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肺炎被地域歧视了怎么办?关手机啊丨解惑

文:壹心理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今天起,壹心理启动了一个新栏目《咨询师解惑 栏目》就开张了。

 

今天是第一期。

 

每一期,我们将定期选取公号后台的用户留言,会并邀请一位壹心理平台入驻咨询师,针对你在后台的留言,来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帮助大家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及负面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起来看一下吧。

 

今天回答的留言,来自一位湖北的朋友。

 

她说,因为疫情,她遭遇了地域歧视,很不开心。

 

今日读者留言

 

“我的一个朋友,因为来湖北参加我的婚礼,回去之后就被她的房东给说了。

 

一边斥责她去湖北以前不如实告知,一边还嚷嚷着要把房子收回来,让她回家去,甚至免得“祸害”到自己的孩子,甚至还要上报给政府举报她。

 

可是,我朋友明明已经去医院检查过了,身体上没有任何异常。

 

可他们就是不听。

 

我们面对的难道不该是病毒吗?

 

真的,我们湖北人这个春节已经过的够闹心了,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也不能聚。是,新型肺炎是我们在湖北发现的,可是疫情扩散也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错啊,我的亲人也在黄石被感染了,我心里的那份痛谁又能体会?

 

灾难无情人有情,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人心。希望我们可以同心同德,共同度过这场疫情。

 

值班咨询师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壹心理平台入驻咨询师高浩容老师


  • 哲学咨询师 

  •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

  • 大学讲师 

  • 斐陶斐荣誉会员

 

对此,高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希望可以对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咨询师回答

 

从这段文字中,我看到了背后的伤痛。

 

这份伤痛来自于被同胞“排斥”,也来自于对于被排斥的“不理解”。就像留言中说的一样,“我们面对的难道不该是病毒吗”。

 

“病毒才是我们要面对的”。

 

但实际上,在某些人眼中,那些来自湖北的人,就等于病毒,就等于传播病毒的害虫。

 

坦白说,想凭借一己之力改变这个困境,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们很难让别人理解我们,特别是对于他人的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偏见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每天都会受到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偏见“的(cognitive bias)影响。

 

同样地,我们每天也会做出各种带有认知偏见的决定。

 

但是,这不是任何人的错。

 

从人类演进的角度来看,人的大脑具有自动过滤次要信息的机制,以帮助我们将主要的精力聚焦在那些性命攸关的重点上。

 

所以,当某些人被生病或死亡的恐惧垄罩时,他们会急于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宣泄恐惧的对象。

 

相比那些看不见的病毒,具体可见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们安抚自己的答案,即便这个答案看起来十分偏颇。

 

我们的认知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问题,都重新思考一遍。

 

而那些所谓的偏见,恰恰就是我们认为“就是这样”、“不用再思考”的问题。

 

比如,有的时候,我会看到某些家长在遇到自己的孩子哭闹时,就会恐吓孩子 “你再哭,我就叫警察来抓你“。

 

因此,有些小孩从小就对警察有种莫名的恐惧。

 

当他们长大以后,如果没有机会重新思考“警察“这个角色,那么这个恐惧就会逐渐成为他们的心病,导致之后每每看到警察就会害怕恐慌。

 

 

第二,如果一个偏见长期在社会中流传的话,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从而更加难以改变。

 

2014 年,威玛‧麦尔斯(Vernā Myers)在 TED 的演讲中,谈到了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叫做“隐性连结实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该试验经过五百万人次的测试后,结果如下:

 

A. 人们看到白人照片时,容易朝正面做联想;而看到黑人照片时,更容易朝负面做联想。

 

B. 做测验的白人当中,有七成的人比较喜欢白人;而做测验的黑人中,也有五成的人比较喜欢白人。

 

这个结果是不是很可笑。

 

当黑人受到白人歧视时,黑人自己对黑人也有偏见。

 

我们自己的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于河南人 XXX ,上海人 XXX ,……,各种偏见无时无刻不充斥在我们周围。

 

许多人一边对“地图炮”嗤之以鼻,一边把小日本、棒子、台巴子说的朗朗上口。

 

这些刻板印象并不是疫情发生以后才存在的,只是这次的疫情让湖北人也成了黑名单上的一员。

 

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带着偏见,我们也知道说服剩下的人摆脱他们的偏见有多难。

 

毕竟放下偏见需要“反思的能力”,而相较于反思,“抱着偏见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样子实在太轻松了。

 

偏见本就像把伤人的刀,若是再加上“疫情恐惧”的毒药,那这把刀伤人的威力就变得更强了。

 

 

可见,去改变他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实在太难了。

 

更何况,即便是改变了他们的偏见,也不见得就能化解我们此刻内心的伤痛和不平。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换个方向,把焦点转向自己。

 

试着处理和缓解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抚平心中的委屈与不满。我想更为实际。

 

以下是我的建议:

 

第一步,减轻与刺激物的接触。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疫情的信息,无论信息是真是假,报喜或报忧,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

 

而如果我们本身情绪状态就不稳定,那么这些信息会让我们的情绪更轻易地、更剧烈地随之高低起伏。

 

另外,留言中提到的失眠、神经性焦虑等症状都是常见的躯体反应,这些躯体反应往往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当你真的满腹怨言时,上网争论等于又一次地增加被刺激的可能。

 

这时,不妨试着关掉网页,把想说的话对着手机录下来。但请记得不要回听,隔天一觉起来后删除就好。

 

总之,暂时减少一切与相关网络信息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入睡前一小时。

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我们再次被挑起种种负面情绪的概率,同时也能改善失眠。

 

第二步,此时此地,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

 

延续第一步,此时此地不只是针对睡眠,用餐等其它活动也一样。

 

疫情期间,虽然只能在家活动,无须上班或上课。但是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维持一个规律的生活习惯,几点做运动、几点打游戏、几点吃饭、几点睡觉。

 

通过保持生活的稳定性,进而保持我们身心的稳定。

 

当我们把过多的焦点放在它处时,我们很容易就会把精力消耗在难以看见成效的争论上,这样反而容易忽略最需要我们照顾的人,比如我们的亲朋好友,以及我们自己。

 

我们只有把心力聚焦在此时此刻,才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重要的人和事,才能把每一个此时此刻都过好。

 

  

第三步,接纳我们的情绪。

 

真正的接纳,不是接纳我们的坚强,而是接纳我们的脆弱。

 

被误解的愤怒、被同胞指责的悲伤和因此发出的怒吼和眼泪,都只是正常的情绪反应罢了。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反驳,就会像被大人误解的孩子在解释“我没做”一样无力,

 

因为那等于告诉对方“我的对错需要你的判定和认同”。

 

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

 

相比于他们的认同,我们更需要诉说的是“你有看到我的难过吗?”、“你有看到我的亲人也生病了吗?”。

 

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去看见我们自己内心的情感。

 

我们需要去正视“我受伤了”的事实,需要去试着安抚自己,需要给予自己宣泄情绪的空间。

 

只有在此时此刻承认我们的愤怒、难过和恐惧,才有可能再进一步,将它们全都释放化解掉。

 

最后。

 

在最孤独的时刻,请做自己的陪伴者。

 

如果你也有任何的困惑,欢迎到我们的后台留言。

 

我们会隐藏你的个人信息,为你保密。

 

希望在你最孤独的时刻,能在这里找到光。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该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排版:小鲸鱼 Bobby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