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处女情结”束缚了情感需求

# 壹心人6大作业3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女性的“第一次”,很重要吗?

 

《欢乐颂》里,邱莹莹以为终于遇到了好男人应勤,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可应勤得知女友不是处女之后,当场分手,把邱莹莹描述成不自爱的女人。而邱莹莹呢?也悔恨自己“失贞”了,觉得自己有罪,配不上好男人应勤。

 

都21世纪了,还有人强调女性的“贞洁”?

01
贞洁,性别的焦虑

 

某乎上,“处女”相关的问题,不管什么性别,都有人提出来。有题主说,自己虽然很爱女友,但自己有处女情结,得知女友曾经和其他男性亲密交往,就非常崩溃。有答主说,男人都会在意女性是否为处女。

 

其实,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处女情结”源于某些男性的焦虑,是男性内心深处最脆弱的角落。

 

《进化心理学》中提到,男性在长期择偶时,十分重视性忠贞,这极有可能是为了确定父子关系进化而来的心理倾向。

 

在远古时期,“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是人类群居群婚阶段的普遍现象。孩子在母亲体内受精成长,当孩子出生时,母亲是谁毋庸置疑,但父亲是谁呢?

 

这个问题在当时并不重要,直到后来,父系社会的出现。男性开始承担起资源提供者、经济支柱等角色。生活条件本就艰苦,养活自己实属不易,还要养别人的孩子吗?于是,男性必须想方设法确保来之不易的资源,投注在自己的亲生骨肉身上。

 

而女性奇妙的排卵和孕育期,会有迷惑性。影视剧《甄嬛传》中,甄嬛和沈眉庄,分别跟其他男性发生关系,怀上了别人的孩子。为了掩人耳目,她们又跟皇上发生关系。倘若这两位妃嫔,在与他人有性行为之后,隔几天又与皇上颠鸾倒凤一番,她们自己也会很难确定孩子的父亲是谁。唯一能确定的事实是:“我是孩子的母亲”。

 

万般无奈的男性,唯有通过女性的贞操来确定父子关系。进化心理学将其称为:“父权不确定性”。

 

另一个原因,便是男性的性能力焦虑。

 

在男性文化中,“性能力”是衡量男性雄风的重要标准。他们或许会担心一个“失去贞洁”的女性,内心里悄悄评判不同男人之间的“性能力”。

 

一个宣扬性自由的女性朋友曾说,偶尔会有男性炮友询问她,在她见过的男生里,他的性能力如何。

 

02
处女,性与爱的枷锁

 

贞操策略,渐渐变成两性的原始心结,并演化为一种的文化结构。

 

对女性贞操的约束,已经从最原始的父子关系确定,转化成财产占有的标记。以前的影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男性台词:“得不到你的心,我也要得到你的人!”当剧中女性被强暴之后,伤心欲绝的她们,大多数会选择离开心爱的男人,跟强暴她的男人结婚。

 

有人说这是斯特哥尔摩综合症,但其实是这些女性无可奈何的选择。身处于绝对弱势的性文化结构中,和谁发生性关系,等同于女性的归属、男性的占有之问题。

 

反抗性文化的强压,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或许也无从反抗,她们只能选择屈从,调整自己的情感行为。这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防止认知、行为、情感的错乱导致的精神崩溃。类似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女主反复催眠自己,是因为爱上了老师,才跟他有性关系。

 

处女情结,已经透过文化结构,种植到女性内心深处,成为女性群体的性共识——保住贞洁,不能放荡,这是作为女人的基本道德。

 

虽然已经越来越多男女认清了“处女情结”的诡计,它所造成的性焦虑,依然悄悄影响着两性关系。

 

性对于男性而言,更像是自我炫耀的资本。很少听说男性婚前性行为是不道德的。有些男性甚至以“有过多少个女人”为荣耀,在饭桌上与兄弟们暗自较量。

 

但女性若谈论性,很可能引来异性及同性的荡妇羞辱。

 

李银河指出这种现象造成的问题:


“性生活中的男女双重标准是对女人的压迫,它使女性压抑自己的欲望,憎恨自己的身体,更严重的是,它使女人丧失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的感觉,不敢追求快乐,只能麻木、压抑地生活。”

 

于是,性对于女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维持关系、保障生育。享受性带来的愉悦是不道德的,甚至,性高潮是危险的。

 

03
突破“处女情结”的围困

 

当我们知道“处女情结”发展的源头,便能明白这是一种圈套。

 

女孩们需要重新审视所谓的“第一次”的意义。它唯一的意义就是:跟以后的每一次性行为一样,都很重要,都值得被尊重和爱护。是否保留有“第一次”,并不能代表女性的价值。如果有人用贞操来评定一个女性的道德,请远离ta。

 

同时,也要重新赋予“性”的意义。它不仅是维系双方亲密关系的纽带,更是一种获得身心愉悦的途径。没必要为了取悦对方,而委屈自己的需求,女孩们也有享受过程的权利。

 

至于男性,倘若过于在意伴侣是否为处女,可能需要先与自己内心对话:为什么这么在意?到底在焦虑什么?这种介意里,藏着哪些不安情绪?合理吗?

 

当然,要破除这种多年来的传统意识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对话中,重建对“性”的认识。

 

可不能让所谓的“第一次”,变成自我枷锁和情感累赘。



文:西希越读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