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5份工作,为何你缺乏归属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作者 | 职业规划师Vin原创
注:本文来访者皆为化名

明心见性,看见自己。朴素的8个字,每个字都认得,但要做到,非常难。

29岁的顾茵找到我时在国内一家头部智能机器人公司负责采购工作。

她觉得工作内容简单没有挑战性,看不到发展前景,有强烈的职业倦怠感,希望通过咨询能够帮助她找到适合的工作方向,完成职业转型。

 

她强烈的倦怠感来自哪里?这是第一个出现我脑海里的疑问。

 

此外,我还发现她毕业四年后的5份工作,每份工作时间都不到一年,跳槽属于比较频繁,这样的情况其实不利于她在职场的中长期发展。

在职场中,HR看重的是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发展的连续性,如果中间出现了“中断”,就会给用人单位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这个人对自己缺乏职业规划,录用TA意味着不确定性和诸多风险。

何况很多岗位或职业本身的技能更迭较快,如果你中间断了几年没有从事,等你想返回的时候,恐怕还得重新学习——也就意味着,你的竞争力和刚毕业那会儿差不多,但年龄、精力以及可塑性等都远不如刚毕业那会儿。

因此,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定要在充分地进行了自我评估及搜集到足够的职业信息之后,再去做决定,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未来后悔的情况发生。

“这几份工作离职的原因可以跟我说一说吗?”我进一步探究道。

“就是待不住,对公司没有归属感,干一段时间就没兴趣了,特别容易产生倦怠。”顾茵想了会,坦诚地告诉我。

再热爱的工作都会有“职业倦怠”,也叫“职业枯竭”,Vin之前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感兴趣可以看看“明天,我实在不想去上班” :出现职业倦怠怎么办?,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无力感强、成就感低等,严重的能影响身体健康。

热情因稀缺而珍贵,再感兴趣的事也有疲惫想逃的阶段,好比再爱的人也无法每天血脉喷张,总有些时刻独处更快乐。可是,我们一旦产生倦怠就要离职吗?

 

带着顾茵这个鬼打墙似的行为模式,我希望通过咨询帮助她一起找到通关密码。

  1  

 

我问顾茵,为什么你看重一家公司带给你的归属感?

“我希望每家公司能像家一样给我带来安全感”她回答。

这样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好奇。

“毕业实习一家公司,那个时候带我的经理不认可我做的工作,经常拿我和身边的人做对比,批评我做的不好,长期的否定让我很有挫折感。“

”因为第一份工作给我的感受就不好,到了后面正式工作中我感觉封闭了自己,不太和他人交流,属于比较被动,除了工作上的事情会请教同事,平时比较少主动的聊天,遇见困难总是先自己琢磨,不太懂得第一时间去求助;不太擅长处理职场人际关系,感觉跟大家、跟公司都格格不入。“

听完她的叙述,在第二次咨询我带着顾茵做生涯幻游。

让我惊奇的是,她潜意识的画面中大多都是五彩斑斓的童话风格,包含情境里她的穿衣风格都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小很多。结束后,我抛给顾茵我的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你的内在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姑娘啊!

顾茵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是的呢,在职场特别希望同事或者上级能关注我,照顾我。我也知道这种想法有点不切实际,自身很少表达,但又希望别人能懂我。

“能跟Vin说一说你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吗?”我追问道。

 

“童年经常搬家,父母忙事业,没有时间带我,小学和中学期间经常在不同的家庭里生活,姥爷家、爷爷家、姑姑家都住过。内心有被抛弃感,经常感到孤独,也不太容易信任别人。感觉自己有高度情感隔离,怕别人走得太近,包括现在跟父母都有距离。”顾茵说道。

 

咨询到这里,我就明白为什么顾茵经常跳槽,工作容易产生倦怠,对公司没有归属感,并且回避人际关系了。

 —   

 

“被看见、被关注、被认可”是顾茵的生命课题。

 

这样的人,大多内心住着一个破碎的小孩。

 

01、小时候是大人,长大了是小孩。

 

