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浪漫又厌女,是史上最受争议的心理学家

文:喜猫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
原文标题:他浪漫又厌女,一辈子宣传性的重要,自己却彻底禁欲,是史上最受争议的心理学家

他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受争议的心理学家。

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哪位人物会像他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


赞同他的人,说他是一代大师,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


反对者则说,他是一代神棍,搞假科学的骗子。

但不论是他的崇拜者还是批评家,都会承认:


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和对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

而在外人看来,他们谈论的,似乎不是同一个人。

确实,西格蒙德·弗洛依德身上有太多的矛盾。

01

1856 年5月6日,西格蒙德·弗洛依德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长相漂亮,但性格暴躁。

西格蒙德出生这一年,他已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雅各布与他第一位妻子生下的儿子就住在附近,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弗洛伊德的母亲年岁差不多,看起来也更般配一些;而弗洛伊德的一个侄子,居然比他还年长一岁。

这在一个大家庭中并不是特别罕见的事,但这些童年的难题,都被弗洛伊德搁在心里,压抑多年。

作为现任妻子所生的长子,弗洛依德在家里得到了绝对的宠爱,母亲常常预言他必将成为大人物,这使他充满了偏执的自信。

同时,父亲身上自信、乐观、坚强的性格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似乎与这种强大自信相矛盾的是,年少时代的弗洛依德却遭受了许多神经症障碍的侵害,显示出敏感、多疑、焦虑的一面,在极度紧张的个人压抑时经常有晕倒的倾向。

到19世纪90年代末,他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竟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取代了他的父亲,成为母亲的伴侣;

他的母亲怀孕了,生下来他的妹妹,这个小妹妹是他的对手;

他的侄子比他还大一岁,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大的敌人。

值得一提的是,弗洛依德是个不折不扣的分析狂人

从1987年夏天开始,弗洛依德开始了自我分析,并且宣称在分析的过程中,那些折磨自己的多种神经症得到了消除。

从那以后,他一直坚持把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用于自我分析。

晚年的弗洛依德,因为反战事宜与爱因斯坦合作后,甚至荒唐地主动写信给对方,试图为其进行精神分析,遭到爱因斯坦毫不留情的拒绝。

爱因斯坦讽刺道:“我很遗憾不能满足您的愿望,因为我愿意在一个还未被分析的暗处呆着。”

而矛盾的地方在于,这个热衷于分析,一生研究阻抗,总想窥破人心秘密的精分达人,却对自己的私生活极度保密,甚至两次销毁自己的档案,乃至于人们对他的早年生活几乎一无所知。

而他的情感生活似乎同样是一个谜。

02

1882年4月,弗洛伊德遇到了玛莎·伯奈斯。他把这位姑娘称为“小公主”,并展开了充满激情的追求。

同年6月,两人便订婚了。

从订婚到结婚期间,他曾给玛莎写了900封以上的情书,像一个大男孩一样向未婚妻讲述自己的工作、生活、未成熟的抱负和对她那浓烈的爱。

其中有一封信写道:

我知道你在画家或雕刻家的眼中看起来,并不算美丽;假如你一定要坚持用严格和准确的字眼的话,我必须承认你并不美丽。但在实际上我是错误的。倒不是我有意奉承你;实际上,我也不会奉承。我的意思是说,你在你自己的面貌和身段方面所体现的,确实是令人陶醉的。你的外表,能表现出你的甜蜜、温柔和明智。我自己对于形式上的美,总是不太在意;不过不瞒你说,很多人都说你很美丽。

有人说这是钢铁直男的求生欲,也有人觉得这是欲扬先抑的撩妹法。

但总的来说,这些情书深深地打动了玛莎,被她保存了下来,后来还集结成册出版。

但这段感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了4年零3个月间的长跑。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问题

就在遇到玛莎的前一年,即1881年,弗洛依德才刚从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此时,他的父亲日渐老迈,身体时好时坏,收入很少,家里经济已经拮据到只能靠喝稀粥过日子了。

同时,玛莎的母亲要求佛洛依德必须保证婚后二人能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

为了能同玛莎早一天成婚,同时也为了承担赡养父母弟妹的重任,弗洛依德开始了临床医疗工作。

这对他来说,是一段痛苦的经历。

因为他对行医不感兴趣,他喜欢的是理论研究,一直指望着在大学里度过一生,把全部时间用于研究和教学上,并相信“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和日益增长的对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认识,我们就能够找到根除所有疾病的方法。”

然而他的导师布吕克教授,却告诉他: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下,研究纯科学只能是有钱人的事。“你只能像所有没有个人收入的年轻博士一样,去行医,去和病人打交道。”

