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丧失与哀伤,电影《千与千寻》早已给出了答案

作者:小明
来源: SMU心理健康(ID:SMUMentalhealth)

有人说:成长,就是一路失去的过程。

过去,我对这句话没有太大的感触。现在,我25岁,家里的母亲开始有了白发,终于明白李白写下“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伤感。而朋友圈里,更是不时有人发出双手合十的表情,愿自己亲人走好的消息……当我们开始长大,我们也不得不接受更多的离别与丧失

 

可能是曾经无话不说的朋友分道扬镳

可能是曾经相爱多年的恋人形同陌路

也可能是视我们为掌上明珠的亲人离世

甚至是曾以为可以随意挥霍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丧失”一词或许听起来很学术,很陌生,但其实却是生命中很常见,也无可避免的主题。

01

尽管丧失是一个很常见的主题,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地处理与丧失相关的事件。在咨询室中,很多求助者的问题都与此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为什么丧失会如此难以面对呢?

 

首先,丧失往往会引起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哀伤

 

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丢u盘的经历。丢u盘往往会让人很难受,因为它不仅意味着财物的丢失,更意味存储在u盘里面的回忆的丢失,可能是某次旅游的照片;一份刚完成的论文;甚至是很私人的文件…

 

这些曾经我们曾以为会永远陪在身边的,当意外丢失时,我们会难过,那份独一无二的资料从此不见了;我们会自责,为什么没有保管好;甚至我们会愤怒,为什么这种“厄运”不是落在别人身上,而是落在自己身上…

 

因丧失而产生的这些情绪的复合,就是哀伤。这种强烈的情绪很容易使我们“困”在过去,不停地纠结,使我们无法面对未来和希望。

 

02

 

其次,丧失不仅会引起很多的负面情绪,还可能会激发我们的防御机制,来试图逃避现实

 

在防御机制中最常见的就是否认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学》一书中就有这样一个实例:

 

一位女医生,家庭贫困,从小与养母相依为命。因工作而在假期提前离开家,结果当晚就收到村里邻居打来电话,说其母亲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之后她一直很自责和内疚,认为如果自己不提前离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再加之自己是医生,如果在家可能就够及时施救。

在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试着去引导她,对母亲说“别了”的时候,她却是——

“闭上双眼,泪如泉涌,双拳紧握,紧咬牙关,不肯开口。”

她靠着不愿亲口承认这个事实,在心理层面上否认这个事实的发生。

作为读者的我,眼圈早已经泛红,甚至心里想着,咨询师好残忍,竟然狠得下心来,“逼”来访者去承认这么一个事实,尽管我也知道,承认事实,去感受那份伤悲才是治愈的第一步。

 

此外,有的时候,或是怕亲朋好友的担心,或是困于世俗的眼光,怕流泪会被等同于懦弱,表达悲伤会被嘲笑,我们会不自觉采用压抑和隔离情感的防御机制,把心里所有的苦痛,用云淡风轻的方式,变成“没事”轻轻二字。

 

不可否认,这些防御机制在短时间内可以缓解丧失带来的痛苦,但若一直持续,始终没能正视丧失所带来的影响,则会给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丧失呢?

 

03

 

对此,我无意用高深的理论来回答,相反,在电影《千与千寻》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很契合。千寻与无脸男为了救小白龙,踏上前往汤婆婆的住所列车,看着列车上的乘客上上下下,她忍不住感慨: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这段话揭示了面对丧失时,该如何应对的真谛:

1.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揭示丧失是人生的常态,而如何接受丧失则是我们要学会的

 

回想我们的成长经历: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青春期,我们丧失了天真;从明媚的青春期到背负重担的成人,我们丧失了理想和激情……

 

“丧失是常态”,这种想法让人很难受,但与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一种慰藉——原来我不是唯一一个经历这种难受的时刻,我们虽然难受,但并不孤独和无助。

 

更为重要的是,丧失是无法避免的,但如何面对丧失是可以选择的。是惶恐担忧丧失的发生,还是沉溺在丧失的哀伤之中,又或者是其他应对方式,这是我们可以选择和决定的,也是我们可以去学会如何接受的。

2. “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是用感恩的态度与过往的人和事告别。 

 

丧失,意味着有些人有些事永远无法再见。

 

但即便如此,他们曾经在我们生命中最需要的时候出现,陪我们走了一程,哪怕之后不在,这些被我们镌刻在大脑里的回忆,也会在我们之后的人生中给予我们力量和温暖。

 

可能我们会心生愧疚,觉得还没好好地报答过Ta。但我想,一起走过的旅程不仅仅是对你的馈赠,也是彼此的馈赠。

 

既然如此,感恩告别就足够了。

 

3. “然后挥手告别”——是用行动开始新的人生。

 

在处理丧失和哀伤的最后阶段,就是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投注到新的关系中去。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女主角Rose就是如此。在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Jack为她死去之后,没有非他不嫁,孤独终老。而是按照他们约定好的,怀着那份爱去坚强的生活着,去骑马,去旅游,甚至成立了一个家庭,生儿育女……

 

当然,从丧失的哀痛中走出来是需要时间的,毕竟有些丧失,就是会让我们产生失控感、甚至是陷入“心理休克”的状态。我们只想告诉处于哀伤,难以处理丧失的人两点

一、面对丧失,哀伤是很正常的反应,允许情绪的存在但不要过度沉溺其中

 

二、面对丧失,感到难以承受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祝好!

作者简介:小明,南方医科大学心理系在读研究生,热爱心理咨询工作,较擅长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取向。SMU心理健康(ID:SMUMentalhealth,介绍心理健康信息,推动心理健康互助,真诚,专业,陪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