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被冤枉的李晨:论一个人是如何被冤枉的?

《奔跑吧》最近一期节目策划让观众很惊喜。

那一期的主题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实验——人是如何被冤枉的,赤裸裸的呈现给大家。很有启发性!

在节目开头,大家陆续走入大厅。突然,灯光熄灭,众人在黑暗中慌乱不堪,有人大喊大叫,有人紧紧抱住了别人。

灯光恢复,成员甲说自己被成员乙打了一下,但对方极力否认。于是,大家开始猜测到底成员乙是否打了甲。

后面的剧情就此展开,大家分别站队甲和乙,需要在不同的任务中获胜,从而获取相关线索,最终判断谁才是被冤枉的。

两队在后面的任务中,分别获取了不同的线索,都指示着甲和乙都有可能在说谎。

最后,两队来到一个辩论现场,开始分别陈述和辩论,极力使现场观众相信自己才是被冤枉的。

现场观众根据两队所展示的线索和证据,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根据票数的多少,观众认为甲确实被乙打了。

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么?

没有,后面才是高潮。

导演组将事情的真相呈现给大家时,人们才发现自己真的冤枉了乙,他真的没有打甲。

尽管乙也极力用各种线索和证据来澄清自己,但他依然被大家冤枉了。

这期节目最后,导演作了一个陈述,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

在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获得各种碎片化信息,并基于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反应和行为。人们总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因为信息分析的不全面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01

社会知觉

有时候,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你以为的事实不一定就是真相。

那么,人们究竟是如何根据外界的信息来做出自己的判断?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情或人,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和认识?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社会认知”,意思是人们会根据周围所获得的社会信息来推论人或事物的过程。

通俗点说,就是人们选择、理解、记忆和运用社会信息来对人或事情作出判断的心理过程。

在节目中,嘉宾和成员都会根据获得的线索和当事人的话语来理解做判断,然后决定相信谁。这中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是社会认知。

但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种信息线索,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和行为,这说明有一些东西影响着人们对外界社会信息的理解和认识。

02

影响信息理解的因素

1. 自动化的分类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时,并不会立即将对方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而是根据头脑中的经验,或是通过与某一种典型的人物群体特征做对比,最终迅速将对方归为某一类人。

这与象征性法则很像,这个法则说的是,人们会根据某事物或人与某一类典型事物或人的相似度来进行归类。

比如,我们把穿着格子衫,背着电脑包的男士自动归为程序员人群;将穿着土布衣裤,衣服上有点点石灰的大哥,自动归为装修工群体,等等。

2. 便利法则

对于我们大脑来说,外界的信息太复杂了,而我们的精力又有限,为了能够快速帮助我们做决断,大脑会采取便利法则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维。

也就是说,人们会根据一件事进入大脑的难易程度来进行判断。

比如,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撞倒在地,骑车人情绪激动,辩解自己并没有撞倒老人,而是老人自己绊倒的,而自己恰好经过而已。

我的头脑中一个跳出来的声音是:老人这么可怜,肯定不会随便说的。即使老人说了假话,也情有可原,毕竟老人年纪大了,会有看错的时候。于是,我就会去怪罪那个情绪激动的年轻人。

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这也是现在简单的“扶与不扶”能够成为热点的很大原因之一。

3. “好看效应”

好看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作“光环效应”,它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

当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比较突出,给外界留下深刻的好印象时(比如颜值高、成就突出等),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和行为,也会倾向给予积极的评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

这种爱屋及乌的特点,犹如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扩散,所以被称作光环效应。

恶魔效应则是和光环效应相反的一种人际知觉,它说的是,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坏印象,那么它会使外界对该人的其他品质开始怀疑和拉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光环效应”的应用,比如汽车公司会聘用车模,高颜值的车模相信会打动很多人,从而使人们出现这车也不赖的错觉和联觉。

至于恶魔效应,更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冷暖。

一旦某个人犯错或是进了监狱,那么周围的人就觉得他其他方面也有问题,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03

总结:社会信息理解

我们在面对外界的社会信息或网络信息时,一定要时刻自我监控,防止出现因为情绪带动而出现的偏见和不理性行为。保持独立和主见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网民最基本的素养了。

文:贾江晓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