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中互动,最终“扔掉”你的心理咨询师

最近在读好几本书,《热锅上的蚂蚁》《类型与原型》等,发现似乎要理出一条线,比较难,那就意识流先写写。

很多的文字都在日记里呈现了,在这里确实不太知道可以写点什么,但我想可以把一些能够公开表达的感受,沉淀下来,没准对谁有用呢,对吧?这样的梳理,自己也能更清晰。

过年到现在接了不少的语音咨询,倾听类的,我都是当作咨询去做,因为见不到人,所以就只能从声音里去感受和想象这个人的全貌,再试图去理解ta,会发现,有时候通过一些画面或者意象的讨论,其实也能够抵达对方的无意识或者情绪。

这是之前没有发现的。之前一般来说,很多的教科书会告诉视频或者线下的咨询更能够捕捉到这个人本身,了解很多非语言的信息,从而更真实;语音更多是意识层面的交流。

但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通过意象化和画面的讨论,包括情绪的外化,其实是可以讨论很多心里的想法,还是蛮能触动人心。限于保密,不能够讲真实的案例,大致说说。

大家的讨论里,其实亲密关系是永恒的主题,无论多大年纪,症状表现如何,但探索到深处,很多都是未被满足的依恋,或者对自尊或者依恋的创伤性事件未能处理,于是,一个等爱或者幻想中被伤害的孩子,一直在。

01

在关系中袒露真实

当然,一个人要慢慢地暴露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自己也在做个人分析,就特别能够理解来访的防御和不知所措,环顾左右而言它,有的防御是刻意的,有的防御却是无意识的,因为维持意识的整合,常常让我们不必崩溃和太痛苦。

接近真实是艰巨和痛苦的事情,就如同一个裸露的婴儿那般没有遮挡,这时候一个稳定客体的关怀就显得尤其重要。有时候单靠我们一个人,其实很难很难,回到关系中去感受爱,才能获得很好的疗愈。

当然,这个疗愈,你不太可能把爹妈或者自己的爱人拉出来,重新走一遍,但是可以经由咨询师,在一个象征性的互动中去完成。

那么,这种象征性的互动,和真实互动有啥区别呢?

从咨询关系来说,你和咨询师不可能做朋友,咨询时间也不能太随意的变动,你不能咨询之外找到咨询师去讨论——看起来似乎冷酷无情,但确实经由这种专业的设置,来保证象征性空间的逐渐形成。

在这个涵容的空间中,足够温暖,你可以真实的做自己,但不会像现实中那样宠溺无边,因为永远有界限保护;在这个空间中,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几乎总是一定会上演,无论是你的亲情模式,爱情模式还是友情模式,并且常常能直指你人际关系模式的总核心,透过和咨询师的移情和反移情,来逐渐领会这个关系,从而平移到对现实关系的理解中去。

比如现实中你可能是一枚讨好型人格的人,咨询中几乎一定你总是讨好咨询师,自己有啥不爽也不轻易说或者直说,你会害怕关系断裂,害怕对方不喜欢自己,委屈求全,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可能一个不太相关的事件触发了,你就去表达,或者离开,但是有可能对方还会莫名其妙。

这些在咨询关系中几乎一定会出现,咨询师能够及时觉察这种关系模式,乃至猜想你可能的隐藏,帮你表达出来;或者咨访关系稳固到你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时候,疗愈就会发生。

常常是带着痛彻心扉的领悟,你开始理解了自己跟咨询师的人际互动模式,从而有意识无意思地去在现实人际中互动,似乎更勇敢,更能耐受不良情绪,也更能觉察不良情绪,总之能够直接面对,能够更真实。而这时候,你可能会去问你的咨询师,我发现好像在发生变化,但不知道变化如何发生的,原因其实就是如上。

02

设置弹性的关怀本质

这里还要补充讨论一点,象征性的互动中,设置可以有弹性么?以什么为标准?

这个对于新手来说,当然还是以伦理为标准,那都是前辈的血泪经验总结,听他们总是没错,比如时间、空间的稳定,不在咨询之外有其他关系连接等等,一切的稳定和刚性让你不至于产生错觉,这是一个真实的依恋关系,从而导致最终你并无可恋,所以那些稳定设置的咨询师,其实内心对你的都是满满的爱,才不让你有一天会依赖。

曾经看过温尼科特的小猪猪的治疗实录,他在治疗一个几岁的小女孩,结束咨询的时候,他甚至会一起象征性地和孩子来毁坏代表咨询师的玩偶,从而提前处理孩子可能的分离焦虑,乃至对他的可能依赖,后来的成长经历孩子确实人格会比较丰富,也不太会因为咨询师的离去乃至离世而太悲伤。

当时看到这里,真的被这样咨询师的慈悲惊到了,感动到了。

当然,对于经验比较丰富的咨询师来说,他们可能有不同的应用,比如亚隆会拍拍过于悲痛的来访者,甚至握住对生活失去信心和意义的来访,给她们力量。但是新手还是不能贸然去尝试的,因为到了雷区还没准备好,只能是被炸裂。我相信他们在做这些的时候一定是内心有觉察的,不然不可能前进任何一步。

督导老师说,一切的设置需要在关怀的本质下进行,比如时间的设置、讨论内容等等。人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咨询本身。并且能够让来访尽可能真实的表达,大过一切。

这些当然是很受益的,试图让来访真实,也真的是可以给他们省钱,并且常常可以让他们能够有勇气去面对去讲述,老师用了一个词“邀请,邀请他们来讲述”,这跟之前理解的让来访主动自己来说,还是真的不一样。

当他们畏缩,咨询师可以给予勇气,但不是逼问,而是可以先加固关系,直面彼此的关系,让他们感觉到这种关系的稳固和可信赖,来这里就是直面真实的,一点一点,当来访能够更真实,现实中也能够更多的耐受痛苦,现实中很多抑郁焦虑,常常在于我们压抑了真实的情绪情感。

最近在参加比昂的读书会,比昂提到“无欲无忆“,提到无限的O,经由督导老师的启发,我想到“看起来咨询中设置的弹性,关怀的前提,最后其实想接近的是无限?!“。

不过也的确,“爱是看不见的语言”,最终能够疗愈的还是关系中激发的信任、温暖和爱,倒不是狭义的爱,而是似乎能够抵达无限的爱,让人重燃希望和勇气。

如果说无限是什么,无限可能是我们没有评判和阻碍的爱、关怀,能量因而流动,人,又都活过来。当然,活过来之前有个去到黑暗之地的过程,这就需要直面真实,经由咨询师的陪伴去直面压抑和痛苦的真实,死去才能活来。

撕掉标签,去到真实里,哪怕有痛,但通往无限的路,似乎就是真实且痛,温和的觉察,真实且痛且温暖。

人生能够给我们的,似乎也真的都是这样,且行且感受——真实且痛且温暖。

一开始,你可能会需要咨询师,当然现实中能够找到足够涵容的人也可以,但现实中的关系总是要不太亲密要不太梳理,很难维持中道,因为没有设置。

但最终,其实你可以把咨询师扔掉,当你使用完毕,这也只是一个象征。

祝福每个人~ 也祝福我的来访,我的咨询师,和督导老师们~



文:若水  (心理咨询师,文章首发个人公号:若水心空间)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