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的迷惑,谎言和成长

by 文玟

《狗十三》剧照



01家长权力支配下的教育观念

《狗十三》这部电影很可喜的一点是,不是以一段惨烈淋漓的青春故事来表达单一的创伤叙事,尽管存在着独立和依赖,承诺和谎言的激烈矛盾,但那些矛盾不是只存在一个个体身上,当家长们不约而同地以追求家庭和谐的爱为出发点,利用手中的权力支配孩子的意志,扭曲他们心中真实的意愿,以至于引发了冲突和矛盾。同时也能看到那些牺牲孩子尊严的行为决定背后,无一不是成人世界早已建立的规则主导下的有意识的退让,这种退让也慢慢将女孩李玩拉进了善于妥协的成人队伍中。

《狗十三》剧照

因此,个人并不十分赞同将电影放入只有批判的单一维度中,它只是因素之一,它更多是呈现着青春期女孩用纯洁心灵对客观世界审视后表达的矛盾、怀疑、批评和爱。

 

如果将家庭看做一个整体就会发现,被裹挟的每一个人其实是文化和观念在推动,当李玩身边所有人,包括爷爷,奶奶,父亲,继母和父亲的同事们都活在不自觉的恶意和敷衍之中,又有很多人从敷衍中找到了享乐和息事宁人的好处,他们就会一而再地使用这种“权力技巧”,等到这种技巧在一个阶层集体中变成常规的处理方式后,攻击的能量实际上是被削弱的。这就帮助了李玩在那段十分受伤的寻狗经历中快速恢复过来,在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上摸索平衡,她的摸索包括一些必要的伪饰,迎合。重要的是,在变成一个“成熟大人”的过程中,没有将自己的理想放弃,而是牢牢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应该说,心里最纯粹的理想追求和对家人的理解一直是李玩的核心力量,在她的脑海里,她对世界有一番哲理的思索: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宇宙,包含着我们这个宇宙,所有可能性的总和。这样,我们的错误,就能在另一个宇宙被修正。

 

这句台词暗示了处在青春期的李玩有一套自洽的世界观,可以简单理解为:错误在时间的考验后将变得合理。


 

02 当谎言变成教育的工具


《狗十三》剧照

如果说亲情中的和解之路必经伤痛和误解,那有没有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呢?也许有,但被选择性忽视了。回到电影剧情发展之初,我们会看到家长对孩子保持着一种源于需要过度保护的和过度低估的偏见,偏见遮蔽了父亲的眼睛。但本来的真相是:过多的代劳削弱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也低估了孩子对自我认知的清醒力量。

 

在家庭权力系统中,如果权力大于爱,以爱之名粗暴地行使权力就将容易引发矛盾,比如父亲是家里的支柱,是保证家庭日常运作的核心人物,他的权力是高于其他人,有了这种权力,他可以决定女儿的兴趣爱好,可以决定女儿宠物的命运去向,可以决定自己要成为包庇型的父母还是放任型的父母,也可以决定自己不受规则约束,选择到底坦诚还是说谎。

 

李玩讨厌谎言,看不惯家人说谎,有一次看到父亲将说谎的套路用在弟弟身上,她终于对父亲说:不应该用一个谎言弥补另一个谎言。父亲显得随意且不以为然地回应:“什么谎言,哄小孩呢?”

 

就这样,父亲急于平息眼前风波做了荒唐的选择。且在之前一家人尽力而为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和睦和被驯服,便会恼羞成怒。比如继母为了讨好家里的长者——爷爷,她买了一条和丢失的狗样子相仿的狗来欺骗李玩,被识破后爷爷反倒怪罪她“你这是想逼死我们。”

 

似乎,在大人眼中,孩子不能有情感,不能表达看法,也不配拥有人格。

 

谎言冲击着孩子的价值观,成人的错误示范和表里不一的,会给接受教导的子女造成意识上的混乱,家人们没有遵守统一的原则,失去认识和行动上的有效连接,无法很好地作出正确的选择,这种错乱的观念让自己,也让孩子们在选择的过程中消耗了过多能量。

 

显然,家长们的包办理由是:孩子还太小!父母过于保护孩子的焦灼心态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担心孩子缺乏保护和控制后就会陷入另一种风险,但从心理学角度上来看,这种想法有些一厢情愿。心理专家已经从多个角度和实验中证明: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产生了自尊的萌芽。在孩子自尊发展的时期,自尊感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情感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家长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孩子都是有害的。

 

在父母帮助孩子养成健康自尊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给予爱和规则的滋养。父母的支持并不是代办,父母的理解并不是撤掉规则。养育者言行不一所造成的混乱不仅会阻碍孩子的发展,也会养成自己所不愿看到的依赖。

 

03 知己知彼的理解


 《狗十三》剧照

在李玩身上,她有着青少年的所特有的局限,《发展心理学》上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中指出:青少年在情感的表达里容易放大超出个体真实感受的想法。这是由于青少年在情绪上有表现性的特点,在表露情感时,会不由自主地带上“表演”的色彩。比如在弟弟的满月酒里,和其他人乐于融入欢乐气氛不同,她宁愿一个人站在人群背后承受被冷落的情景中。

 

酒桌上的谈笑风生中,李玩看得到爸爸作为中年男人的无奈,对上级的奉承,对弟弟真实需要的轻视,对狗狗爱因斯坦的遗弃。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当知道父亲没有把狗狗送到狗肉店,而是送到了养殖场后,李玩的内心是欣喜的,爸爸不是刽子手的真相让她一下子从爸爸那里找到了对生命尊重的共鸣,之前家人误解她非要狗不可,她真实的想法只是不希望弱小生命被无情践踏。

 

在父亲的视角里,他看到第二只狗狗爱因斯坦绝食而亡后,也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女儿的共情力,原来被理解的反抗和不懂事的女儿并非无理取闹,她那些想法和做法动机都源于自身善良和寻获理解的动机。

 

当李玩的爸爸坐在驾驶座上当着女儿的面哭泣时,他连续几次用手捂住女儿的眼睛,这意味深长的一幕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呵护,也表达出中年男人身不由己的折腾和对孩子未来的欣慰。

 

李玩没有厌恶家人对自己的约束和误解,这个在爱和呵护中长大的女孩有乐观的一面,所以,在父亲掺杂着复杂感情的泪水里,她仍然可以冷静地对爸爸说:“要不要帮你点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