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迈出跨行转型的第一步?

前几天,接到一个客户咨询职业转型。

她是一位定居深圳的女士,今年38岁,3个孩子,211国内高校硕士毕业后就进入500强外企工作到现在,十余年间辗转不同的事业部,一路晋升至高级经理,生活稳定,家庭美满。

咨询中,她说起当前因为公司战略调整,近期开始了996的工作节奏,甚至有一些日子经常加班到十一点,这使她感到身心疲惫,深思后她主动向领导沟通,寻求降级,给自己多一些时间,继而也想看看职业发展的其他可能性。

我问她目前是否有意向目标,她兴致勃勃地说,想转型做公益教育事业,这样可以照顾孩子,家庭工作两不误。

于是,我再问她:“有目标的确很好啊,那你对公益教育行业了解多少,在过往中做过哪些方面的探索和行动呢?”

她若有所思,楞了几秒,说:“这我还真没有具体了解过,也没做过什么。我就是觉得挺喜欢教育这个领域的。”

所以,你看,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在职场生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希望寻求转型,通常他们会遇到两个误区:

误区一:犹豫迟疑,不确定新方向是否适合自己


误区二:凭着感觉和热情一股脑扎就进去

很显然,这个客户的情况属于后者,就是仅凭感觉想把兴趣变成事业。

那如何在职业转型的过程中探索新方向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个问题:职业转型的本质是什么?

职业方向的重新定向。

在这里“探索”这个词本身就包含试错的成分。虽然我们不喜欢“错”这个词,可试想一下,如果犹犹豫豫或莽莽撞撞进入一个新领域,错误成本和机会又会更大!

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个可以用来系统性进行探索的路径,帮助我们在职业转型路上降低试错成本。

01

职业转型考虑三要素

职业转型如同我们重新开启一个新的事业方向,而你就是这个事业的CEO,在创业前期你需要考虑到几个关键因素:

  • 整体进度,即,你希望花多长时间实现职业转型?

  • 资源&成本,即,你想为职业转型花多少时间、精力、财力、物力?

  • 转型风险,即,如果转型失败你能承受多大风险?

不能兼顾,会发生什么?

如果转型进度对你很重要,那可能就需要牺牲一点点成本,也要提高一下风险承受度;

如果转型风险容忍度很低,那就需要把进度放缓,同时要多花一些时间去学习,去试错,小步迭代如果转型成本受限制,你当前没多少资金投入学习,也没很多时间去探索实践,那势必会影响你的转型进度,如果贸然转型,风险也会比较高。

                            

02

如何以最小成本,

最快速度,最低风险启动

1、调研

在你确认转型方向前,对某个行业的调研是非常必要的。不妨按照下面的框架做了解:

  • 这个行业现状如何,发展前景如何?

  • 未来行业是上升还是下降,风险度如何?

  • 这个新岗位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挑战有哪些?

之所以要去做调研,因为有些行业入门是有一定的入门门槛,比如你想学习教练课程,但市面上很多教练课程的学费还是相当高的,少则一两万,高则可能需要花费十余万,这样的门槛还是会让一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行业信息收集可以通过调研该行业的领头企业,阅读行业报告等方法来实现。

调研还有一个特别好的途径就是「职业访谈」。你不妨约该行业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进行访谈,从这些人身上你会知道这个岗位日常的一天做些什么。熟悉该行业的猎头也是你的重点访谈对象,和猎头谈话,一方面你可以获取行业信息,另外也可以让猎头根据你的情况衡量你是否可以跨入新的领域和岗位。

2、尝试

听别人说100遍不如自己尝试一遍。尝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混圈子

有句话叫「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当你作为一个圈外人,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已经很了解行业相关动态,但是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混圈子,听圈子里的人都聊什么话题,他们都参加哪些培训和线下论坛,阅读哪些专业书籍?

此时,你获得的每一个新信息,看到的每一个新线索,就好像拼图一般,慢慢逐个被解锁,最终一副清晰的图案就呈现在你眼前,接下来,你的行动方向和决策才会更有抓手,也会更加精准。

慢慢地,你也就会成了一名圈内人。


2)培训学习

要想获取新领域的知识,上课是最快的方法。上课不仅能够获取新领域的知识,还能让你结识到很多目标领域的从业人员。

结合我个人的转型经历来说,过去我一直在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工作,在我决定把事业方向转型到生涯规划和优势教练辅导领域中来后,我就开启了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从基础课到教练技术,从心理学基础到督导流派。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很多如我一样寻求转型的伙伴,他们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高校,还有的就是一直是自雇者身份的灵活工作人员,他们本身的经历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体现。

3)尝试从公益服务开始

上课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地方去锻炼所学知识和技能。所谓学以致用,如果没有实践,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发挥如何,也不知道和高手之前差多少距离。

做相关领域的公益服务就是个很好的方法。

从事生涯咨询4年多以来,有不少同业伙伴会问我「Emily老师,你的客户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你的案源总能不断」。

我总会回答说,其实我不是一开始就开启付费咨询的,差不多5年前我就在各大能提供免费咨询机会的平台进行免费答疑,也会平时注意身边的一些同事、伙伴、下属、亲友等弱关系的求助。另外,我也会不定期把我的一些咨询收获梳理成文字免费分享给大家。

时间久了,这些前期积累就帮我提前养成了一些好的口碑和「种子客户」,当我开启付费咨询时,大家也会支持我的事业,帮我点赞、宣传、转发和转介绍。

古人常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点都没错!


