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么会打老婆?”——家暴行为是如何形成的

在韩剧《夫妻的世界》里,女孩闵贤书常常被男友打得鼻青脸肿。当女主将她救出来,帮助她离开男友去独自生活,她仍然不愿放手,还想着要回去跟男友一起。她说,觉得男友太可怜,她要拯救他。

影视作品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家暴的新闻,妻子被丈夫暴打、扔下楼、从电梯里拖出去……各种暴力手段让我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由有着亲密关系的枕边人做出的事。

服装店老板娘小燕(化名)为了躲避老公窦某的殴打,从自己经营的服装店二楼跳了下去,造成重伤。窦某在之前就由于赌博问题而多次殴打小燕,但小燕并未意识到家暴的伤害,而是原谅了他,直到这次出事。

我们相信人性本善,但是,在两性亲密关系中,“家暴男”为什么会对伴侣残忍伤害,这种暴力行为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01

身体与精神

双重虐待的形成

身体虐待的武器是拳头,精神虐待的武器是语言。

在心理健康领域,“虐待”一词的定义涵盖了精神虐待和身体虐待。不是只有挨打才叫受到虐待。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伤害,而精神上的虐待更是会对人留下长久性的难以修复的创伤。

有着暴力倾向和控制欲的男人常常会对伴侣先进行精神控制和精神虐待,招数包括有哄骗、侮辱、中伤、威逼利诱等,会对她无端地大发脾气、挑刺找茬、责骂、吼叫、威胁恐吓,并解释为“太爱你”、“害怕失去你”。

男人目的是先发制人,占据道德高地,将争执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对女性发起突击,让其来不及思考和反抗,然后只能自认无能并感到不安,最后屈服在他的精神攻击之下。

长期的精神虐待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状态、被动接受的行为反应,失去反抗的觉悟和能力。

但很多女性并没有警觉和重视,或是还对男人抱有幻想,没有发觉这也是一种伤害,而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伤害至深。

当女性失去了反抗的能力,男人能更加轻易地对她施加各种伤害。一旦女性的表现有不如意的地方,或是自己受到突然刺激,就很容易升级,用暴力手段摧残她的身体。

02

家暴行为模式的

形成因素

除了基因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暴力行为模式的形成很大方面是由于童年经验、成长环境的影响,被有问题的父母塑造而成。

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养育者、重要他人,父亲与母亲对子女的影响至关重要。长期生活在父母婚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子女无法得到积极关注和教养,性格的塑造便会出现偏差。

1. 暴力倾向型父亲的伤害

很多暴力倾向型男人的父亲自身就是一个性格强硬暴躁、容易出现暴力行为的人,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子女展现出一种强权与霸权。面对这种父亲,很多母亲无法反抗,只能忍让逃避。

这种状况使子女接受错误的示范,对两性关系产生一种扭曲的认知:要么低声下气服从父亲才能保证安全,要么模仿父亲也同样采用控制和暴力行为来对待女性,处理亲密关系问题。

在很多发生家暴的家庭里,受害的母亲常常为了孩子而忍气吞声,默默承受伤害,只想着为孩子保持一个“完整的家”。

其实父亲的暴力行为不只伤害了母亲,也同时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影响其性格形成。当你以为自己是为孩子好时,其实是害了孩子。只有及早脱离这种家庭环境才能保护孩子的成长。

2. 窝囊孤僻型父亲的保护缺失

如果是个窝囊孤僻的父亲,不善交流表达,不懂得承担丈夫与父亲的责任,在婚姻关系中只会逃避问题,懦弱地面对妻子的诸多要求,无法保护孩子,这也会对子女形成一种错误的示范作用。

身为儿子很容易就会对母亲这些异性人物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和负面的评价,缺乏安全感,在成年后会将这种恐惧感转移到其他女性身上,通过控制和暴力的手段对待伴侣,来证明自己比父亲强,能保护自己。

