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影评:我命由天更由人

老电影新看,新的体悟。详情请关注微信同名公众号“蟹蟹有壳”。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该片曾获得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影片讲述了在宏大的历史变迁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怆命运。

 

主人公徐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因为沉迷赌博输光了全部家产,把老父亲气死,自己也沦为贫民,与离家出走一年后归来的妻子(家珍)及一儿一女艰难度日;抗日战争爆发后,福贵在演皮影戏的过程中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后终于平安回到了家乡。


安生日子还没过几天又开始了大跃进,儿子有庆被自己的战友春生不慎开车撞死,福贵与家珍悲痛欲绝,久久无法原谅。

文化大革命期间,春生被批斗,妻子自杀,自己本想也去死。所以一天半夜他偷跑出来到福贵家里,要把毕生继续交给福贵,以了却死前的遗憾。福贵和家珍最后选择了原谅,还嘱咐他要好好活下来。正以为福贵一家从此要过上幸福生活,不幸再次降临,女儿凤霞因产后大出血惨死。

 

在电影的结尾,福贵与家珍都已年老,与忠厚老实的女婿(二喜)和外孙(馒头)一起活了下来。福贵充满希望地说:“馒头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上帝视角:“宿命”的随机性

 

影片横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的大跃进、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些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天灾人祸”,接连“暴击”和“碾压”了以主人公福贵一家为代表的普通底层人民。


看起来,这一切似乎成为了他们逃无可逃的“宿命”,似乎有一个比人类更高的“系统”充满恶意地“蹂躏”这些最弱势、最底层的人民。如果这个更高的系统暂且用“上帝”指代的话,在整部影片始终盘绕我内心的一个疑惑:“上帝”真的充满恶意吗?——它要把所有最残酷、最黑暗的苦难和考验,都抛给他们,让他们无力还击,认输投降。

 


虽然影片一直充斥着战争、死亡、苦难、悲剧,但我仍然发现有两个小小的情节,从中看到了“上帝”的善意。第一个情节是:福贵因为好赌,把祖传的大宅都输光了,成了贫民,这本来是他悲剧的开始,是一件坏事;而龙二通过算计得了福贵的土地和豪宅,过上梦寐以求地主生活,对他来说本也是一件好事。


但因为解放后土地革命,政府没收了土地,“地主”成分加上恶霸,龙儿最后被五枪毙死了,他的好事变成了坏事。福贵因为“贫民”的身份躲过了一劫,他的“坏事”却救了他的一条命。就像原著里龙儿临死前对福贵说的话:“ 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

 


还有一个情节,他们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当天三个人为了御寒躲在防护坑里喝酒,因为喝多了睡过头,躲过了被共产党军队的“团灭”,上帝似乎不仅善意地留住他的命,还因为他会唱皮影戏成了共产党俘虏,也因为拉大炮、唱皮影,得了个“给解放军当过民夫”的证明,这份“干革命”的证明为他日后躲过文革的批斗做了铺垫。

 


正如中国有些充满智慧的俗语所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没有绝对的好事,没有绝对的坏事,好坏和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从这个角度,“上帝”本身既没有恶意、也没有善意。


它既抛给人们残酷的噩运,也抛给了他们化危为机的好运;它既给了死亡的绝望,也给了生存的希望。这个过程是中立而随机,它随机地给了每个人一些生存的命题,由其选择是生是死,是去是留,是逃避还是面对。每个人在这些随机的“宿命事件”里选择的不同策略和做出不同反应,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走向。

 

“上帝死了”,人成为主宰(尼采)

 

福贵一生承受太多的苦难,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之后一生贫苦;遭遇战争的残酷;父亲、母亲、儿子、战友、女儿,接踵而至的死亡——当命运已经被打击千疮百孔,令人无法喘息的时候,死对每个遭遇福贵苦难的人来说,应该是更容易的选择。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他完全有理由“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人或动物因长期遭受到不可控的挫折或者失败,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从而放弃挣扎或者做好被动承受的准备。


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从狗的实验中提出的。就像春生在文革中惨遭批斗,妻子又忍受不了自杀,他的心理是“彻底无助”,无力反抗,所以选择“放弃生命”。

 


遭遇如此,福贵却没有放弃任何卑微的希望,仍然选择平凡地、平静地、坚韧地活着。他在每一次上帝的“命题”里,都选择了接受、臣服的方式,都选择直面苦难和痛苦。

 


朱光潜说: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福贵就是用活着对抗了死亡,用顽强和韧劲,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走向。

 

启示:接纳和臣服

 

最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因为抑郁症而选择结束生命的事件也越来越多。据报道,全球有3.5亿的抑郁症患者。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极大丰富,可是,活着却变成了很多人极大痛苦,痛苦到只有选择离开才是最好的解脱。我们似乎把追求名利地位变成活着最重要的意义,却忘记了活着本身的意义,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而《活着》原著的作者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也许,我们都应该从往外看,转向往内看,回归到自我的初心和生活的本真,才可能获得“活着”的力量。

 


另一方面,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在这一生中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磨难,并非是上帝的恶意,而是随机事件。我们无法去改变这些随机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方式,但我们能够去选择应对随机考验的态度、观点和应对策略。


以更积极和广阔的视角,看待来到我们生命里的课题,不断练习放下“我执”,对痛苦接纳和臣服,这些苦难就会成为锻炼我们心灵韧劲的养料,我们也会因此获得更深的生命智慧,支撑我们更顽强、更快乐地活着。



原创:蟹蟹有壳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