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反思与责任 ——从同胞之死谈起

撰文/邹根生


前天上午11时许,我推开妻子房间的门,只见她一脸的悲戚,她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刚刚看到一个消息,还是很难过的……”我说“怎么了?”


她说:“(武汉的)李文亮医生去世了!”


我说,“就是那个最早提示有疫情的医生吗?”


她说“是的!”妻子接着说,“他的妻子还怀着孕,肚子里的孩子8个月,而且她也感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我陷入了无言和沉默。


那时我们快吃午饭了,我心中闪现出两个想法:一是庆幸自己还活着(这位逝去的医生才35岁!);二是我如何表达对他离去的悲戚之情呢?


作为同胞,我并没有洒下眼泪来,但我可以以素食、不食等方式来表达追思啊。结果那天中午,我对妻子说,“今天中午就做一个菜吧,做一个极简单的菜。”我的意思是想以此方式来悼念李医生的死。妻子也照做了。


再后来,我特意浏览了“医学界”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题为:《用什么来纪念他?追问武汉大疫中失守的专业防线》。①


其中我读到下面这样的评论,并且有几万个赞,这引起了我的再次深思。评论的末尾是这样的——


“记住这位英雄,也记住一帮混蛋,那些谎话连篇的人民公仆,你们一定会受到凌迟处死一般的惩罚。”



在这次疫情及抗疫的整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直接受害者、施害者、救人者、自卫者、旁观者、批评者、自保者、谩骂者,等等。


对于李文亮医生的死,我们感到悲伤、震惊和惋惜,但是说实在的,我们并不能感同身受这一家人的痛苦——他毕竟只是我们的一个同胞,并非是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一个家人。


所以,这份悲伤很快会离我们而去。对于李文亮医生的死,我们中的有些人在表达愤怒,在指责某些工作人员——然而,这样做真的合乎仁吗?


其一,做一个批评者总是很容易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之一便是:当一件有不好后果的事情发生后,我们会指着别人的鼻子说:“这是你的错!看你把事情搞成这样!”


其二,就出具训诫书的公安工作人员来说,在我看来,其实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并非出于恶意,他们的立场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想维护国家安全。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公安人员他们的思维当然更多的是站在公共安全的角度,他们并不是卫生防疫专家。


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是“好孩子”,他们的做法都有他的道理,并不存在完全蓄意的施害者。如果说公安人员的行为造成了不好的后果,只能说这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这与善恶无关。


其三,我们国家这次发生疫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可以说是灾难),令我们痛心、懊恼不已!但一个国家正像一个家庭,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某个成员做了一件败家的事情,使家庭蒙受损失,你会骂他是混蛋吗?即使骂他混蛋又有何用?所以,当你在骂人时,已经暴露了你心中对他人仁爱的程度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做一件事情或一句话说出去之后,不能激发人们心中的善,那么又有何益?


有时,我也想对那些人爆一句粗口,比如那些贪吃野味的人,那些监管不到位的官员,那些做野味生意的老板们,但是我克制了这种骂人的冲动;因为我告诉自己:对于这个国土上发生的不好不良不幸的事情,我正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如果我的能力足够强,我便可以提前预防这类事情的发生。说句半开玩笑的话,如果我是国家某司的司长,有足够的能力,便可以将这种行为杜绝。不是吗?如果我是文化部部长,又在全国实行了极好的教化,使天下大道行之,人人的觉悟得以提高,那么同样可以预防这类事情的发生。


愤怒之火是容易被点燃的,但是盲目的愤怒正显示我们的无知和内心的不仁。当你对同胞感到愤怒、想加以指控时,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身上的责任?


这里说一个海灵格(德国家庭治疗师)的故事。在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到“有关‘加害者和被害者’这个议题让您备受抨击。批评的声浪也不曾减弱,许多人认为您内心偏向加害者”时,他回答说:“可以这样说。”

访谈者感到惊讶,进一步追问道:“您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海灵格回答说:


“是的!我真的这样想,因为加害者常常被排除在外。如果我想为系统工作,那么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内心接纳这些被排除的成员。当我听到家庭的成员控诉加害者‘就是他破坏了一切……瞧瞧他做了什么好事’时,我会马上在心中给这个加害者一个位置。”



因此,让我再说一遍,当一个批评者、抱怨者是极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家国来说没什么好处。我们可以去批评国家的某项制度,并献言献策,但不要去批评某个具体的人。前者是积极的批评,后者则是消极的。


当不少人在批评贿赂之风盛行时,自己却成为那个为了某种利益而暗中给相关人员送红包的人,这不是很可笑吗?当不少人在批评别人缺乏良心时,我们自己却在出口骂人,这不是很讽刺吗?


欧文·亚隆曾在一本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


“在我现在写作的时候,世界的另一部分有很多人在挨饿。萨特会说我对那饥荒负有责任。我当然会反驳说,我根本不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我也不认为我能够做什么事情改变那里的悲剧状况。但是萨特会指出,是我选择了让自己不知晓这些事情,也是我决定在此刻写作而不是让自己与这悲剧状况有所牵连。不管怎么说,我可以召办筹措资金的大会,或者通过和出版社的关系将这种状况公之于众。可我选择的是忽略。我对我所做的和我所忽略的负有责任。……”③


当我们想批评人的时候,问问自己:我真的做得很好了吗?我有没有尽力为这个社会的美好做些什么?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的事情,我有没有需要承担的责任?


海明威在1940年就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题为《丧钟为谁而鸣》,作品贯穿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人都与人类难解难分。而它的书名是来自于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 – 1631)最著名的作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④


昨天,看到钟南山先生写的一段书法字体,我陡然间感到一种温暖。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除了身体力行抗疫第一线以外,他发表的言论总是给人带来阳光、温暖和力量!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⑤




我们这个社会,确实还存在很多不美好,但是我们不可忘记两点:一,对于这些不美好,我们是负有责任的;二,改变或消除这些不美好的事物最有用的方法,便是我们每个人先消除自身的不美好,内修仁德,进而去造福自己和他人。


因为“你是什么样的,祖国便是什么样的。”


我写这篇文章时是29日凌晨5:00~5:30,开着客厅的灯,此刻我感恩:


1)为我提供灯光的人们。是发电厂的工人的劳动,才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光明。


2)战斗在一线的医疗人员。是他们的浴血奋战,才使得这次疫情的扩散不至于更加严重,才使我所在的广东省基本上处在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下。

 


注释:
https://mp.weixin.qq.com/s/m0yjuHQ3M5eM4g2kIlJ5sA
②《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P103,【德】伯特·海灵格,【德】嘉碧绿·谭·荷佛 著,陈丽芬 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
③《存在主义心理治疗》P232,【美】欧文·D.亚隆 著,黄峥 等译,商务印书馆,2015
④附:诗歌原文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英】约翰多恩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http://m.drfeqjw.cn/31280ee64a8f00cd/74.jsp?from=groupmessage
 
文:邹根生  (心理咨询师,婚姻辅导师,微信号szhuaban520)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