自我容器功能不足。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孩童时期很“懂事”的人身上。比如顾茵,父母经常吵架,担心会受伤,童年经历来说比较孤独,她一边恐惧,一边内疚,试图用自己的乖巧可爱来挽回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

 

关于比昂提出的“容器理论”,曾奇峰老师曾有一个解释:

 

当孩子有一些不能承受的体验时,她需要把它丢出去,让一个具有外挂设备功能的容器(这个人通常情况是妈妈)帮她消化这些不可承受的情感,再把它变成可以承受的情感,返还给这个孩子。

 

可见,正常情况下,母亲是容器,发挥着接纳、承载、消化、解毒的功能,随着这部分体验被内化,孩子就发展出了“自我容器功能”,独立开展情绪调节。

而一个“懂事”的孩子所在的系统,往往是反向的:大人的秩序混乱,而孩子出于对父母天然的爱,被迫成为“容器”。

 

类似顾茵这样,从小充当着“小大人”角色的孩子,自我容器功能是欠缺的,支撑“懂事”的并非真正的“容器”,而是他们早年的生命动力与能量。

该被滋养的年纪,反而被透支,长大以后就成了一具草木皆兵的破碎空壳。

 

02、渴望被看见。

 

往往有着浓重的“情绪症结”。一方面来源于未经解毒而被自己粗暴压制的各种情绪,另一方面来源于能量被耗竭的委屈和愤怒。

 

她的情绪从不对父母、外人说,在不同的家庭里生活,有被抛弃的感觉,没有内化一个好容器的顾茵,在进入压力巨大的职场之后,归属感弱,挫折感也会比较强,就容易产生倦怠。

 

因为那些隐秘的角落,一直渴望着被看见、被触摸、被治愈。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最想做的,不是本能地逃避,而是搞清楚:

 

1、我们回避人际关系,到底是在回避什么?

 

2、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轻易地处理关系中那些尴尬、冲突、敌意,而我们却只能逃避?

 

3、如何才能轻松自在地跟别人相处?

事实上,没有哪个人绝对是对别人不感兴趣的。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活不下来。不想社交、宁可窝在自己的世界里,这都只是表象。

 

内在的原因是:不是不想要,而是做不到。

 

顾茵属于回避型。表现为对自己没信心,觉得自己边缘化,总是在各种圈子的边缘。
她并没有在一个群体里面,感到安心和温暖。

 

由于曾经在过往的关系中受到过创伤,尤其是早期与养育者建立的关系中所受的创伤。为了避免再次被伤害,Ta选择干脆主动切断。

 

例如她很难向别人提要求——虽然心中有个愿望,但就很快被自己给灭了。因为脑子里全是被拒绝、被嘲笑、被羞辱的猜想。

 

因此,我们回避社交,本质上是在回避与人交往时那些糟糕的感觉。

 

这些感觉可能是别人给的,也可能是自己代入的。

 

因为别人所做(what you do)和我所感( how i feel)的错位,让我们即使身处很好的氛围里,仍觉得难以融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现代人的无归属感,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解脱了一切使他必须服从精神权威的束缚(关系),但是这种自由也使他处于孤独与焦虑的状态中,使他觉得个人的不重要与无权力。

如何解决?

对外界的基本信任,是你能走出去的基础。

 

你要给外界机会,让它在你面前充分呈现它本身的样子,而不是你想象的或曾经感受到的样子;同时你也要给自己机会。外界在变化,你自己也在长大。

无论你曾经以为外界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只要你有意愿,此刻就是你重新体验和定义它的时候了。

走出去,你就有机会得到世界给予你的厚礼。

 

 —  3   


对像顾茵这样封闭的性格,怎样向外界走出第一步呢?

