。

 

04

基因不能复制知识



从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基因是不会带来任何的知识体系,一切生物的基因传递复制,传递本能部分,饿了要找吃的,口渴了就想喝水,到了相对成熟阶段,遇见看的上的异性,就会发情求偶,这些都是生物本能,都是基因内置的程序,复制的是生物经历38亿年的本能反应。

 

可是随着演化进程的演变,细胞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会丢失掉一部分功能,这是一个演化的代偿量丢失。


例如在进化过程中会造成感官退化弱演,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感官逐渐退化,人视觉不如鹰,嗅觉不如狗,听觉不如蝙蝠,从而达成思绪这个东西茂盛生长,思绪这个东西就是人类的理性,心理学给它一个名字称为显意识,得以辅助感官系统退化带来的威胁。

 

思绪这东西到底重要到何等程度,人类的认知体系构建,跟随出生在不同的时代,获得的认知体系是不同的,不同时代的知识构建是有所变化的。


人们常说的父母和子女间有代沟,和长辈之间的思想完全不同,其实就是思想体系构建是完全不同,造就了三观是必然不同的,人类的一切知识体系是后天经过学习训练构建而来,从刚出生的孩子那里非常清晰的看到,都是本能的反应。

 

随着成长进程,不断的进行认知体系构建,从基本和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互动,跟随大人鹦鹉学舌,从一横一竖开始练习认识文字开始,这些都是后天经过学习训练所构建组成的,认知并形成记忆存储起来。

 

狼孩子跟狼生活在森林的故事,跟狼学习到的认知构建导出的行为方式也和狼相似,这些都是认知构建的一种表达展现,从这个思想脉络中就非常清晰。

 

05

认知构建的缺陷



要讲认知构建,我们不得不从我们经常所使用的归纳法来讲起,甚至我们运用了归纳法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那么什么是归纳法呢?


比如说我在中国我所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在非洲看到的天鹅依然是白色的,在欧洲国家所看到的天鹅还是白色的,于是我得到的一个结论:


我所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得到的结论是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就是归纳法,基于我无法把全世界的每一只天鹅都看完,我就给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只要有一只天鹅是黑色的,我这个结论就出现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天鹅事件。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运用类似的归纳法而确没有意识到,这样构建的认知体系当然是非常有缺陷而不够严谨的。

 

但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也是经常被这样所引导的,从出生开始,无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长辈,历来都是在归纳法当中长大的,也必然难以运用具备更严谨的认知体系来教导。

 

举例当一个孩子学习考试不合格,家长通常第一句话就是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回家也不努力做作业,而忽略了背后到底是真的不好好学习还是学习的方法上不当,又或者遇见了哪些对孩子而言真正有阻碍的问题而让孩子无法专心学习等等其他背后的因素,这是关于孩子的一个小例子。

 

我们从成年人来举例,例如一个人一天遇见几件不开心的事情,然后经常会得到一个结论,今天的运气真的很不好,如果事态稍微严重一点的事情会归为命不好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归纳法,无处不在,跟运气,跟命没有半毛钱关系,什么是运气?什么是命?

其实极少从这个角度去问出本质是什么,这些例子数不胜数,随便在身边听人讲话随时都能听到归纳法的存在,试问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如何能构建出比较严谨的思想认知体系?

运用漏洞百出的归纳法,当然是难以构建出相对比较完整的认知体系,就好比随便捡几块木头,拼凑而成一张桌子,那当然是很难看的相,要好看,也需要经过精雕细琢,才会有一番艺术味道出来。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段话:“我听过许多人谈话,在这些人中间没有一个人认识到,他们都离智慧很远。”

 

开始看这段话以为他非常自大,深研才知道原来是我自己愚蠢,看不明白他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


他所说的是人们不懂的如何调动智慧,不了解什么是智慧本身,从来没有追问智慧是什么,对于这些本以为自明的,当去了解其本质的时候,发现自己如此的无知,当我问自己,智慧本身是什么的时候,脑海居然是一片空白,我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归纳法的问题是:前提正确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

 

06

重要学科的基本原理



回到前面牛顿的例子,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面最少包含了三个学科,自然学,哲学,数学,从这三个学科里面我们看到,自然学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气象,动力学。


而哲学的运思方式是非常规调动深层智能的调动,思想脉络之深邃,而数学是精密逻辑体系,有这么多学科构建的认知体系作为思想系统,才有了这本开启工业革命的著作,而并非一个苹果砸下来就砸出来的著作。

 

从以上例子中的认知体系构建我们会有什么启发?对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那到底哪些学科才是重要的学科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需要根据不同的人本身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的,我们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不同学科来构建,并不需要对每一个学科非常精通,而是需要运用到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就足够,我们也不可能每个学科都能精通到极致,就算你有这个想法要求自己全部精通到极致,生命的时间是有限的,一生时间也只不过百几十年,非常短暂。

 

07

简要文明进程思脉

随着文明进程来到今天的科学时代,各学科分科化越来越细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信息量的分化也越来越细致,这就为选择带来了更多的扰乱,眼花缭乱确难以作出选择,选择困难症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是一种文明病。

 

所谓的文明病,是随着文明演化进程,千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从树上生活爬下树来到陆地与森林边缘生活的猴类,慢慢开始进化为直立猿,最初以狩猎为生,只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就别无他事,自从学会玩火就一发不可收拾,火可以取暖,身上的毛发在进化中开始慢慢减少,火烧森林,石器制作,开垦农地,植物栽培,这就是新石器时代,对火候的把握得当展开陶瓷烧制,陶瓷烧制对火候又更加精进,即展开铁器铜器制作时代的进程,后续经历多个时代更替。