4)兼职/副业

免费服务终究只是一个锻炼,接下来你还是要看看自己提供的服务到底有没有提供真正的价值。

2017年,学习完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后,我就主动在公司内寻找主动分享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比如组织员工开展读书会,不定期分享学习心得,还会组织一些有关生涯规划的培训主题活动,在公司外部也在各大平台寻找咨询和分享的机会,积累经验。

那段时间,经常就是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咨询,周末集中撰写咨询报告,还不定期接受咨询督导,时间总觉不够用,节奏也不自觉快了起来。

经常同为咨询师或教练伙伴会问:「Emily,你一天睡几个小时?你身体可以吃得消嘛?」其实,做好时间管理,提高执行效率,很多工作和任务你都会发现在你的掌控之内,井然有序地开展。当然了,想要边工作边开展兼职或副业,强大的时间任务管理能力和执行力,两者必不可缺。

前文提到,转型需要承担一定成本,这里的兼职多做其实也是一种成本。但,只有你做了,才有转型机会,并且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03

尝试与修正

职业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基于坚实而具体的实践,并根据这段实践经历做出分析,进而得出最终判断。这个过程是动态的,需要你不断试错,不断修正,不能急于一步到位。

在尝试之后,你很有可能会发现某个方向并不适合自己,不要觉得前期的投入就化为跑赢了,你至少知道了这个方向是走不通的。

举个例子。

一个年轻来访者,大学毕业后在制造业工作五年后,想要转型到互联网。在做过一番调研,也成功加入了国内一家规模比较大的互联网公司,但半年后她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应互联网公司的快节奏何和多变化的职场形态,于是就又回到制造业。

事后,她总结说自己转型失败了,很沮丧。我安慰她说,这真的算是一个失败吗?最起码你知道什么不适合你,并不是所有人追捧的热门的行业就适用于每个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收获。

这次失败转型,让她在未来的转型之路更聚焦,更可能进入到正确且合适自己的方向。

04

斜杠适合我吗?

如果经过一番探索,尝试,衡量,你觉得自己还是挺喜欢也适合目标行业或领域的,但前期收入可能无法和你目前的收入相比,怎么办?

毕竟,收入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考虑先做一段时间的「斜杠」,给自己一些时间积累经验,厚积薄发。

「斜杠青年」这一概念来源于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西埃尔博尔(Marci Alboher)她的书《一个人,多重职业》,书中指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无聊的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当她们在自我介绍时,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即便你有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你也可以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优势做一些喜欢的事情,以此获得额外收入。

但有伙伴会问,斜杠的模式真的适合每个人吗?

作为一个斜杠4年的生涯咨询师和优势教练,简单聊聊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你要有一个好身体,精力充沛,能量高。

我身边有不少的咨询师如我一样,白天要忙碌分内工作,晚上做咨询个案,周末还要陪家人或撰写咨询报告,同时还需不定期的深入学习咨询技术,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有时,为了写文章,经常要早晨五点多起床读书输入,或夜晚安静的时候码字、编辑,要知道这会是一个持续的状态,这种精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所以,想成为斜杠,不妨先衡量一下自己的体力精力能量是否足够。

其次,你需要对自己诚实一点也再狠一点。

我有很多咨询师朋友都是白天工作,咨询师算是斜杠。尽管她们心里也很想有一天能辞去工作,成为全职教练和自由职业者,但做咨询时经常抱有助人的心,但不好开口提钱。

我经常会鼓励她们,不谈钱无成长,要对自己诚实一点,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同时,对自己狠一点,给自己设立一个金钱上的目标,前期不需要很高,慢慢来,但必须要有目标。

结束语

喜欢做一件事,却苦恼于难以以此谋生,难于被社会认可的时候,一定要放弃很多幻想。

找到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现形式,不一定很专业,但要接地气,这是机会;不一定上手就会全职进入,可以兼职切换,这是机会;不一定很完美,但要能开始,这还是机会;抓住机会,不要忘记初衷,慢慢接近。

祝各位职场顺利~

文:Emily  DONG  (盖洛普全球认证优势教练,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认证教练,新精英认证生涯规划师,MBTI授证成就教练,贝尔宾团队角色顾问,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在读),法国高商MBA,国内多家职业发展平台签约导师,简书、知乎、豆瓣、壹心理等平台签约优质作者,赋能个体及组织绩效提升。「咨询培训合作,请私信」公众号ID: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EmilyDONG_2016)知乎、简书、豆瓣、壹心理、小红书ID:Emily DONG)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