研究之路被贫困封死了,弗洛伊德心里难受至极,再加上由于当时维也纳的反犹情绪,弗洛伊德的道路并不顺利。

1882年7月,他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

1883年5月,他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

1885年春天,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

同年8月,他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萨彼里埃医院(Salpêtrière)跟沙可学习。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

1886年2月,他返回维也纳。

在这一年的秋天,弗洛伊德发表了对男性歇斯底里症的演说,遭到了整个维也纳医学界的反对。

也是在这一年,弗洛伊德开启了个人执业生涯,也终于迎娶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

这倒不仅因为弗洛依德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主要是因为玛莎继承了两份遗产。

即使如此,在婚后的头几个月,他们也一度陷于贫困,甚至需要靠典当手表,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然而两个人还是义无反顾地在一起了。在婚后的9年中,他们相继生下了6个子女。

这看上去像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一个寂寂无名的穷小子,为了迎娶心爱的人,通过多年的奋斗,熬过了漫长的聚少离多的岁月,终于与所爱的人结合,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弗洛依德本人,也因在婚姻上坚守固有的传统道德,一直享有很高声誉。

但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

据说弗洛依德当时爱上的并不是玛莎本人,而是她的妹妹米娜,只是碍于米娜当时已经有了未婚夫才不得不把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

在一个回家的夜晚,弗洛依德将自己的心事写成了诗,刻在一棵梧桐树上:“如果不能做你的天空/给你整个世界的爱/那么让我做一轮月亮/在想念你的晚上可以用一帘月光轻抚你的脸庞/献给最爱的M·B”。

而M·B正是米娜姓名的缩写。

后来弗洛依德成功迎娶了玛莎,而米娜的丈夫却在一场大火中重伤,将眼角膜移植给了米娜之后便去世了。

为了安慰米娜,玛莎将她接到了家中。而弗洛依德发现自己对米娜感情并没有消失,在激情的驱使下,他将米娜带到了那棵梧桐树下,坦露自己的爱意。

从那之后,两人就开始偷偷幽会。

1898年,弗洛伊德在瑞士一家旅店登记本上签名“弗洛伊德及妻子”,并在这个旅馆停留三天,但此前他对玛莎说他要在这段时期出差……

这个传闻受到了众多弗洛依德拥趸的反驳。

弗洛伊德后来也说过:“我个人在自己认可的范围之外很少滥用性的自由,但我同样支持那种全然自由的性生活。”

另一个令人遐想的事实是,在弗洛伊德诊所的书架上方,一直挂着一位女士的照片,并且他曾与这位女士往来书信达200多封,还送过一枚古罗马花纹的戒指给她。

这位女士就是拿破仑的后人,玛丽·波拿巴公主,通常人们称她为莎乐美。

她是弗洛伊德的患者、最忠实的学生,也是弗洛伊德居所伯格街19号的常客。在精神分析界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她都始终伴其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莎乐美女士也是对哲学大家尼采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后来她的故事还被改编为电影《玛丽公主》。)

如此看来,弗洛依德可能是一个忠诚专一的丈夫,也可能是一个浪漫多情的浪子。

但矛盾的是,这个看上去对女性充满热情与喜爱的人,同时也是个十足的厌女者。

一百多年以来,弗洛伊德关于女性的的理论,一直为人所诟病。

他曾经宣称,女性是无正义感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并且天生爱嫉妒人,是极度爱慕虚荣的一种生物。在社会中,当两性关系出现紧张局面时,女性往往是问题之导火索。

在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曾提到,处于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的女孩会产生阴茎羡妒/嫉羡(penis envy),并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与心理问题。

熟悉美剧《老友记》的朋友也许还记得,在第一季里,马特·勒布朗扮演的乔伊,曾经在舞台剧中出演了一次弗洛依德,对着躺在椅子上的女病人唱道:你的问题只是因为你嫉妒男人有阴茎。

这也是创作者对弗洛依德的恶搞和嘲讽。

03

而即使是处在热恋中,弗洛依德也没有放弃他的分析达人本色。

在跟玛莎的通信中,他也像精神分析师那样从字里行间觉察并分析未婚妻的生活状态。

也是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弗洛伊德说,饥饿与爱情就是真正的哲学。

多年之后,他还经常用这句话来阐明自己的理论——饥饿就是本我的驱动力,是自我生存的能力;爱情就是性的驱动力,是物种延续的能力。

那时候弗洛伊德26岁,血气方刚,而两人却聚少离多,这种有点儿难熬的等待让弗洛伊德获得了什么呢?

