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不是病,逼你外向才要命:一个社恐的自我拯救指南

文 | 李源
来源 | 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


20:25 书房

自从疫情以来,网上各种分享五花八门应接不暇,不仅娃们成了线上学习者,我也不例外。

 

刚刚从朋友组织的一场Zoom线上分享会下线,准备加入另一场线上教练练习。在输入会议号的一刻,突然心里冒出来好多声音。

        

“还是别进去了吧,也不知道能收获什么。”

“不拨进去多不好,都接龙说参加了。”

“都没有熟人,感觉好尬好窘迫。”

“还是别上了,老婆该觉得我没管孩子了。”

“哎呀,时间都快过了,进去都迟到了,多不好意思,算了吧。”

20:31 书房

时间滴滴答答一分一秒扑扑簌簌的过去,我看着屏幕上Zoom输入会议号的界面发呆,听着自己内心的喧嚣。

 

我知道内心有些声音是在对可能发生的不好的结果的评估,但是绝大多数声音都只是试图掩盖我的紧张和焦虑,这些焦虑巴不得我把这次线上练习拖黄了,心安理得的拖黄了。

 

我做了一个决定,管他呢,跳下去,死不了。


的确死不了(即使穿着睡衣跳下去也死不了)

 

进入会议时,线上的伙伴们有些到了,有些还没到。后来,这一晚的练习收获颇丰,而且显然大家也没有看出我有任何社恐的迹象。

 

这只是一个平常的夜晚,我又一次和我的线上线下无差别的社恐做了斗争,并且选择穿越这个不适。

 

那我是怎样和自己的社恐安之若素的呢?

01/

社恐,我也不想啊

其实能这样和自己的社恐相处,我并不是本来就会的,也算是吃了很多苦头。在又纠结,又自我批判,又焦虑的状况里煎熬了很久。

我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相信,内向性格有任何优势。

大宝出生之后,我发现,他的社恐跟我一样一样的。我确认了一点,我的社恐,八成不是因为我爸是个“严父”,把我关在“知识的象牙塔”里关坏了,而是我天生就这样。

因此,我生平第一次在内心放过了我老爸:以前总觉得是我爸教养失当,后来我觉得我错怪他了。但是我还没有放过我自己和大宝。

接下来,和很多其他焦虑的人一样,我也不能免“雅”的读了不少身心灵著作,然后我总结提炼了一个大宝贝,就是“自我接纳”,如同郭靖拣到了“降龙十八掌”秘籍一样。

这个“自我接纳”听起来简直就是,所有问题的,万法归一的妙药,几乎在所有的书里出现。

然并卵啊,学不会啊。

而且我陷入一个逻辑怪圈:”因为这是正解,所以我应该也必须接纳我自己,但是既然现在我还做不到接纳自己,所以我没法接纳我“。

是不是逻辑严谨到令人绝望。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02/

由外而内的改变

找到动机,心态和障碍

我知道很多人说,“改变是由内而外”发生的,不过我自己是由外而内的。性格改不了,但是行为可以改。

可以先模仿职业性外向,试看看。

17年我加入了公司的头马俱乐(Toastmasters,一个提升演讲和领导力为的国际非盈利组织),因为环境非常友好和包容,即使社恐也不用担心自己在里面会显得异类(其实社恐成员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半年后又豁出去纵身一跳,做了一次俱乐部主席。

有一个安全的实验场所,会让自己慢慢自如起来。我甚至开始对“幽默” 慢慢开了窍。


所以,要想有持续的改变,必须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在体验上尝试过突破的好处了,我们也别忘了问自己几个“自我教练”的问题。

1. 我希望通过行为上的外向得到什么呢?

你想更勇敢的向你的男(女)朋友表达爱慕;

你想让你的能力和职业发展的意愿更快的被老板看见和听见;

你想加入更多元化的圈子获得更多的机会;

你想更轻松的和别人聊天;

你想更轻松的面对失败和尴尬的局面;

 ……

你可以继续写下去,场景越具体越好

2. 突破自己内在性格的惯性是艰难的,你是否准备好承受改变的痛苦?

这个问题很关键:不变也有痛苦,变也有痛苦,你愿意承受哪一个?

当你准备好了,就时常提醒跟自己说,“我能承受,跳下去不会死。”

时间久了,“安之若素”的心态就如同每天刷牙一样,那都不是事儿。

3. 最重要的一点,保持觉察,我有哪些拖后腿的思维模式要删除?

如果没有觉察,那么我们的惯性就常常会带我们去舒适区,而不给我们机会做选择。

03/

用自我教练转化思维方式

我给你几个我的例子,你可以自己练习,也可以约一个教练,来做这个练习。我们自己有时候对自己内在的“信念”是有盲区的。你可以把这样的卡片打出来,经常提醒自己。

例1:自我接纳的幻想


有时候以习惯的“任务导向”的思维去思考“接纳”这个伪“目标”,反而会陷入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的误区。而“接纳”偏巧是一个“现在进行时”。

我愿意删除的思维习惯

我现在就应该接纳我自己的“社恐”

转换这个思维或删除这个思维的练习

转换为:

我愿意接纳我“内向”的个性,我的“社恐”是我个性的天然反应,不过我也愿意有时候做些改变,那样让我感觉也很好。

察觉练习和自我管理的方式

察觉:感觉到自己有时候因为“社恐”而紧张或者尴尬,试图为自己辩解。

自我管理:不一定要为“社恐”本身辩护,但是,接纳“内向”是一种天然的特质。如果觉得因为社恐羞愧或者内疚的话,深呼吸,暂停自我评判,然后决定行为上做怎样的调整。

例2:担心他人的评价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些人会不友善,不过还有很多人也很友善,把注意力放在给自己力量的那些东西上。