首先,可以尝试接近一些你觉得相对安全的个人或群体。

怎样判断安不安全?答案是,听从你的感觉。

 

你总有办法感觉出自己在谁面前或在哪个群体里更有安全感、更多的被尊重、支持和肯定。

 

然后,当你能融入,同时那些人能够确认和欣赏你时,你的归属感得到强化。同时,去成为别人的支持者。

你也有机会和能力作为别人的“他人”的身份回馈他们安全感、尊重、支持和肯定。

你这样对其他人,他人这样对你,不是因为他或你到底是谁、有怎样的内在才华或外在财富,只因为你们都是人,只是因为恰巧你们相遇,便相互在关系中成就对方。

 

这种感觉,越纯粹、越快乐。当你在与人的互动中感受到快乐的时候,恭喜!你成功走出了第一步——

  

在咨询中,她将独立自主、自我成长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自主/独立型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

挖掘她的天赋,通过进一步的了解,从事传播媒体与网络相关的行业,比如运营、比如自媒体创作相关的工作是特别适合她的。

 

这样能让她多检视自己的状态,和“真实自我”保持联结。持续输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心理学上,“自由表达”是一种能够关联出潜意识的方式,而潜意识一旦被意识化,不可控的部分就会减少,这就是一种自我疗愈和整合。

 

顾茵听我说完,非常兴奋得感叹到:“天哪,太神奇了,Vin你知道吗,我特别喜欢在网络上分享,能分享内容给大众,我会很开心”

“如果因我的分享能帮助到他人或者会为他人提供乐趣,很有成就感;能借助平台推广内容,提升能力,收获人脉,获得合作机会,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更适合我,但有点担心自己怕做不好。不做又后悔。实在纠结,要不要直接跳出来放手试试?”

 

网络的世界首先是能让顾茵觉得安全的,她可以借此迈出一小步,这个机会又可以让她成为别人的支持者,同时疗愈着自己和他人,当然她会如此兴奋。

 

顾茵听我说完,点点头表示赞同,她表示回去做完生涯人物访谈后再来和我沟通。

另外,挖掘到她的生命课题后,我请顾茵写下生命中的十个恐惧。并将这些恐惧列出挑战计划,放入1-3年计划中,一个个去面对去突破。

最后的话:

 

三个月后,顾茵给我发来短信:

Vin,感谢您的帮助,在咨询中很多方面受到启发,最近我终于克服了一个人开车的恐惧,开始重视自己内在的价值观,您给我的很多建议也很受用,最重要的是在我自卑低落对自己充满失望的日子里,您的鼓励好像黑暗空间出现的光芒一样,激励我勇敢探索新的生活,现在我已经有想做的工作了,最近也在通过线上课不断地提升自己,心情也变好了很多。

祝福顾茵。

很多客户在来访时会问如何克服30+中年危机?

其实就是要你现在开始,做的每一件事情,是为未来长期的积累。你现在做的事情,做完之后,下一件事情是否因此而受益。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也是自己的CEO;你在创作的是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剧本;你在行使的,是如何渡过你这一生的权利。

 

假设你在写一个剧本,每一个章节都是为了整体的主旨而服务,有着清晰的方向和结构,情节一章章往下递进,内容也精彩纷呈。

 

但是如果每写几章,你都需要重新推到重来,没有积累,换情节,换人物,换冲突和情节主线,你的这个剧本大概率是枯燥乏味的。

 

只有深厚的积累,持续在一个正确的方向的积累,才能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在挖一堵墙,墙很厚,要挖很久,墙的背后有金光闪闪的黄金和珠玉,但挖的人并不知道。当马上就要最后一铲的时候,挖的人累了,休息,开始换了方向,重新开始挖,循环往复,度过一生。

 

不要成为那个重复挖铲的人。永远不要。

也祝福每一个拥有破碎内在的小孩,都能重新被滋养、被呵护,勇敢地二次长大。


原创:职业规划师Vin,贰十年金融、地产、商业项目营销策划、咨询及管理经验,绿地集团前营销策划总监。 现为盈石咨询创始人,资深职业规划师,专注于生涯规划一对一深度咨询。迄今服务咨询人数2000人以上,口碑好评度96%,服务满意度超过行业平均值90%以上,获国家职业生涯规划师认证。
职业有困惑 就找Vin老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职业规划师Vin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