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日后提出,大多数心理疾病都来自性欲这个源头,这个理论框架就来自他性欲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经验。

可以说,在给未婚妻的情书中,弗洛伊德未来的一些想法已经开始闪光。

到了婚后,弗洛伊德每天游走在私人执业和由婴儿啼哭与奶瓶尿布组成的家常生活之间,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中,他构建出了精神分析最基本的信条。

1900年,弗洛依德出版了他第一本核心著作《梦的解析》,这本书在6年的时间里只卖出351本,却给他带来了忠实的追随者。

从1902年的秋天开始,弗洛伊德每个礼拜三在他的住所和一群医师以及感兴趣的听众讨论精神疾病的个案、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对自我心理进行探索,这便是日后著名的“星期三心理学社”

星期三心理学社起初只有5个人参加,之后逐渐扩大,后来又改组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

而后,随着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等世界各地的求学者的加入,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建立他的精神分析王国时,弗洛依德开始显现出他刚愎自用的一面。

他固守着自己的理论王国,不愿接受任何新的理论和思潮,强迫他的继承者完全遵守他的理论体系。

萨特甚至指责他“有时有点像斯大林。”

他曾对几位后继者报以厚望,倾心相助,尽力提携,但那些人最终都因为这种斯大林作风而离他远去。

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他最忠实的跟随者,就是后来的心理大师荣格

横亘在二人友谊之间的,是他们在理论上的根本分歧,尤其是两人对“性欲”问题的理解与态度完全不同。

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梦的工作,还是精神症、歇斯底里的出现,都是被压抑的“性欲”起作用的结果;

而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将一切归因为性欲或“精神性性欲”的态度,他认为意识只是个体存在非常小的一部分,藏身其后的,除了弗洛伊德所说的“个人潜意识”之外,还有“集体无意识”。

在1909年的美国讲座之旅中,荣格第一次对弗洛伊德理论强调性驱力这一点产生了怀疑,他建议弗洛伊德不要过多强调性的作用。

弗洛伊德却把这种建议看作对科学精神的背叛,他对荣格说:“请千万不要放弃性欲理论,不要把青春抛掷在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上。”

1912年,荣格即将写完《转化的象征》一书,此书出版后不久,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关系彻底破裂。

紧接着,荣格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及期刊主编的职务。

二人之间从情感到工作的联系彻底宣告终结。

这不是弗洛依德第一次因为“性”这个话题受到抵制。

在此之前,因为对“性欲”问题的大胆发言,维也纳医学会便与他断绝了关系。

他还被教会视为异端分子,被出版界蔑称为“肮脏的巫师”,认为他的著作是在教唆婴儿私恋双亲;

据说,一些上流社会的淑女们,一听见他的名字就会脸红。

然而,矛盾的是:


这个主张“性”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主宰地位,认为各种心理病的推动力量都以“性”本能为根基,指出禁欲对身体有害,会导致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怒等问题的“性学达人”,自己却在41岁后,完全停止了性活动

04

1931年,弗洛伊德75岁诞辰时,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寿礼,他的住宅被鲜花淹没。

这时候的弗洛依德,才真正名满天下,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此前,弗洛依德已经写下了一大堆关于精神分析的著作,包括: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探讨了种种生活中常见失误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

1905年的《多拉的分析》、《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和饱受争议的《性学三论》;

以及在1913年出版了被视为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的《图腾与禁忌》。


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他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

这些著作让佛洛依德的影响力一步步扩大,但同时也受到了广泛的争议,甚至激烈的反对。

在弗洛依德75岁的生日礼物中,其中有一件是南斯拉夫雕塑家蒙尼为他打造的一尊半身像。

他的女仆指着肖像说:“教授看来一脸苦相。”

弗洛伊德回答道:“我真是在受苦,人们为什么不接受我的学说?”

世界对他的态度,让他感到沮丧和痛苦。

尤其是,他一直对自己有着高度的评价,一度把自己比作哥白尼和达尔文

从这个自我评价里,不难看出,弗洛依德认为自己工作具有极大的科学性。

然而,对他的著作,时人与后人最大的抗议,也恰恰是这些作品中缺乏科学性。

他曾对一位称赞他晚期作品的人说:“这是我最差的一本书,是一位老人写的书。真正的弗洛伊德是位了不起的人。”

但有的时候,他又显示出巨大的谦卑,称自己一生所做,不过是一些“杂碎工作”

1939年9月21日,这个做了一辈子“杂碎工作”的老人,终于迎来了他生命的终点。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曾经提醒过自己的私人医生舒尔:死亡来临时不要让他受不必要的痛苦。

有意思的是,此前因为每天要抽20支雪茄,他患上了严重的口腔癌,在16年的时间里动了33次手术,每次手术,他都选择了忍受痛苦而不愿服用止痛药物,理由是为了保持头脑的清醒。

