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家人朋友安利心理学?

01

我有个宝妈朋友最近很烦恼:孩子刚上一年级,上课不认真听课,喜欢去撩其他小朋友,因此常常违反纪律,被老师罚站。

我笑了,跟她说:你孩子很厉害啊,这么快就认识新朋友了,这社交技能杠杠的。

宝妈却感到很烦恼焦虑:孩子平时就很喜欢交朋友,跟朋友一起玩,上课也要到处撩,听课不老实,真令人头大,说也说不听,骂也不肯改,怎么办?

我说:她上课喜欢跟小朋友玩,被老师罚站,这是事实,你再焦虑心急也改变不了事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她违反纪律被罚站,是不是内心想要获得同学们的关注?

她虽然不太懂得遵守纪律,但是她很有社交能力,也很渴望结交朋友,那么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引导她,通过同伴效应来激励她遵守纪律,获得大家的关注和喜爱?

我朋友想了一会,终于觉悟了。她说心里觉得不那么焦虑了,自己的孩子还是有救的。后来她的孩子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

这个案例里,观念态度的转变是关键。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非理性情绪,对这种非理性情绪的正确认识和解决,其实我是运用了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ABC理论。

埃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核心即为经典的“ABC理论”:A=事件,B=信念,C=行为。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其的信念和想法。

埃利斯认为,我们会产生焦虑、愤怒等负向情绪,不是因为某些事,而是由于我们自身对这些事所抱有的信念,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并由信念引发我们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我们对于事情(A)与行为(C)之间的那个信念(B)怎样认识和理解,决定着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和行为的反应,最终又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走向。

孩子被罚站(A)→家长换一个角度去看待(B)→尝试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C)。这样改变一下信念,减轻焦虑情绪,事情是不是就又充满了希望?

家长由于孩子的行为产生焦虑情绪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担忧,这会促使他们去想办法和老师沟通,和孩子沟通,寻求解决方法。这能够帮助孩子尽快改正错误,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支持,这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

所以说,信念和情绪的转变会带来许多积极有益的推动。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面对和改变自己的各种固有信念和负向情绪。

心理学有多好用?能如何帮助我们?从这个ABC理论和案例就可见一斑。这就是我要向家人朋友安利心理学的原因。

02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成长、家庭问题、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职业生涯、群体网络、性格塑造、情绪变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可以说,凡是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关的,都逃不过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也都受到心理学的影响。

当家人和朋友出现某些烦恼和难题时,我总会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觉察和分析,用心理学理论来帮助他们重新思考和认识问题,找到面对和解决的方法。

但是,我们也有所体会,要改变他人的思想观念是很困难的。在跟他人,特别是和家人沟通,提出心理学理论时,往往很难得到他们的接受和认同。他们的内心会认为:这些什么理论跟我没有关系,你跟我说这些没有用,你不懂我。

听到这些话,会不会有种焦急而无力的感觉?的确,很多人,特别是老一辈,对心理学的了解还非常有限,甚至是有着很多误解和抗拒。在他们心目中,心理学大概就跟街边算命的差不多,要不就是可以猜猜他们现在心里在想什么?

记得自己曾经有一次在跟父母聊天时,谈起父亲的一个行为举动,我表示了不认同,并结合心理学进行了分析。但结果还没等我说完,父亲便大声地制止我继续说下去,他说道:“你不要用你那点心理学来分析我!”真是扎心了有没有。最后谈话自然不欢而散。

我们很多朋友因为都是同龄人,有着比较接近的思想观念,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和需求,因此对于安利心理学很容易便能接受。像我的那个宝妈朋友,在经过我的疏导后,跟着我购买了壹心理读书会会员,也打算好好听书学习,学会怎样进行亲子教育。

而要向家人们推广心理学,改变他们的观念,并不容易,亲密的熟人关系反而成为一种交流的阻碍,就像新冠疫情初期我们要劝老人家戴口罩、少聚会那般困难。

其实在咨询师的行业伦理中,一般不为自己的家人和熟人提供咨询服务。家人和熟人由于亲密关系的存在、个人边界以及社会角色的问题,难免对影响到咨询师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思考和判断,带有某些偏差,甚至会影响到双方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人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特性、思维习惯和情绪反应。

03

那么,怎样才能礼貌而不失尴尬地向家人们安利心理学,让他们知道心理学的好并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呢?其实说到底是一种沟通的态度和方法。

在一次直播中,我向一位老师提问:怎样可以说服家人接受自己的建议?

老师反问道:为什么要说服家人?

是啊,为什么要说服家人?这种“说服”是否是一种强迫和控制?是否在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家人,逼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是否是为了跟家人争个输赢?是否在无意中否定或贬低了家人的价值?

当我再反思自己跟父亲的沟通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时,终于醒悟到,我们与家人的沟通,不应该存在能否说服对方这种方式和心态。

无论我们是抱着怎样的好意想要向家人推介心理学,如果只想着用自己的知识、理论和观点去说服对方,忘了顾及对方的情绪状态,我们便陷入了一种偏执状态,也忘了原来的好意和出发点。

在人际沟通中,如果想要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想法,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关注的是对方当时的情绪,需要对对方进行共情。当时他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中?心情怎么样?我们是否对他表达过认同,肯定他的行为表现和想法,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当家人向我们倾诉,也许他们是在寻求我们的安慰和认可,确认他们的价值所在。如果我们没有顾及这种需求,而只顾着跟他们做分析说理论,甚至否定、指责他们,试想一下,他们又怎么会听得进去,接受我们的建议?

心理学教育我们,当遇到问题时,要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无论是想帮助家人朋友解决问题,还是向他们安利心理学,让他们接受心理学的理论观点,都要先在情绪层面解决情绪问题,消除差异和抗拒心,逐步找到共识。

当他们得到我们的共情和理解,情绪得到安抚和宣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学会转变观念看待问题,自然也会感受到心理学的好。这种安利才是最深刻有效的。

多掌握心理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利用它来深刻认识和理解日常许多的人和事。

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怎样运用心理学知识去与人沟通、解决问题,心理学的有用之处才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并在无形中影响着身边的人。

原创:Vege青空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