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了15年心理咨询,发现美好的婚恋都有这3个特点

我同事有个长辈,是个会做蛋糕的漂亮阿姨。

 

年龄才刚到不惑,离婚证、结婚证却各攒了5本。

 

还都是跟同一个人。

 

仿佛只有通过不断的分离、复合,才能找到相爱的动力与意义。

 

用同事的话说就是,“他们每次一领结婚证,就是新一轮吵架的开始。”

 

结离5次,确实不常见。

但如今,拥有一段美好而长久的亲密关系,似乎真的成了很多人“求而不得”的奢望。

 

我们缺乏的到底是“遇见”,是“练习”,还是“经营”?

 

爱是天赋,还是后天可以习得的?

 

作为一名在知乎上拥有103万读者的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坚定地表示:爱最需要的,是学习。

 

被数十万付费用户称为“亲密关系专家”的他,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与伴侣,在处理了数不清的亲密关系的难题后,发现:亲密关系对人来说如此重要,而我们太多人对于如何经营它一无所知。

 

今天,壹心理原创视频节目《人生七年》携手陈海贤,一起来聊聊:爱,需要学习。

01

婚姻该“将错就错”

or“绝不将就”?

“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好的婚姻永远是将错就错。”

“婚姻不将就,是我们对人生最大的讲究。”

 

关于婚姻,我们总是听到两种看似很有道理,却又相互矛盾的声音。

 

以至于在处理情感危机时,心中的天平总是疯狂摇摆——

 

究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留在关系里更好,

 

还是要“快刀斩乱麻”,给彼此未来更多的可能?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分清“将错就错”中的“错”是什么,而“将就”的底线又在哪里。

 

如果对方涉及暴力、赌博等严重问题,或干脆与你的人生目标完全不一致,那么“绝不将就”、及时止损,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而如果是曾经相爱,只是在漫长而琐碎的生活当前,无法对婚姻保持信心的伴侣们,“将错就错”才是走向共赢的手段。

 

这里面的“错”,来自于他们认为,对方不再是“对的人”

 

一旦觉得对方“不对”,便无法感知并付出“爱”。

 

而“将错就错”倡导我们停止在婚姻中寻找“对的人”,让两个“错的人”,学着找到“对的方式”来爱彼此

 

“亲密关系要求我们,始终用’我们’,而不是’我’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在陈海贤的新书《爱,需要学习》中,就有这样一对夫妻。

 

结婚时,妻子的经济条件和工作都比丈夫更好。

 

婚后,妻子担心自己的工作有变动,丈夫的收入撑不起这个家,于是总是嫌丈夫不够上进。

 

出于对未来的担心,她经常说:“你应该更努力一点,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比如三年要怎么样,五年要怎么样…….”

 

但丈夫却总说:“我有自己的节奏和计划,你不要总强迫我干这干那。”

 

错的是谁?

 

其实,都没错。

 

妻子认为自己期待丈夫改变的行为,是在为家庭考虑,所以妻子会想:明明我提出的要求这么合理,也是为了这个家好,你为什么不接受?

 

可丈夫却觉得妻子给自己定KPI的行为太过严苛,他不仅不愿意完成,有时候甚至连这个KPI本身都不想承认,这才让妻子非常抓狂。

 

所以,在这个妻子眼中,丈夫就是“错的人”。

 

而她之所以将对方定义为“错”,并非因为她的丈夫真的做了什么错事,而是他没有达到妻子心中,对于理想丈夫”的期望。

 

如果妻子抓着这份理想的执念不放,就会持续向伴侣传达这样的一个信号——“你并不是我理想中的伴侣。”

 

而丈夫则会长期感受不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自然也不愿意回应妻子的诉求。

 

恶性循环便这样开始了。


我们总是带着完美滤镜,从恋爱走入婚姻。

 

直到争吵与分歧,让双方都觉得自己“看错了人”。

 

这时,“将错就错”的智慧就体现出来了。

 

它让我们学着打破高度理想化的眼光,接纳真实的对方。

 

毕竟,放下“我”的执念,才能转向“我们”的视角。

 

只有当真实的自己被看见、被尊重时,改变才有可能发生,共赢才有可能实现。

 

就像故事的最后,妻子放下了头脑层面的“理想老公”,接纳了这位收入不如自己的另一半。

 

而在妻子的“紧箍咒”停下来后,奇妙的改变也发生了:

 

过去对定计划倍感抗拒的丈夫,如今反而愿意和她一起看书、听课,讨论未来了。

02

没有不争吵的关系

只有吵不散的爱情

 

争吵是很多亲密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有些人在上段情感中深受争吵所伤,于是在步入新关系时,为了避免争端,开始习惯性回避冲突。

 

而后果是,不仅会压抑了自己的需求,甚至可能被对方扣上“冷暴力”的帽子。

 

陈海贤告诉我们,冲突其实并不可怕。

 

学会“有效吵架”,不仅不会让关系疏远,反而会“越吵越亲密”,“越吵越分不开”。

 

这是因为,在亲密关系里,我们从来都是“对人不对事”。

 

事情只是我们用来表达关系的载体,而我们背后的需求是否在争吵后被对方所看见、所读懂,才是决定一段关系是“越吵越远”,还是“越吵越亲密”的关键。 

 

毕竟在亲密关系的沟通中,我们总是在反复在确认这些信息:

 

你爱我吗?你关注我吗?我对你重要吗?