更矛盾的是,这个一辈子热衷于头脑清醒的人,却对可卡因推崇备至,认为它是能让人“飘飘欲仙”的“神奇之物”。

甚至还认为可卡因不仅不会让人上瘾,还能够用来治疗吗啡和酒精成瘾问题。

这看起来,一点都不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会说的话。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提醒舒尔说:“你曾答应在我死期到来时不背约,现在却老是毫无意义地折磨我。”

舒尔给他服下两毫克的吗啡,12小时之后再服了一次。

83岁的弗洛伊德昏迷过去,结束了他多年的痛苦和充满争议的一生。

05

在弗洛依德死后,人们对他的争议却没有停止。

关于他的定位,始终在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与大骗子之间徘徊;关于他的评价,也始终在伟大、天才和虚伪、无耻之间徘徊。

在他死后,无数的专家、学者纷纷下场开撕。

1959年,社会学家菲力普·里夫宣称:弗洛依德的写作“也许是20 世纪汇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体系”“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容置疑”

科学家保尔·娄森认为,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神学家保尔·蒂利希认为他是“所有深层心理学家当中最有深度的一位”

历史学者彼德·盖依把他看成是一个大无畏的人,是真理的勇敢卫士

许多心理学史学家都把一长串有影响的发现归功于弗洛伊德,尤其是关于原动无意识的发现。

而他早年的学生荣格,在晚年的自传中,这样评价弗洛伊德的成就——“他发现了一条通往无意识的大道,并借此推动了我们的文明。”

可另一方面,反对他的声音,也从来没有断过。

人文学教授艾里克·海勒,在《时报》文艺副刊中说:弗洛伊德是我们这个时代吹捧太过的人物之一。

诺贝尔奖获得者彼德·梅达沃爵士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本世纪最惊人的知识欺诈”

英国学者索顿甚至收集了一些证据,用来证明他的“重要的假说,即‘深层意识’不存在,他的理论毫无根据而且荒唐可笑”,是在可卡因毒力的影响下编制出来的,他本人也只是“一个虚伪而且没有信仰的预言家”。

科学史学家弗兰克·索罗维曾颇有见地地评论说,弗洛伊德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经存在于神经学和生物学当中的一些思想的“创造性的转述”。

学者亨利·埃伦伯格也提出,弗洛伊德对原动无意识的发现,只不过是把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人早已提出来的一些流传中的思想明确化了而已。

而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他的许多思想皆来自他的朋友威尔汉姆·弗莱亚斯,可他却全部据为已有。

到了今天,大概很少有专业的心理人会全盘接受弗洛依德的理论,更不会视其为科学代表。但人们不得不承认他巨大的影响力。

也有人指出,弗洛依德的影响力,应该归功于其理论的耸人听闻和观点的露骨直白,尤其是有关于性的理论描写。

有人刻薄地指出:他的《梦的解析》之类的著作,之所以广为流传,尤其是在中国拥有拥趸,主要是因为这些著作和《周公解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这些人忽略了,弗洛依德提出的概念不只有对性与梦境解析,而他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在心理学上。

他提出多个概念,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等,让人类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且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哲学、文学乃至影视艺术上面。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他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阐述,人们的文艺理论将会有怎样的缺失。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早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对电影艺术的解析乃至创造中

如果没有弗洛依德,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如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以及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恐怕也不会产生。

纵观弗洛依德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

他对爱人浪漫热情,却又常常对女性发表诋毁性的言论;


他在性欲问题上采取了极为自由的学术态度,却又是一个在生活中采取性节制态度的人;


他的理论激烈、大胆,同时他又对之偏执、自信、容不得他人质疑,可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谦虚的礼仪模范;


他对学术充满热情,执着地探索人心的秘密,试图发现真理,可却推出了许多经不起推敲,甚至被视为荒诞不经的结论;


他是家里备受宠爱的孩子,却在早年就患上了神经症障碍……

有人曾经说过:

在人类历史上,创造出精神世界的人,往往都是这样的矛盾者,他们是生活中的圣徒,却是思想上的浪荡子,或者反过来。

这种矛盾与冲突,让他们一次次地想要找回平衡,给自己的生命一个合理的解释。

就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一部又一部的作品诞生了。


就像弗洛伊德,他的对梦、潜意识和性的执着研究与阐述,也许都与他的家庭环境、爱情经历和神经症带来的折磨等生命经验息息相关。

而我们又该怎么评价这些作品呢?

也许弗洛依德自己在晚年的“一份自传性研究”中的这段话,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这一辈子所做的些杂碎工作,我可以说,我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将来,某些东西会从中诞生出来,不过,我自己还不能够说这东西是大是小。

然而,我可以表达一个希望,即:

我打开了一条通道,沿着这个通道,我们的知识会有长足的进步。


作者简介:喜猫,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