 

自从鸦片战争后,逐步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从农业文明精耕细作中逐渐进入到工商业文明的进程发展到今天的科技时代与世界接轨。


而工商业文明需要调动人的智力,调动深层智慧储备功能,东方文明文化底蕴是保留最完整的一支文明,与西方文化衔接过程中,恰好能衔接这个阶段的文化需求,在过往东方文明是重农业轻工业,重农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人口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类的繁衍问题也直接因为粮食解决温饱不会白白饿死,得以加速繁衍。

 

这是中国人口得以快速增长成为人口大国,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53年,总人口约6.02亿,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约13.39亿人口。也因为人口暴增,国土资源有限这个问题,过去政府组织不得不提出计划生育的议题提升为人口管理的问题。

 

据世界人口学统计,400年前,世界人口约为4亿,1990年的世界人口统计为52亿,至2020年网络资料中查询得到的资料,全球人口统计约72亿。 

 

以上资料信息的铺垫,简单粗暴给出一个简要文明进程思想逻辑脉络,农耕文明文化时代,不需要太多的知识体系构建,管好一亩三分地就足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没有过度的思考,生活在与自然共处的时代,虽然做苦力有些辛苦,但在精神层面是不会出太大问题的,过去与外界的交流也极少,保持淳朴的乡情。

 

当工商业文明进程发生后,人们开始走出大山参与工商业进程,与外界开始有所连接交流,过多交流的结果是认知体系开始扩展,世界观开始打开,原有坐井观天思想的禁锢得以扩展,对世界的理解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过往的获取知识难的时代已经不在,特别是互联网的时代来临,知识开始爆炸性增长,你想要的知识从互联网基本可以获得。

 

工商业文明一旦展开,分科化学习即刻分化,而且分化越来越细,就好比一棵树开始就只有一条主干,随着成长,不断有主干继续分叉演化,枝杈越来越多,细到你都看不清有多少枝杈,枝叶茂盛形成层层遮蔽,这就造就了理不清脉络之间的连续连贯性。

 

重点是哪些知识体系对你来说具有奠基性和稳定性,这可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来识别判断,判而不断必然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因此认知成本是非常高的成本,甚至可能会消耗掉你的大半的青春也不奇怪。

 

我自己就是这个消耗掉了大半青春的典型例子,时光不再,燃烧的青春消耗的真的是足够快,后悔已经没任何卵用,好在是对世界多了一丁点的理解,在认知的边界打开了一条小小的缝隙,有一点光照进来看到一丝的希望就已经足够,有光,可以继续前行。

 

08

文化对人思维的遮蔽效应



文化遮蔽是针对群体而言,认知遮蔽是针对个人而言,当一个群体的某个个体打破认知遮蔽,可击破文化遮蔽带来的效应导出新认知,是拨开一片云层看到蓝天,打破过往认知,理解以往白天看不到阳光是被厚厚的云层所遮蔽的一种现象,认识到那只是被云层遮蔽而已。

 

阳光其实一直在,只是眼睛看不到而已,坐过飞机的人就非常明白,无论地面是磅陀大雨,还是乌云密布,穿越云层,万里晴空,海市蜃楼尽在眼前,这是在陆地被云层遮蔽所看不到的景象。

 

所谓的坐井观天也好,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也好,表达的都是思维被禁锢,眼睛所看到的就以为是这个世界的全部,这正是文明进程发生过程中,新世界观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世界上最少发生过五次思想大变革革命,从天圆地方说,到地心说,到日心说,到牛顿的绝对时空论,到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到目前获得少数学者认同并能理解的达尔文著作《物种起源》。

 


每一次世界观变革都给人类思想世界带来一次大冲击大变革,群体文化透过少数人对新知识,新思想体系精研逐渐扩展开来,由此大众的思想世界才逐渐得到更新迭代,这叫思想变革,也是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另一种表达。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变革,才能深刻理解认知体系构建的重要程度重要到何等程度,才能理解为何需要多读书,读什么书,什么样的书籍对自己的认知体系构建才会起到根基性的铺垫。

 

就好比构建一个电脑的操作系统,运用几门普适性的学科融合作为底层逻辑构建,这样的操作系统漏洞才会相对少一些,不同学科与学科之间分化后,还可以融汇贯通并不发生矛盾,基于底层有一个基本的能互相兼容的操作系统,任何单一学科,仅仅是这个操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已,并不能完全作为解释这个世界的理论。

 

09

微观与宏观同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表达着这个世界的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是具备有同构性的,原理上微观与宏观自相似,能理解这样的一个原理,微观世界放大,就是一个宏观世界,先理解简单的原理,有理即可以理明道,没有过硬的理论支持,又怎么能构建起一座宏大的认知大厦呢?当然有人会说,我只住茅草房就可以了,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又不会纠结,那么恭喜你,这样的你也是很快乐的。


本文当娱乐就好,以免掉入另一种痛苦的思境中,如不慎掉入这个思境,请及时抽身,另觅捷径。

 

10

本文简要思脉提炼

注:文中小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高恒  (此人怪物一名,在这个世界前99亿年一直沉睡不醒,荒废大半人生,偶遇单细胞生物一路进化38亿年来到人间。)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