我的需要你会回应吗?

你认可我、包容我、接纳我吗?

 

如果得了到确认,人们就会很安心,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也愿意为对方妥协。

 

如果没有,就会感到失落和愤怒,甚至抓着一件小事,就能跟对方死磕到底。

 

“我承诺不跟你争输赢,要么我们都输,要么我们都赢。”

 

就像陈海贤在咨询中遇到的一对夫妻:

 

妻子对丈夫说:“我希望你能陪我逛逛街,说说话,但你不是在外面和朋友鬼混,就是在家里抱着手机玩游戏,你对家庭有一点责任感吗?”

 

丈夫也很生气:“那你呢?我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你体谅过我吗?那几天我连续加班到半夜,有时候晚饭都没有吃,别说你给我弄点宵夜了,连一声问候都没有。”

 

妻子冷笑一声:“人总是要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的。”

 

丈夫更生气了:“好,你既然这么说,那日子没法过了。”

 

对话至此,妻子觉得丈夫是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缺席者”,丈夫则觉得妻子是个不懂包容只知抱怨的“怨妇”

 

听起来,双方都都觉得自己很占理,丝毫不肯退让。

 

而陈海贤则听懂了二人的“弦外之音”——

 

妻子希望丈夫能多陪自己逛街、聊天;丈夫期望妻子多给自己体谅、温暖。

 

他们的需求本如此简单,却包裹了太多的批评与不必要的指责。


“我们要知道,所有的愤怒背后都站着一个东西,叫做悲伤。’有效争吵’的本质是看到自己和对方愤怒背后的悲伤,并且挖掘和回应悲伤背后的需要。”

 

在陈海贤的引导下,刚刚咄咄逼人的妻子,变得扭捏起来。

 

她扔掉了因愤怒而产生的指责,向丈夫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需求:“你能不能多陪我逛逛街,跟我多说说话呢?”

 

而这次,她得到了对方爽快的回应:“当然,以后我一定多陪陪你。”

03

伴侣是你的战友

不是对手

亲密关系中的爱,源自我们的依恋本能

 

它让我们寻找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爱人,渴望从爱人身上获得亲近和回应。

 

但在亲密关系中,除了爱,还会激发另一种驱动力,就是“怕”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让人有了盔甲,也有了软肋

 

而对“不被爱”的恐惧,经常会让我们把伴侣放在对立面上。

 

要么是走出关系,要么是虽然处于关系中,却把对方视作“敌人”,任何一份差异,都被视作是对自己的攻击

 

陈海贤接待过这样一对夫妻。

 

丈夫想要脱产学习心理咨询,妻子则担心经济重担由此会落在自己身上。

 

于是妻子向丈夫表明了自己的担心,但还是表示如果丈夫想要去,她会支持丈夫。

 

这本是一次既表达了自己观点,又给出了协商结果的沟通。

 

然而丈夫却非常生气。他说:“我不想你这么勉强,你一勉强我就生气。”

 

丈夫口中生气的勉强,其实就是把差异视作不支持,如果不能够理解并认同妻子的观点“可以与自己不同”,这份“不被支持”的感受,就会上升为伴侣对自己的“威胁”。

 

本该是利益共同体的战友,就这样变为了敌人。

“亲密关系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特定的问题,有能力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就是一段好的关系。”

 

对此,针对亲密关系常见的三个阶段,陈海贤也给出了几条关键建议:

 

1) 恋爱期:打破对彼此的理想化想法,看见真实的自己与对方

2)关系建立期:形成良性配合模式,建立商量事情的协同机制

3)新生命到来期:保持夫妻的共同空间,不要让工作替代亲密关系的慰藉。

 

“爱就是你要容忍失望,同时还愿意爱对方。人的内心有很多需要,而现实是婚姻无法满足所有的需要。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点,就会变成头脑中的巨大失望。而只有接受,才能给彼此更大的空间。无论怎样,伴侣都是你的战友。你们遇到的问题,才是你的敌人。”


04

亲密关系是一场值得的冒险


原生家庭、个人认知、沟通方法…..

 

亲密关系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有太多因素在发生作用。

 

而人们对爱的定义和需要,在各个时间段也各不相同。

 

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哪个阶段的爱,都不是单方面的索取和付出,而是两颗心的互相靠近。

 

正如陈海贤所说,在亲密关系中,只有理解能带来理解,只有爱才能带来爱。

 

在十几年的咨询师生涯中,他见过了数不清的悲欢离合,有迷途知返、破镜重圆;也有爱侣离散、身心俱疲。

 

但陈海贤发自内心地想告诉大家的是:亲密关系就是一场值得的冒险

 

所有的冒险故事都可能有危险,但这些危险不是重点,战胜这些危险所获得的成长才是更重要的。

 

没有人可以给你任何保证,你可以选择让这个故事开始,也可以选择不开始。

只是,如果选择了不开始,你就会错过一些东西。”

 

更何况,这场冒险之旅不是只有你一个在走,也许走着走着,你就穿越了自己的欲望、骄傲、愤怒、索取,从“我”,走到了“我们”

 

那时候,就是你真正开始享受这段旅途的时刻。

 

祝每个勇敢者都能享受这段浪漫旅程!

 

世界和我爱着你。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