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合群,可以一直爽

前几个月保研的时候,我们专业一个大三就发表了SCI一作的大拿顺利拿到了推荐人才的名额,不必去和其他同学一起竞争保研排位,这实力真的让人羡慕嫉妒。

 

但她并不是一个传统眼光中性格内敛、沉默寡言的个性,相反,她在班级中算是特别积极活跃的一个人,每年的综测下来都是一长串的社会活动履历。

 

很多文章中都会说不合群会更明显促成一个人的成长,而合群往往意味着个人思维的同化与湮灭,我们的成长势必伴随着孤独,但一定就是这样的么?

 

比起不合群和所谓孤独,找到平衡自己社会需求和独立思考的方式,或许比一刀切更重要。

 

01

你合群的群体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通常不希望合群时,往往是处于那些与我们所思所想差距甚远,同时和我们的奋斗目标毫无干系的群体。长期呆在这样的群体,为了获得归属感与满足感,我们会不自觉开始为一些事情而让步。

 

出于维持良好气氛的目的,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们让步的事情,大多都是对于我们个人成长毫无助益,局限在一些生活琐事的矛盾中。

 

可如果一个群体中,能够充分给予你发展的自由和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时,那我们融入群体反而对我们是一种激励。

大家都有彼此需要做的事情,虽然很大程度这些事情并不重合。但是所与人都能够在这个群体中相互鼓励、相互促进,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印证关系的稳固和解决矛盾,各自定下目标,然后在顶峰相见。

 

你有随时抽身单打独斗的机会,也有和同学一起并肩作战的乐趣。

 

02

任何时候保持自己的边界

 

一段良好关系发展的前提,是双方的独立性;同样,在群体中能够获得良好体验的要素,恰恰也是自己的独立性。

 

我大学中的一位好友,她们宿舍中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和谐:她和另外一位同学每天都会自动自发去找空教室自习,尤其是考试月,几乎整天都能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另两个同学的目标是考过即可,就算到了考试月,照样逍遥自在。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但大多数人可能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紧抱自己的小团体,而选择性忽视另外一个群体。

但她们之间并不是无话可说,甚至关系称得上不错,各自忙碌而没有对彼此行为的指点,空闲时经常能见到四个人一块吃饭、参加活动。

 

她们的处事原则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不因为别人的状态影响自己的目标与认知,而在一些不触及自己要求底线的情况中适当活跃。

 

就算是一个与你期待的愿景气场基本不合的群体,保持自己的边界,适当在生活中释放一些耐心,同样能够获得归属感和温暖。

 

03

对自我行为如何评判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是永远正确和行为理智的,这必定会产生一个要求:对自我的评判。

 

某些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别人叫你一起谈论某某的一桩糗事,你内心觉得不对拒绝了,结果下一次他们什么话都不愿意和你谈起;

 

寝室的室友叫你帮忙去取个快递,你手中有事婉拒了,室友有点失望,可另外一位室友则很积极提出帮忙,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们两个关系明显增进。

 

你觉得自己的坚持没有问题,但又逐渐开始知道,想要更加合群或许就要从接受一些要求开始,哪怕很想拒绝。

 

一边想拒绝,一边又忙不迭答应别人的要求的循环,被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苏珊·佛沃成为“情绪勒索”。被情绪勒索的人通常都有这样的渴望:我们不想成为那个让人失望的人。

 

即将自我评判的标准,更多地置于外界环境的反映,通过他人的认可增加自信、自我价值感。

 

但是这样的情况是很被动的,且容易在他人的影响中失去对自己的正确的看法。

 

所以重视自我内在的肯定,别人有评价的自由,但自我的价值不由别人决定;同时学会对事不对人,我们对任何人、任何关系都没有“勉强自己”的义务。

 

孤独也许是成长的主旋律,但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我们在坚持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地融入群体中,获得进一步促进的动力和相互鼓励的温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边界和重视自我积极的肯定,我们会在合群中获得一个更健康理性的自己。

原创:钰姝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