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理论,你知道多少?|心理词条

考教资的同学可能一提到学习理论就会皱皱眉头,理论繁多、代表人物和对应实验又老是搞混,但学心理学的同学就会不由得想到——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小老鼠、班杜拉的洋娃娃,还有苛勒的大猩猩。

 

这样子就不会记混了,而且只要提到其中任何一项脑海里都会自动浮现出整个实验的画面,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方法哦,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记下来啦!

 

具体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学习的联结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


  • ——巴甫洛夫的狗

 

 

实验中,将肉放在狗的旁边,狗就会自动分泌唾液;


这里的肉被称作无条件刺激,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因为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被称为无条件反射。

 

如果给狗呈现其他刺激,比如铃声,狗也不会分泌唾液;


这里的铃声被称作中性刺激。

 

如果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配对呈现,即只要铃声响起就会有肉,反复几次之后只要有铃声响起狗也会分泌唾液了,这种反应就叫条件反射。

“见虎色变”到“谈虎色变”就是典型的从无条件反射到经典条件反射的过程,经典条件反射作用在实践生活中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应用:

 

上世纪70年代牧场主的羊经常被狼捕食,对此,研究者先将含有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摄入体内后会使动物感到不适)的羊肉撒在草原上,狼吃后便会感到恶心、头晕。然后将狼与活羊安排在同一围栏中,但狼再也没有攻击羊了,甚至会尽可能的远离羊。

 

之后的研究显示,对厌恶气味形成条件反射可以成功的阻止浣熊攻击小鸡、乌鸦偷吃鹤蛋等。


 

操作性条件反射


  • ——桑代克的猫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然后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如图所示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形成一种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自动形成的。即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最终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爱迪生发明电灯中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也可以看做是这种学习,此外,桑代克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在学习中也是经常用到的。比如:课前预习时的准备状态,还有课后的习题巩固练习,取得好的成绩后又会进行下一轮的良性循环,如此反复,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 ——斯金纳的小白鼠

 

 

斯金纳发明了“斯金纳箱”,箱内装一个操纵杆,杆上连接着一个供应食物的装置(如上图)。


将饥饿的小白鼠置于箱内,在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食物刺激环境中,小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得到了食物。在经过几次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操纵杆,直至吃饱。

 

在此实验中,小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得到食物的反应,是把食物(强化)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按压杆变成了获取食物的手段(工具),因此又叫工作性条件作用。


“强化”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中,比如:给予小学生糖果使其按时完成作业——正强化;不按时完成作业就不让看电视、玩手机——负强化。这个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比如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完成了就有奖励,没有完成的话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 ——班杜拉的洋娃娃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学习不是行为结果的塑造过程,而是更有效的直接学习榜样的过程:

 

  

实验中,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的洋娃娃一阵拳打脚踢,然后再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洋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也会对充气洋娃娃拳打脚踢。

 

此实验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承认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

 

并提出了观察学习的4个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在教育中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在有效指导的教育活动中。


在生活中,很多小孩子会模仿大人的动作,学校里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动作。

因此,作为家长要注意以身教学,作为教师更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学习的认知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 ——苛勒的大猩猩

 

苛勒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即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识。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渐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顿悟的。

 

 

将香蕉悬挂于关有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一开始黑猩猩尝试跳起来等方法够香蕉,但是拿不到。然后黑猩猩有一小段时间在沉默着,仿佛在思考似得,之后便将箱子挪过来踩着箱子去够香蕉。

 

苛勒将这一过程叫做顿悟的过程,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

 

  •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托尔曼通过三个小白鼠走迷津的实验提出了该理论,并得出以下结论: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非盲目的;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


行为与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变量,即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潜伏实验认为不强化也可能出现学习。


在学习中,我们总会强调思维导图的重要性,这里思维导图就是一个“认知地图”,我们将知识点框架先罗列出来,然后再一点一点细化,等需要(考试)的时候直接从大脑里“提取”出来,这样不容易遗漏知识点而且记得也比较牢固。

 

学习的建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吸取了布鲁纳、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心理学家的思想,以及认知信息加工的思想而形成的。

 

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和情境性,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加深了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并指出传统教学中教学与现实情境相脱离等问题,对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有以下观点:

 

知识观

 

该理论认为我们头脑中存储的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而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们在自己经验背景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种假设或解释。

 

学习观

 

  • 主动建构性: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 社会互动性:学习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来互动完成;

  • 情境性: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情境而单独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学观

 

  •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 注重协作学习

  • 注重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可以看得出来,建构主义更适合年龄稍大一些孩子的学习,比如像自考本、考研这种,学生主动学习动机较强,同时也会积极寻找一个学习伙伴,而且相对来说已经有一些人生阅历了,可以更好的将具体知识点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学习起来也更轻松、有趣一些。

此外,学习理论还有罗杰斯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最后希望在了解了这么多的学习理论后,可以对你的学习有所启示,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于狗搜百科
彭聃龄.学习章节.普通心理学
乔素芳.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1(17):142-143.
文苏蕾,王斯麒,王雅.行为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1):144-145.
万里鹏,兰旭光,张翰博,郑南宁.深度强化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综述[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9,32(01):67-81.
姚志坚.学习投入理论研究综述[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04):44-52.
张慧超.知识学习观的理论模型综述与展望[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01):18-21.

文:赶路人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