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手账#07 身体之心:心身问题的荣格取径

在从业过程中,我经常会接待到有心身问题的来访者。

“心”的问题,有时候也会体现在“身”上:比如一个着急的人,他着急地工作,着急地吃饭,过着着急的生活,结果似乎很容易预见——身体时常被扯着走,而扯动身体的,就是这颗慢不下来、静不下来,着急的心。

“身”的问题,也会在“心”上表现:就举我青春期经常牙痛做例子,那时候还没有了解心理学,也不懂“心”这回事,没有思考过是不是自己心情不好、压力太大导致牙痛。

常见的情形是牙痛带来的焦虑,担心查出什么问题(因为真的太频繁牙痛,有段时间一周一次,你能想象?)忍耐着牙痛,不想家人担心……

结果,还是被拎去看牙医,弄牙齿,修修补补下来,牙齿也越来越不好。

直到某一天,我想到了自己牙痛会不会并不是牙齿本身的问题,结果好样的,去看了一个老医生,得出结论是上火,这火表征到牙龈上,就肿痛。

说来也有意思,知道原来是这样后,那之后基本就很少牙痛了,尽管还是会有牙痛的情况,“身”的问题,已经不那么影响到我的“心”了。

心身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身心一体的概念,在佛教中,也往往会借由“身体”作为入口,去触碰心灵的状态。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在思考躯体症状的意义,也写过一篇关于症状的文章,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公众号里找来看看(标题为《症状指向我们的真实》)。

这一次,想跟你分享一个来自巴西圣保罗的荣格分析师Ramos所写的一本书,《身体之心:心身问题的荣格取径》中的一个关于心身的观点——

荣格早在尼采《查拉斯图特拉》研讨会中,就提出过无意识只能通过身体才被体验,而自性的外在表现便是身体。

所以在荣格派的理念中,心身疾病的症状是在象征性地表达着自我-自性连接的失调,同时这种象征性表达也带来超越的可能,如果症状能够通过积极想象等扩充性技术超越性转化为其他系统的表达的话。(Ramos,2004)

从这个观点来看,“身”其实就是“心”。当我们思考身体症状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对“心”侧耳倾听。当我们能够理解到,或仅仅是对身体有一个倾向性的靠近,原本固结在“身”的问题,就有了一个推力,这个推力让“身”重新流动起来,让症状也流动起来。

症状的流动,会让我想到人在抑郁的状态中,慢慢开始变得焦虑,这是一个向好的迹象,因为这份焦虑恰恰来自于,人在抑郁状态中依然不缺的那份与人链接的渴望。

之前听施琪嘉讲婴儿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一个婴儿可以一天睡十七八个小时,是什么让他醒过来呢?是他对于母亲的渴望,而这份渴望,以焦虑的形式打破了十七八个小时的平静。

文:胡少锴  (现居长沙,人本聚焦-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师,2014年开始从事临床工作,目前独立执业。联系方式:微信号charge201710)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