我愿意删除的思维习惯

如果我说错话,所有人都会笑话我。

转换这个思维或删除这个思维的练习

转换为:

即使我说错话,也有跟我一样宽容的人,鼓励我再试一次。

察觉练习和自我管理的方式

察觉:有时候,因为跟人比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自我管理:暂停,告诉自己,如果这样比较总会有人比自己强。不妨回顾一下,自己有没有在进步,有没有人曾经赞赏过自己,自己可以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

例3: “我是哪根葱”的自我贬低

其实如果我们去挖掘,总有自己能提供价值的群体,也总能找到自己能借力的资源。比如我们不是大咖,但我们可以分享我们阅读大咖的书的体会。

我愿意删除的思维习惯

我不值得被关注。

转换这个思维或删除这个思维的练习

转换为:

我的经历,能力,总能帮到一些人,不管数量多少。

察觉练习和自我管理的方式

察觉:有时候,因为跟人比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自我管理:暂停,告诉自己,如果这样比较总会有人比自己强。不妨回顾一下,自己有没有在进步,有没有人曾经赞赏过自己,自己可以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

例4 试图取悦所有人的妄想

有很多人很善良,也有一种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愿望,不过这种愿望既不切实际,也会妨碍我们真正关注重要的东西,包括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我愿意删除的思维习惯

我必须让所有人都满意

转换这个思维或删除这个思维的练习

转换为:

我愿意与人为善,但是我不需要,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察觉练习和自我管理的方式

察觉:有时候,因为试图取悦太多他人的需求和期待而疲累或者困惑。

自我管理:暂停,问问自己希望达到什么结果。有没有委屈自己的需求?是否直接伤害了他人?如果别人问责你,你真正担心的是什么?

你也可以把这张表打出来,自己练习。在我的新书《自定义人生》里还有更多关于自我教练的练习,可以帮你解决此类问题。

04/

自我接纳也许是个“副产品”

后来,我在头马俱乐部做过新会员的导师,参加过竞赛。也突破了“我是哪颗葱”的恐惧,结识了高琳老师,请她给我们公司做了一次故事力的分享。

再后来,我参加了ICF的认证教练课程的学习和练习,也成为了有意思教练平台上最早入驻的一批教练。结识了更多老师,同学和朋友,被更多的人认识和认可,我发现我自我接纳程度大大提高了,对社恐的天性也不再那么介意了

 

什么“内向的优势”,我发现这好像对我而言变成了伪命题,不管你性格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那些优势,不是因为“内向”而存在的,而是和“内向”同时存在的 。(你品,你仔细品 )

 

我发现,我一开始想走捷径直接追求的“自我接纳”,其实是最难的,也是最后才慢慢感受到的。

每个人有各自的道路。


那自我接纳对我意味着什么?知道内向不是病,逼自己外向才要命!


知道自己是“社恐”,我就明白,如果“职业性外向”的动作坚持久了,我容易疲倦,需要休息,需要离开人群。这个和真正外向的人是非常不同的。这个时候,接纳自我,我就不会责怪自己不能如同真外向的人一样长时间的“享受人群”。

为此,我比很多同事,少喝了很多工作时间之外的社交酒,当然也可能少了很多一手的职场八卦和职场的机会,但是我的家人拥有了更多我在家的时间。我都接纳了。

05/

4个社恐疗法

除了刚才提到的破除信念的障碍,最后再把我的实践总结成四个疗法:

1. 暴露疗法:


除了在真实的场景里实践,也可以人为的制造风险可控的挑战。比如我是从去演讲俱乐部把自己暴露在巨大的社恐焦虑中来开始的。但是因为头马俱乐部很温暖,所以很快我就发现,跳下去很安全。

2.语言疗法:


减少自责和“应该”,用“这就挺好的”替代“完美”,不说“好怕又失败”而说“让练习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我现在经常这么说,脸皮都厚了)

3.换位疗法:


社恐的人对于“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深有体会,因为我们老觉得别人在盯着我们看。其实这是一种幻觉,当你觉得很紧张很丢脸的时候,试想如果你是旁观者者,你会怎么想。通常围观者才不会像你一样在乎你在做什么。

4.鸡腿疗法:


为自己鼓掌,开心的接纳别人的赞许。“谦虚使人进步”这样的话对于社恐的人,害处很多。顺便自夸一下,我们家大宝的“社恐”,已经越来越淡了,这里肯定有我教养有道的功劳,加个鸡腿。

结语

这个世界真的太拥挤了,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别把他人眼光当回事,这样会轻松很多。

一日社恐,终身社恐,那也不妨碍我们更开放的与他人连接。

“你害怕进入的洞穴,蕴藏着你寻求的宝藏”

——约瑟夫•坎贝尔

作者简介:李源教练, 有意思教练特约作者/教练,俩男孩爹。心理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爱好者。瑜伽和正念静观习练者。喜欢写教练,沟通和亲子类的文章。豆瓣9.4分新书《自定义人生》作者。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一个帮你职场跃迁、人生翻转的纯原创公众号。 我们不做知识的搬运工,只讲用得上的实用干货。比尔盖茨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教练”。我们就是你的教练,帮你从意想不到的角度解决人生中的问题,活出自己的生命智慧。和我们一起过有意思、不将就的人生!

排版:小鲸鱼   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