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宿命锚定你的人生|三招教你具备成长型思维

全球最大单项教育奖“一丹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和他的团队花了10年时间来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在此期间,他们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们在美国纽约的20所学校里面,随机找来了400名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测试。


研究人员把孩子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是的关于智商的夸奖,“你很聪明,你非常棒”;另一组孩子得到的则是关于努力的夸奖,“你真是太努力了”。


在接下来的测试中,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测试的难度。结果发现,那些被夸奖很聪明的孩子,绝大部分选择做简单的题目。而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孩子,绝大部分选择做难度比较大的题目。


而且被夸奖很聪明的孩子的分数普遍要比被夸奖努力的孩子的分数低。


我们或许还听到过这样的例子。


NBA赛场上长人林立,但不意味着个子矮就没法在NBA立足。现役球星中内特·罗宾逊、伊塞亚·托马斯就是小个子的代表。这其中内特罗宾逊更是以弹跳力著称,而托马斯更是凭借2016-17赛季在凯尔特人的无解表现被称为“地表最强175”。


另一个著名实验,把蜜蜂和苍蝇装进同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阳光。结果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直到力竭倒毙;而苍蝇四下乱飞,却全部在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有时候,合乎逻辑的行动,而最后由于智力和经验的束缚而固步自封,无法突破。


而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突破理性思维的枷锁才更有可能破冰前行。


1

不同思维模式造就别样人生

为什么两种思维模式结果会有如此巨大的区别?


德韦克教授认为,夸奖孩子“聪明”和“努力”激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式:僵固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夸奖孩子“聪明”实际暗示的是: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解答难题只是证明自己是否聪明的一种方式。


一旦孩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他们会有一种防御心态,努力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为避免让自己出丑、冒可能犯错的风险,会把注意力从接受挑战,转移到自我关注上来。这是典型的僵固型思维


夸奖孩子“努力”实际暗示的是: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成长提升的。


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努力本身。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这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


2

两种思维模式有哪些不同

不同的思维模式呈现出的人生状态也全然不同。


如何看待自己?


僵固型思维的人对自己的评估非好即坏,他们的评估结果有时难免失真。

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可以培养,对自己现有水平有客观的评估,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和成长。


何看待努力?


僵固型思维的人认为努力是件可耻的事,只有无能的人才需要努力。

成长型思维的人觉得天赋固然重要,但也需要后天的努力,努力是激发自身潜能的必要手段。


如何看待成功?


僵固型思维的人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这让他们极力掩饰自己的不足,从而错失学习良机。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成功意味着能力的提升,而这种能力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具备。


如何看待批评?


僵固型思维的人认为批评是对他本人的否定,即表示他是一个失败者。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批评当作帮助自己改进的积极反馈。


成长型思维的底层是安全感、自主性和胜任感。


“安全感”是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


“自主性”是努力解决问题,把限制和困难当作是有趣的挑战。


“胜任感”又会让他不断去寻找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


3

别让宿命锚定你的人生


锚定效应: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锚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


人们判断问题时会有三种情况:


一、是确切地知道;

二、是虽然不知道确切的目标值,但可以通过类别知识的提取和加工进行估计;

三、是既不知道目标值 ,也不能简单类比,必须进行更为复杂的认知操作并形成一种 SA心理模型。

 

人遇到问题时,会像记忆搜索器一样去寻找先前提到的锚,因而锚就会成为答案的参考因素之一。


所以,解决问题时采用哪种思维,往往取决于你下了什么样的心锚。


什么样的心锚能够塑造成长型思维呢?


1、改变对错误的认知


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允许自己犯错,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它和面对它。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你,集中精力努力提升自己。

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重新定义挑战和失败,遭遇挫折时,不必感到羞愧。避免掩盖错误,并把错误视作学习的好机会。


2、更加注重过程的提升


对自己的努力过程进行反思,做出一些优化和改善。成长型思维的人应该懂得一个道理:任何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才能将学习成果最大化,并且要接纳超过预期计划的事情发生。


3、敢于跳出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心理舒服适区最大的好处就是拥有控制感。


仅仅由于自己惧怕探索就停留在舒适区不是一件好事。逃避挑战,也就意味着失去一个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接受挑战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重要一环。当我们越多地挑战自身,对自己的了解也就更加深入。


写在最后:

改掉以往悲观,没有意义的评价:

“我失败了”改为“我还有提升的空间”;

“我没做好”改为”看看我还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我太笨了”改为”我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些”;


“Change Your word, Change your mindset”换个说法,换个思维)。别让悲观的宿命论锚定你的人生,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去改变你的思维模式,实现终身成长!


原创:火烧云的家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