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如镜子般,折射出你我人生故事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及文学批评家,更是西方女权运动的先驱。伍尔夫用其自身成长经历过程中,内心的纠结和迷茫,成为她抗争的形式,笔下的人物饱含着她的精神层面上的苦闷和追求。


一九二五年出版的《达洛维夫人》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特定的时间内细腻地展示了人物一天甚至一生的主观心理变化,将克拉丽莎和赛普提默斯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在意识的作用下发生联系,探讨人生命运的意义。

 

一、

女主人公诠释了

社会上层女性的双面人生

 

小说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家庭主妇,在现实中作为国会议员理查德的妻子,她举止优雅,善于社交。


整部书的核心事件即是描述了一天中达洛维夫人宴会从准备工作到顺利完成的过程,而这一活动本身也成为她的社会地位和所取得的成功象征。克拉丽莎俨然是一位生活富足、地位尊贵的淑女名媛。

 

同住在威斯敏斯特的邻居斯克罗普•帕维斯坚定地认为五十出头、面色苍白的克拉丽莎依旧是一个如同鲣鸟般迷人的女子;马贝利花店的皮姆小姐多年来一直喜欢、信任她这位顾客 ;在女仆露西的心中,她的女主人是可爱并有所成就的;布鲁顿女士则佩服达洛维夫人的敏锐直觉;初恋情人彼得•沃尔什眼里,达洛维夫人则是“伤感”“有教养”。


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对于克拉丽莎的理解,也说明其女主人公多面的性格和不为人知一面。其实伤感是克拉丽莎的生活态度,总是喜欢回忆过去。面对生活,她渴望保持内心独立和孤独的状态,却又在权衡之中与世俗婚姻面前妥协让步。

 

女主人公一边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感到疲惫厌倦,一边又充满兴致地投入其中、不甘心被排除在外。为丈夫而活,为自己的议员夫人身份而活,她逐渐觉察到自己在忙于种种事务所做的一切几乎毫无意义。


对于宴会中客人的言行,她能轻易看穿其中的虚伪与空虚,但她仍然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必需的,认为自己需要保持得体的举止,周全地招待宴会中的客人有助于丈夫理查德的事业,可以帮助理查德获得良好的声誉。


然而为此牺牲自我的婚姻到底真实状态如何?事实上,她常常独自睡在一个房间里,在狭窄的床上读书,心里总是感到自己依然保持着童贞。这种表面上的相敬如宾在精神层面上的陌路人,“他们已经有多年不说感情的事了”,仅有的一次礼物馈赠还以失败告终。


面对丈夫在感情表达方面的失语,克拉丽莎将此视为一种尊严和孤独,这使得夫妻之间的沉默、距离变得合乎情理,甚至充满着形而上的色彩。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和自制,达洛维夫人陷入传统的社会家庭角色与独立的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由此甚至产生向往极乐世界的意念。

 

从光鲜亮丽的表面,到内心无比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越大说明女主人公内心那种矛盾更有可看、让人思考的意义。


一天忙碌的生活,穿梭于各种虚伪和面具下面,晚上却独自在小空间里找到心灵的慰籍,真正能够理解她的人可能只有书,这也映射出作者女权运动中以极大的反差来突出。

 

布莱德肖夫人的出场,适时地终结了这场关于生活和死亡意义的讨论。


她给宴会带来赛普提默斯自杀的消息,这个让达洛维夫人觉得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死亡中断了她内心中的矛盾和纠结,使其恢复了面对自我的勇气以及感生活的能力,重新回到人群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邻居的死亡对于主人公来说会是重新考虑自己人生的过程,以前她会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着,对于死她充满着幻想,而真实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和熟悉人身上的时候,她切断了自己不实际的想法。

二、

作者的书写疗愈之路

 

伍尔夫在写《达洛维夫人》中关于人物心灵之路变化的描写来源于自己深刻的人生感受——童年创伤、社会风气与她的个人理想相互交纪念品、相互影响。

 

伍尔夫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当时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传记学家,家庭环境的影响促使伍尔夫把写作作为排遣自我感情的方式。


然而母亲和父亲的先后离世让伍尔的精神几度崩溃,乃至一生未能摆脱精神抑郁症。除此之外,她从幼年时期便受到同母异父的兄长的性侵犯,这种痛苦一直延续到22岁。


由于当时英国奉行维多利亚时期虚伪的道德习俗,尽管受到兄长不轨的暴力行为,为了使自己的纯洁性免遭他人指责,她不得不忍气吞声、缄口不言。

 

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长期和丈夫理查德分床而居,甚至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持有童贞的心理感受。在外人眼中达洛维夫人生活富裕而美满、姿态优雅而迷人,可平静外表下的克拉丽莎却有着一颗敏感的心灵,会因为生活中一点细微变动而发生情感变化。


从清晨出门买花到为晚宴做准备的过程中,克拉丽莎的思绪已然回顾了三十多年的人生,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一直困扰在她心头。

 

从克拉丽莎的身上似乎我们可以找到伍尔夫的身影,背负着家庭的使命,内心敏感,对活着的意义表示怀疑,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质疑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伍尔夫的一生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衰亡、大英帝国的没落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这一时期的英国社会本质上一个男权中心的社会,风气极度保守。


作为女性的伍尔夫能够敏锐地体会到在这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享有各种权利,同时女性的利益和权力却受到诸多限制甚至侵害——无论是政治、经济方面,或是教育方面,女性都没有基本的权利。


正是处于这样的变革社会再加上文学世家的身份背景,让伍尔夫更多地思考自己女性身份如何在社会中获得应有的权利,用自己笔记下社会中不公、不平。

 

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是男权社会下典型的女性代表。在爱情和婚姻面前将稳定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作为先决条件,以当时的社会习俗作为行事标准。


为丈夫而活,时刻用议员夫人的身份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在努力为体制而活的同时失去了自我,却在书中找到自我,两者矛盾体也突现出女主人公对待生活的那种心理变化,幻想用极乐世界来安抚自己。


对于事情总想保持着“一种永恒的疏离感”,她的孤独意识正对于男权中心社会里自我身份缺失的结果。她念念不忘青年时期的朋友彼得和萨利,这两个朋友 的共同点就是在他们身上都着自由的灵魂和反叛精神。


一个可以放下一切,远去印度找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另一个则曾经与父母决裂后离家出走,甚至在洗澡时光着身子跑过走廊。从克拉丽莎对朋友的矛盾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压迫带给生活在其中的女性所造成的性格分裂——既向往突破规则 却仍束手束脚。


克拉丽莎终究缺乏冲破世俗的勇气,而沦为男性社会制度下的附属品。在无意义的生活中,目睹自己青春的逝去、感情的麻木,生命之光逐渐暗淡,她意识到死亡如今近在咫尺。


当赛普提默斯的自杀消息传来之时,她似乎切实地体会到了死亡的感受,重新唤起她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念,重获生命的本真。

 

小说是以女主人公敏感的情感为主,用心理描写事件穿插着其自我质疑、矛盾、回忆、向往自我的实现等等,尤其是生命走向了衰亡,三十多年来她一成不变的生活,厌倦,怀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而邻居自杀让她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真正地开始更深层次的思考活着的意义。作家其本身一生多灾多难的命运经历使得她能够敏锐地感知人物的心理变化,并用细腻的笔触表达出来。

 

每个时代故事会有不同,但是人的心理变化却有相似之处。如同小说中的人物跟作者彼此之间就是一面镜子。

 

原创:春蕾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