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社会惰化:群体越大,出力越小 |心理词条

如果你仔细观察身边,你就会发现,我们常常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在一个群体活动或是小组活动中,常会出现努力减少、责任意识降低、行为动力降低的现象。

 

你可能会感到很疑惑,一群人一起不应该更有激情和动力麽?怎么还会使得团体效率/努力程度降低了呢?


 带着这个疑问和我一起往下探究吧。


01

什么是社会惰化现象

在团队中,出现努力减少、责任意识降低的行为就是社会心理学/管理经济学中的一个有名的现象——社会惰化。社会惰化又称社会懈怠,从“懈怠”或是“惰化”一词来理解,就是在群体中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个体在完成时较少去做或是付出的努力减少的现象。

社会惰化:又称社会懈怠或是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助长:又称社会促进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

这一现象常见的“社会助长”是有区别的,社会助长强调的是有他人在场的反应,即他人在场时,会促使活动或任务的完成。


02

相关实验/现象来源

 

我们常说的“人多力量大”,每个人真的可以把力量发挥到极致吗?

 

法国人马克斯·瑞格曼(Ringelman,1913)曾做过一个实验——拔河比赛,要求被试在不同情境下拔河,其一是独自一人拔,其二是在群体中拔,与此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


结果测得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

 

看到这里是否感到很惊讶,人越多怎么出的力越来越少了,一群人拉还不如一个人拉,是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


当我们遇到需要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时,群体中的人数越多,努力的程度减少的现象就被称为 “社会惰化”。


不仅如此,社会惰化现象也在不断被证实,尤其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团队或小组中最为常见,你会发现,总会有部分成员不积极参与,抱有“个人的作用不大”的心态,总觉得有我没我好像起到的作用并不大,跟我没关系的现象。

 

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俗语把“社会惰化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责任分散、努力程度降低,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体形象化。


03

社会惰化的原因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会存在至少一个原因在背后作为推动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在群体中产生这样的行为呢?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社会评价的减弱。


什么叫社会评价?


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带有评价的过程。即在一个群体中,若个体认识到自己所作所为不能被评价(比如这件事你做的很好、很努力等),个体就会感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努力被埋没,无人关注和在意,进而导致个体不愿在为群体付出努力,相应的会导致责任意识降低和行为动力的下降。


(2)社会认知的偏差。

我们常会存在一种模仿他人或是向周围人学习或者是看齐的倾向,“看他也不怎么努力,还偷懒,既然这样我也不想努力了”,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这样容易使人产生认知上的偏差,使得在群体中,成员努力程度下降。


(3)社会作用力的分散。


我们都是社会人,在一个群体中,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这些干扰和影响会分散到每个人上,而这些影响会受到群体规模大小的影响,规模越大,人越多,每个人所接收到的影响就会越小,感受到的压力就越低。因此,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说道这里,有些类似于旁观者效应(也称责任分散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人多不好办事,人越多其责任就会被分散到周围的每个他人,所以反而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向他人施予援手的责任就降低了。

 

比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事件“,周围人越多,个体想要帮助老人的倾向性就会减少,随之帮助老人的这种责任感就会降低,感到的压力自然就越低。


04

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


尽管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惰化现象是非常普遍,比如小组、团队中,社会惰化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或是作业完成进度,你可能是会感到不知所措、烦躁,面对这样的情景不知道如何去做,怎么才能处理好成员的惰性化行为呢?


而且,有研究进一步表明,群体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不一定会导致“浑水摸鱼”式的社会惰化作用。那么,创设怎样的情景或是有何途径能够使人们倾向于减少出现社会惰化现象呢?

 

首先,给予团队中成员无条件积极关注。无论成员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都不要对其做任何“评价”和要求,而是给予无条件温暖的接纳,使成员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无条件积极关注:最早是由罗杰斯提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对心理咨询中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它表现为不以评价的态度来对待当事人,不依据当事人行为举止的好坏来决定怎么对待当事人。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对待当事人就像对待跟自己一样的人。真诚地对待他,细心倾听他所说的,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包容他的不合理行为,尊重他,看重他。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被关心,每个人的努力都值得被表扬和认可。给予成员关注,能够减少成员在团队中的脱离感,从而增强团队在群体中的责任感和被他人需要的感受,进而能更好的加入群体活动中来。

 

其次,提高成员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充分的认识自己与他人的能力,了解自己的缺点,向积极努力的成员看齐,同时也要挖掘自己的优点,并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认识他人的同时认识自己,使其意识到,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

 

最后,控制群体规模。若群体太大,可将其分为一个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增强群体凝聚力,使成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群体越大,出力越小?当然是不一定,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改变、减少社会惰化的产生。


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许多有趣或困扰的现象,比如“今天你得寸进尺了吗?|登门槛效应、阿伦森效应:如何被喜爱?事情不大,但会议却冗长又拖沓?|自行车棚效应”等,学习一些心理学现象和效应,能帮助我们摆脱一半的困扰喔~


加入鲸选会员整理的200多个主题,把心理学内容通过音频,文章展现提升学习效率,学会更多的实用技巧和心理学干货。

点击下方链接,49元学1整年~

http://book.ikudp15.top/platform/522/993CA947929A5608E22297B04D09B2FB/yxl

参考文献:
{1}社会惰化.百度百科
{2}郑雪.《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暨南大学出版社.
 

文:英雄之旅✔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