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输了,都怪我看了比赛!

作者: 何嘉欢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心舍(ID:psychouse)

最近很多人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东京奥运会比赛,在观看直播过程中,常常替喜爱的运动员屏一口气,捏一把汗。在支持的队伍不幸落败时,除了感到难过和惋惜,我也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7月26日是乒乓球混双决赛,中国对日本,比赛开始中国赢下第一局,随后是2比0,两局都以较大分差赢下,我和姐姐看着电视转播,不禁感慨一句“看来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比赛”。


许昕刘诗雯互相为对方戴上奖牌


没想到话音刚落,日本队接连扳回两局,我妈急了,开始不停念道,“都怪你们刚刚说什么毫无悬念。” 甚至对我说:“都是你太轻敌了,中间还去洗个澡,回来就输了两局。”


我愣了一下说:“我们影响力这么大的吗?” 我妈笑着说:“是啊,透过电视影响到他们了。” 我姐则表示“以后不再说毫无悬念这四个字了,一说就输。”


点开微博,看到了网友类似的评论,很多人以点赞表达共鸣,我不禁笑出了声。


朋友圈也有人发道:“怎么我一看比赛就输,我的非酋之气影响力这么大的吗?” 


仿佛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支持的队伍比赛失利,是自己的错,是受到了自己的影响。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人类共有的心理呢? 


1.海德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人们会强烈需要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甚至通过归因来预测他人的行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满足“理解环境和控制环境”的需要。


他认为事件的原因可以大致分成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天气、情境等。 


支持的队伍输掉了比赛,观众有着强烈的动机想要解释这一行为,于是拼命地想出各种可能的原因。而作为普通观众,特别是电视观众,对现场状况和运动员本身的情况其实不甚了解,因此,大多数人其实很难站在运动员的角度进行归因,不管是从运动员的角度做外归因:如比赛现场的环境和氛围;还是从运动员的角度做内归因: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和技术方面的因素。更不用说人们一般十分信任自己支持的运动员的能力。因此,人们很难站在运动员的角度做出“自己信服”,或“满足自己的控制感”的解释。 


然而,观众对自己以及自己身处的环境却是了如指掌的,可以更轻松地站在自己和身边环境的角度做出各种各样的归因,无论是归因于是自己看了比赛,责怪自己或身边一起看比赛的人太轻敌,还是责怪自己一直以来的坏运气传染给了运动员。通过把原因归咎于自己或身边更加熟悉和可控的环境,更能够满足海德所说的人的这种强烈的动机:理解和控制环境


2.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一种态度改变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指的是当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与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出现矛盾时,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状态,并导致心理紧张。


个体有着强烈的动机需要消除紧张,于是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 


自己支持的队伍或运动员自然是自己的骄傲,在比赛开始前和比赛过程中,人们通常认为:我的队伍实力强劲!我的队伍一定要赢!甚至是,我的队伍一定会赢!


 7月26日,中国队球员颜鹏(前左)和高诗岩(前右)庆祝胜利。


当结果不如所愿时,也就自然产生了费斯汀格所说的认知失调状态。这时个体必然竭尽所能想要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能怎么做呢? 


行为是改变不了了,比赛的结果已经在那了。 


那就改变一开始的认知?可是,让狂热的粉丝承认自己喜欢的运动员能力不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很大的情感代价。从粉丝们在比赛结束后常说:“无论结果如何,你们在我们心目中都是最棒的!”也能窥探一二。 


能选择的方法就剩下增加新认知,以及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了。 


增加新认知的方法就是:让我来背这个锅吧!都是我轻敌了,都是我看了比赛,都是我的霉运透过电视传给了比赛。只要不用承认是我喜欢的运动员的问题,又能调节我的认知失调,我愿意背锅! 


当然,也有很多人选择了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认知失调,比如:比赛的输赢不是最重要的,运动员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最重要。(这是事实,但也确实是可以缓解粉丝消极情绪的想法。) 


3.代表性启发和可得性启发(representatitiveness heuristic/availability heuristic) 


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不确定的情境下,人们往往利用启发法,也就是根据个体的以往经验进行推理判断。常见的启发法有两种:代表性启发法和可得性启发法。 


代表性启发指的是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会首先想到要判断的事件本身或类似事件的以往经验,也就是很容易联想到有着共同特征的事件。在看到他人的失败时,例如喜欢的运动员比赛失利,人们往往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以往的失败经历,于是认为自己的失败经历与运动员的失败经历可能产生了联系,说不定是自己的霉运传染给了运动员。 


可得性启发则是指在决策判断过程中,如果一个事件更易于进入头脑,人们就会更倾向于认为它是可能的。在寻找比赛失利的原因时,观众很容易回想到在刚刚观看比赛的过程中,自己或身边他人的一举一动,包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比如自己刚刚就坐在电视机前看直播,比如自己或身边有人刚刚说了句轻敌的话,比如自己在观看比赛过程中去洗了个澡,于是认为有可能是自己做的这些事与当下的结果产生了联系。  


总结:将喜爱的他人的失败原因归咎于自己身上是常见的现象,尽管看似不够理性,甚至有些荒谬,却满足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情感和认知需求。这三个理论是作者能想到的,可能还有其他的角度可以解释这一现象,欢迎探讨。

作者简介:何嘉欢,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北京心舍(ID:psychouse)授权转载,为专业人员提供专业、高品质的文章、课程信息;为大众提供靠谱的心理健康科普文章。官网:www.psychouse.cn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