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

疫情在家,自己有机会认真学习陈海贤老师的《了不起的我》。花了一个月时间,边阅读和做读书笔记,边跟小伙伴做读书分享,期间的收获很多,所以写了这篇读后感,以表谢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鸡蛋,它们带着自己的壳,你再想跟别的鸡蛋亲近,也只能期望成为“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如果挨得太近,容易鸡飞蛋打。

在心理咨询里,边界是一个挺重要的概念边界。什么是边界呢?就是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


可是我们又为什么需要边界呢?


两个人或许就像是在茂密的森林当中的两颗小树苗,两个人离得太远的话,那就不能为彼此遮风挡雨,相互扶持;而离得过近,那么两个人的就没有独自生长的空间,所以,即便我们内心想要融为一体,现实告诉我们给予适当的空间,爱的太过紧密,彼此也会窒息的。

所以即使是再好的关系,我也知道,有些困难,只能他(她)自己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她)自己来做,同样地,我只能我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别人也不能越俎代庖为我做决定,彼此绝不轻易越界。

而这个“空间”,在人的发展当中,既是在说边界,也是在说可能性。

说到可能性,我的一位尊敬的电影老师在课上经常爱一句话:“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

  • 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一定会成为某种人,后来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

  • 我们以为自己在感情当中,自己就是他(她)那个对的人,后来发现,其实并非如此;

  • 我们以为自己是要过上某一种惊心动魄的人生,但其实不是的。

青年就像是春天,只不过我们的愁苦、我们的纠结,我们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

成长路上,我们总是会不断的否定过去的想法和行为,但这种否定不是从前认为“这是对的”,现在认为“这是错的”那样对过往的全盘否定。

而是“除了这个,或许我还有另一种可能性”那样的否定。它不仅是否定,而是继承。发现自己不能做什么,这其实也是在寻找什么是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什么是自己适合做的事情,这种对过去自我的不断否定,也是是发现自己,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我们由此逐渐实现自我的成长。


“但很多人却把这个任务交给别人,希望别人能够给自己指明一条道路。希望能给一个明确性的答案,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有安全感和控制感,但这终究是你自己的事情。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为你的生命负责。


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自我的边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这就是课题分离。

正是这样的区分,我们开始学会如何独立,分清别人和自我的课题,理解别人,并尊重自己。别人再也没法限制我们,除非我们想要接受这种限制。我们变得自由了,也不去侵犯别人地自由。我们在关系中所做的事,也更发乎本心了。

可是,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也意味着孤独。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因为当我们遇到麻烦时,心情不好时,我们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当然,我们可以求助,这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可是我们也知道,别人是帮还是不帮,这是别人的课题。

从独立的那天开始,我们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和理由。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情怀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也是别人的课题。

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说到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

但独立跟关系上的亲近矛盾吗?不一定,独立之后,大部分人投入和他人的关系中,只是这次是出于他们主动的选择。

如果我们相信,即使没有被胁迫,没有必须和应该,我们仍然愿意对别人表现出善意,那独立和分离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回归自愿的本心,

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不再是害怕别人失望,也不是期待别人的感激或回报,我们的付出,只是出于对另一个人本能的爱和同情,尽管我们知道,我们也可以不必这么做。”

就像哈佛公开课《Happiness》里, Tal老师所说的:“我们越是独立,就越是知道如何互相依赖。”


最后是自己的一些碎碎念,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打动我,可能就是因为在从海贤老师的书中,我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在讲到“僵固型思维”、“依恋”的时候,那一刻感觉就是在说过去那个敏感,在意别人评价和内向的我。我知道,我的生命经验与海贤老师的生命经验在这本书产生了共鸣。我相信那些有感触的读者也会有类似的体会在里面。

再有就是,概述下这本书吧,以期让未来想要了解这本书的读者们有个粗略的了解。该书从“行为改变”,“思维模式”,“亲密关系”,“转变期”,“人生阶段”这五个角度来看待自我,看待自我如何发展。

海贤老师是从“行为改变”这样的微观逐渐到“人生阶段”的宏观讲述自我发展。但这五个阶段并非不兼容,相反,它们是并行的,所以未来的读者们在看完之后,可以再来回顾思考这五个角度,或许会对海贤老师的书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里,推荐海贤老师的另一门课《亲密关系30讲》,我自己最近也在认真学习,就像海贤老师所说的那样,“学习爱,趁我们还爱。”我很愿意在还能爱的年纪,学习如何爱,而不是等到年纪大了,受到挫折之后,不愿再相信爱情。

而我对于“推荐行为”的态度就是:我觉得好的课程,我很愿意去推荐出来,因为如果我不去推荐好的东西,不去发声,难道要让劣币驱逐良币吗?我自己就买了两本书,各自送给我两个要好的朋友。这就是我很简单的想法,也算为支持海贤老师的创作做出一份绵薄之力。感谢海贤的书和课程,期间我从中学习很多东西,想明白很多。

但我也知道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辽沙与伊万的对话中所说的那样:“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

最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放下书,走出门,呼吸世界,热爱生活。

最后,再次感谢陈海贤老师!~

文:大玲玲儿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