3. 强势控制型母亲的压制

暴力倾向型男人也有可能是曾经有着一位强势母亲,从小对他或是过度溺爱,或是严厉控制,替他安排好一切。这会使儿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女人都要围绕自己而转,都要从各方面满足自己的要求。

这样的母亲对儿子诸多干涉,并强制他听从要求,忽视儿子的需求,从来没有给予儿子独立自主的自由,儿子内心对自由的欲望被深深地压制。

当儿子长大后,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会通过暴力方式与女性进行权力的斗争,来为自己争夺自由权和控制权,弥补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

4. 懦弱无力型母亲的关系倒错

而另一个极端,过度懦弱无力的母亲,也会造成儿子错误的思维模式和信念。

懦弱的母亲面对强势的父亲不敢反抗,更无法保护子女。反而要依赖子女作为她的依靠,传递她的负面情绪,向子女过度索求,寻求安抚和保护,母子之间产生倒错关系。

母亲保护的缺失、不合理的责任和压力,被扯进父母之间纠缠不清的家庭三角关系,会让儿子无法获得安全感,对女性产生一种厌恶感,成年后也会转移到其他女性身上,用暴力来表达自己对女性的憎恨厌恶。

03

家庭教养对女性

防侵害意识的影响

那么,身为受害方的女性又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受暴力倾向型男人的蛊惑,被他们控制和虐待呢?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也一样是重要影响因素。

1. 父母亲密关系模式的的延续

我们对婚姻、亲密关系的认知往往来自于对父母婚姻关系的认识。父母两人在子女面前如何相处、如何交流、如何处理问题、如何面对亲密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会使子女形成某种类似的思维模式,延续到成年。

女性在父母的教养中还学会对自我的认知、社会角色的定位。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面对男性应该顺从依附,还是独立自强,这些都塑造了女性的性格和思维认知模式。

如果母亲面对强权的父亲忍气吞声、无底线让步,女儿也学会以这种方式去面对自己的伴侣,心甘情愿被控制,自我价值感被贬低,不懂得反抗暴力,也没有自信和力量离开。

为了维护亲密关系,为了获得对方更多的爱,女性便习惯性地选择容忍退让,压抑自己的情绪,却认为这是女性应有的一种“美德”,以为这就是“爱”。

2. 危险的全能自恋心理

有些女性在父母的过度捧高下会有一种全能自恋心理,以为自己很强大、很伟大。将家暴行为合理化,觉得男人很可怜、值得同情,采取暴力都是因为太爱自己。幻想着自己用爱就能拯救或改变一个男人,没有警觉到暴力行为是一种侵犯和伤害。

因此无底线地包容对方的一切,以为自己的爱是对方的“良药”。于是不知深浅,忽视危险,全身心投入到一段危险的关系中。

不得不说,这种女人有着天真的感情和勇气,却不懂如何拒绝伤害,保护自己。

3. 防侵害教育的缺失

有些女孩子从小成长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中,父母对她保护得很好,给她提供最好的养育,防止她接触任何不良的人和事。

就像在温室中的小花,没有经受过社会的“毒打”,没有见识过世界的“险恶”,长大后成了天真纯良的“傻白甜”,轻易相信一些男人的花言巧语,不懂得提高警惕、辨别危险和自我保护。当暴力伤害发生时,一切已无法挽回。

因此,作为父母,需要及早对子女进行防侵害危机教育,学会辨别危险情况,比如男方的性格是否有异常,行为举止有没有出现暴力征兆。

我们要教育孩子伤人害人之心不可有,但也要教会她们拥有防止被伤害、懂得保护自己、懂得求救的能力。

04

结语

“他们两夫妻看起来挺恩爱的啊!他怎么会打老婆?”

是啊,他怎么会?

那都是表面现象。身上的伤痕证明了一切。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都说家暴只有0次与无数次,但每个经受过家暴伤害的人,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和苦衷,不愿或是不敢离开,也不懂得向外界求助。旁人既哀其不幸,也怒其不争。

但只有她们自己愿意伸出手,才能从深渊里爬出来,获得新生。





文:Vege青空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