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坑”这么难?|岩读

文稿 / Weiwei
设计 / Sun xy
主播 / Enya
排版 / 国国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都2021年了,蓝二公子×夷陵老祖的cp你是不是还会开磕?

你是不是还会为女鹅小枫心碎流泪?

当再次听到《爱殇》的时候,顺带在心里默默祈祷李承鄞孤独终老?

这种所谓无法“出坑”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不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身边很多小伙伴在看过后都会有一种走不出来、不愿结束的感觉。


某问答平台上,类似“看电视剧或小说后入戏太深出不来怎么办”的问题不在少数,答主们也纷纷表示了自己在看完某部作品之后难过,心痛,甚至类似失恋的感觉。那么问题来了,出坑为什么会辣么难?在沉浸于某个角色的同时,我们的大脑又在发生什么变化?今天岩读就来好好分析一下“出坑难”这个问题。

01

“入坑”是个怎样的过程?

对于小说人物或者电视剧角色,每个人“上头”的点都不同。或许因为她的美强惨,也或许是因为你和她产生了某种共鸣。

在心理研究中,科学家们主要关注两个过程,一个是“准社交互动(parasocial)”,另一个是“身份确认(identification)”。

准社交互动是指我们和虚拟角色之间单方面的联系。在准社交互动过程中,我们会对虚拟角色产生一种依赖感,这种感觉很友情非常相似。之前有研究证明,虚拟角色确实可以替代现实生活中朋友这个角色,缓解我们的孤单,给我们带来归属感。举例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很多二次元当被问到有没有男朋友时都会说“xxx和xxx(动漫角色)都是我的男朋友呀”。

身份确认是一个将自我带进角色人物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从心理上进入到了特定角色的第一视角,感知她/他的所有想法、目标以及内心活动。如果说准社交互动是脑补自己和角色相处交流的过程,那身份确认就是完全舍弃自我概念,全身心的进入角色人物的感官世界。身份确认的过程可以让我们体验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身份、经历那些现实世界不可能经历的过程。慢慢的,虚拟人物的经历、情感、观点会与自己真实的各种经历交织融合,从而使我们越来越难从书/影视剧中的角色、人物中剥离出来,产生“出坑难”的问题。


02

“入坑”时大脑在发生什么?

一项很有趣的实验运用fMRI对19名自称是《权利的游戏》(Game of Thrones)的剧粉进行了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FC)部位的扫描。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会展示一些名字,每个名字会对应一个特征,比如孤独、悲伤、可靠或者聪明。这些名字既包括参与者自己的,也包括其真实好友的,还包括权游中的角色名字。

实验结果发现,vmPFC在人们评价自己时活跃度最高,在评价朋友时也有小幅度活动,同时,在人们评价剧中角色时vmPFC也表现出了活跃。最关键的一点是,和其他人相比,那些对角色有高度认同感,认为自己沉浸入角色中的参与者vmPFC表现出更强的活跃程度,特别是在评价自己最熟悉、最热爱的角色时。

实验的研究者认为小说/影视剧角色给我们提供了获得不同新身份的机会。当我们沉浸入角色的时候,我们是在通过他们的眼看世界,久而久之,我们的态度、信仰、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越来越贴合虚拟角色。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带入自己的亲身经历想一想为什么出坑那么难。

总的来说,我们感到“出坑难”是由于高度沉浸于作品之中,导致真实的自我逐渐和虚拟人物的身份、价值观、行为交织在一起,从而长时间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人生进程。就比如很多书粉在看完电竞文之后都会对电竞这个行业产生浓厚兴趣,很多少女在沉迷何以琛之后对法律专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当我们沉浸角色时,我们也好像变成了角色本人,从而再也无法割舍和角色的联系。

你有入坑难以自拔的经历吗?

本期内容有没有引发你的联想?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我们已迫不及待想听你讲述

 参 考 文 献 
Timothy W Broom, Robert S Chavez, Dylan D Wagner, Becoming the King in the North: identification with fictional characters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self–other neural overlap,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Volume 16, Issue 6, June 2021, Pages 541–551, https://doi.org/10.1093/scan/nsab021

作者简介:Weiwei,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复旦交大、哥大、JHU等海内外硕博学生创立,致力于打造专注高校学生心灵慰藉和情绪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