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下不被看见的“我”

《阳光普照》剧照


1、爱在心口难开的父母

 

在台湾电影《眼光普照》里,陈爸爸身材瘦小,性格倔强,有时表现苛刻,缺乏耐心,不苟言笑,这些外在的表现把内心汹涌的爱紧紧地阻挡在心口。


他不是一个没有爱的人,只是他的爱被层层枷锁困住无法表达,表达受限的根源一方面来自于含蓄的文化背景,一方面来源于自身性格和父亲身份。

 

然则,当我们认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专制固执的父亲,永远不会释放善意时,有一天为了保护儿子,陈爸爸也犯了大错。


那个沉默的长着小小的个子的父亲在雨中静候,突然开足马力的行为让人膛口结舌,他也是一个深爱着儿子的父亲呀。看到他和妻子在山顶上站在铺满阳光的绿地抱头痛哭的那一幕让人感到非常心酸。


 《阳光普照》剧照

于是不禁要问:明明可以爱着彼此的一家人,为什么到最后需要通过走向破碎才能抵达深情守候?父母和子女们的对爱的理解到底有哪些错误?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在和父母的关系上,表现为三个脱离:即情感,行为,和观点的脱离。青少年们在这一阶段显露出谋求独立的性格特性,对社会和成人的有了独立的批判和审视,因此他们会让父母得到一个明显错误的幻觉:孩子不需要支持。

 

实际上,在青少年阶段的孩子们,虽然父母的榜样作用被削弱了,但他们在精神上依然十分依赖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看法与自己跟父母的关系状况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一边渴望独立,一边渴望得到支持,而独立没有实现,支持又被忽视的情况下,他们容易陷入孤独和压抑的状况中,有时会作出一些冒险行为,比如用一种离经叛道的反向途径来谋求“关注”。


当这些离经叛道某种程度上会遭到批判,因此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支持,这种失去的支持如果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心理就会失衡,如果是很脆弱的孩子,就会选择自伤或结束生命。

 

在电影中,往迥然相异的方向发展的兄弟二人正好诠释了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们的脆弱和绝望。

 

2、渴望被看见的哥哥

 

电影里受害者和加害者都是同一个阶层的青少年,在他们身上,观众能够看到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艰难发展的现状,这是作为教导者的父母亲受限于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所致,他们总是用最粗暴的方式构建起畸形的教育模式,那是我们都熟悉的既严厉又习惯逃避的家庭教育。


 《阳光普照》剧照

父母亲大概都认为只要建立一个永恒的秩序就可以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而看到孩子正朝着“健康”的一面不断向前,就再也无需关心他的情感,也无需照顾他的阴暗。但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的一生都渴望自己“被看见”。

 

表现优秀的哥哥陈建豪渴望砸破水缸让别人也来看看躲在阴暗中的“自己”。在阳光里,他是一个不被他人看见的人,他选择自杀这个行为被弟弟称为“一生中做错的唯一一件事。”


哥哥在发给朋友的唯一一段话里这样说道: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无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在动物园里)时我有一种说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哥哥或许对父母是有些埋怨的,只是他受制于自己的观念和家庭的状态而无法表达负面情绪,父母像押宝一样把所有投注都押在他身上,尤其是弟弟入狱后,父亲更加迫切地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他身上;


在家人面前,从未看到他流露失落无助,社会支持系统似乎对他一个人关闭了,弟弟斗殴伤人入狱,父亲躲避向受害者家属赔偿,妈妈可以在他面前流露出无法送小玉去产检的苦恼。

 

这一切他统统都看在眼里,家里发生的事情越多,他的内心负担就越被被迫层层加码,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心陷早已处在脆弱和绝望之中。

 

3、借助暴力博关注的弟弟

 

小儿子陈建和生活在合法秩序之外,导致未成年少女小玉怀孕,打架斗殴入狱,这和陈爸爸一直不把第二个儿子当做自己的儿子有关,也和妈妈不当的关注方式有关,陈爸爸每次被人问起有多少个儿子时,他总毫不犹豫地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明年就上医学院了。


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金钱和希望都放在大儿子身上,认为他是家庭未来的荣誉和希望。这让小儿子觉得自己是不家庭权力者所接纳的,是不被父亲爱的孩子。


 《阳光普照》剧照

然而,小儿子所缺失的那部分爱和关注由妈妈来补充了,陈妈妈说了这样一件事,小儿子四岁开始就喜欢让自己骑着脚踏车载着他荡来荡去,有时甚至是两三个钟停不下来,一直骑一直骑,不然就会闹到半夜。


显然,这种无秩序和缺乏规范的游戏方式为小儿子在青春期的肆意妄为埋下了种子。

 

在探监时,妈妈刚刚还在责怪儿子留下烂摊子给家里收拾,下一秒就转头笑问儿子喜欢吃什么?她似乎躲避正视儿子需要重建规范行为的事情,急匆匆地躲到一块可以喘息的阴影里故作轻松以达到自我安慰。

 

对这样一个懦弱沉默又隐忍的母亲来说,她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总是屈从自己满足孩子的要求,为了逃避儿子哭闹,她用超出自己限度的忍耐无休止地满足他,虽然她也觉得这个解决方法让她无力。  


在日后,这种惯于逃避的行为在儿子入狱后依然如故,陈妈妈不想身在狱中的儿子苦恼甚至没有告诉他未成年女朋友怀孕的事情,结果这件事由哥哥陈建豪来代替父母完成了。

 

4、爱和规则缺一不可

 

哥哥陈建豪的死刺激了弟弟陈建和的“失控”,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弟弟终于吐露了心声:从小到到,哥哥长得好,学习好,什么都好,他好到只做错一件事,那就是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


弟弟完成了压在内心的宣泄和倾诉,这是情感上的被看见。


 《阳光普照》剧照

在心理学上,强调父母对孩子要有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简单理解为,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人,长得好不好看,体型如何,成绩好不好,我们都值得被爱,不因一时的失败就自我怀疑。


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是值得父母重视的。但是,除了爱还有没有别的东西来决定我们的心不至于被打击得支离破碎呢?

 

其实,在成长过程中,爱的呵护和秩序的约束缺一不可,前者可以为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打下牢固基础,而后者教会孩子在秩序和规则中获得他者支持。


如果只有前者,孩子则被视为受到溺爱,只有后者则会让孩子们缺乏安全感,从而无法确认自己这一正确的行为是否得到支持。

 

心理咨询师耐心开导和倾听能够让人免于崩溃,那作为父母,他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成长和又获得自尊的养分呢?

 

从需要从给予爱和建立规则开始。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爱和教育约束,如果实现不了爱和教育的平衡,可能就会出现电影中的两种情况


哥哥无法拿起砸烂水缸的石头,看到处在阴影的自己,只能一直处在道德和责任中不断散发光和热;弟弟借助暴力手段发泄不满和对自我的厌弃。

 

此外,社会支持系统由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组成。在人生最初的阶段获得了父母的爱和训导,明白自我约束才可以获得其他三股力量的支持,比如学习好,守纪律则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友善和乐于助人就会得到朋友的信任。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和阅历纷繁复杂,每个人背后的价值感也不同,所以并非强制所有教育者将获得这四个目标人群绝对的全部支持为目标而努力。

 

而是,在相对允许的条件下,尽量拥有他们的关注和支持,这种自然而然获得实现的结果才是我们想要的,通过教育建立这样的认知:即使无法获得期待目标的积极反馈,也不要怀疑自己被爱的可能性和获得支持的可能性。


原创:文玟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