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鸟笼效应”,给自己想要的快乐与自由 |心理词条

01

阐述定义

 

鸟笼效应: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 ,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

 

“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自觉不自觉的继续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02

背景来源

 

1907 年,着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


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


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但是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时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效应”。

 

03

案例分析

  • 客厅最明显位置的花架上,是春节前买的蝴蝶兰,盛开期已经过去,感觉不搭配花架和客厅,就去一盆开放得更漂亮的花换上。感觉这样才能彰显客厅的大气芬芳。

  • 买好看的花装饰客厅,没有问题,让自己和家人赏心悦目,是一种情趣。如果感觉是为了更般配花架,或者让客厅给别人某种印象,这就是鸟笼思维,很明显是想要通过自身以外的物品,去彰显自己的品味和身价。

  •  逛超市时,看到摆放整齐,琳琅满目的商品,听着商场里的各种打折活动,有没有过漫无目的的一样一样的过目,想着哪一个适合自己和家人,适合放在家里使用的时候;也因此常常把一些需要性不强的东西,不自觉地向购买购物车里添加,最终购买回家。

  • 有时,完全是为了凑满超市里正在做的活动折扣下限,想着这些东西,可能早晚都要买;或者看到别人买自己也跟着买;为了得到预想的附加价值花了更多的钱。

  • 这种无意识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况,也是鸟笼效应的体现。看起来是满足了自己目前少花钱的需求,让自己获得了平时买不到的物品,也获得了更好的购物体验。

  • 同事的先生做了几年生意,做人做事都很成功,是我们单位家属里很有成就的人。前几天把一直用的别克君威的车钥匙给了同事用,因为他说生意圈子需要,又买了奥迪。如果不是做生意,他可能要几年之后才考虑换车。

     

  • 据他的先生说:因为他接触到的圈内人,常常会开车聚一聚,彼此之间开价位相同的车,显得更匹配。因为彼此能够提供的资源是对等的和有效的,彼此的交往可以让互相付出很小社交成本,就能获取较大的资源,所以这也是他们很在意自己的生活圈匹配的原因。

     

  • 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错误的配套逻辑或者匹配逻辑的例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社会活动中,人的价值有时候是由人们所使用物品的价值体现的。

  •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拿着价值三百万小提琴的艺术家,在地铁里用心的演奏着,匆忙而过的人流,竟然无人停下来驻足欣赏。要知道这原本需要三千美元才能欣赏的演出啊。

  • 一旦我们使用“鸟笼思维”的惯性思维就是:艺术家应该在高大气派的殿堂里演奏的,是不会在普通人路过或者生活之处表演的。这是违反“鸟笼效应”的表现。

 

04

相关科普

 

通过前面的定义、背景来源,我们熟悉了“鸟笼效应”,也知道了它在心理方面,在生活中带给了我们很多的作用,那么,如何解释下面的问题呢?

 

为什么“鸟笼效应”能这么有效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思维认知?


是否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正向的作用呢?

 

(一)那么,为什么“鸟笼效应”能这么有效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首先,.看到鸟笼就自然联想到了养了鸟,看到中午十二点就会认为应该结束工作下班了,这是我们最习惯的思维逻辑。

 

这种惯性思维会让人按照固有的模式和认知去思考问题,形成盲点而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就像没有客人会觉得,没有养鸟的鸟笼也可以被当成装饰品。

 

其次,外界朋友不解困惑的眼光,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暗示。

 

即使你最一开始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养鸟的计划),但不被外界和众人理解和认可的感受,会让你开始怀疑自己,不想成为人群中的那个异类,反复被人质疑

 

最后“鸟笼效应”让人不自觉地继续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二)“鸟笼效应”堪称最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思维认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鸟笼效应”里包含了以下认知:


1、被动满足自己的配套思维

2、满足生产社交需要的匹配

3、先入为主的认知

 

(三)“鸟笼效应”是否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正向的作用呢?

 

答案是肯定的。鸟笼效应对于生活的影响是具有双向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就是正向利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阅读。意思就是:想要养成坚持读书的习惯,就每天翻开想要完成的书籍,放在书桌上暗示自己。

 

如果想要减肥,每天购买食材时,就要避免高脂肪,高淀粉,高糖的食品;多购买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蔬菜;用分餐盒控制自己的摄入量;当然坚持运动更好。

 

05

个人见解

 

(一)接纳固有思维,培养开放性、成长型思维

 

 “鸟笼思维在我们生活中的被错误的灵活运用就是:“你有了鸟笼,就应该让鸟住进去”你没有精细的鸟笼,就不是一只好鸟”“你没有美丽的花和高档一些的车,你就不是一个有高幸福价值感的人

 

所以鸟笼想要在这时候就化身为我们“存在即合理”的固有认知,以及幸福来源于不同于普通的花架、鲜花,和越来越好的车的错误认知

 

鸟笼思维,诱导人们片面的通过身外物去彰显自己的身价;并且希望能够让自己付出少一些的成本,便能够获得多一些的效果。

 

我们就需要通过学习,培养另外一种更有利于自己轻松生活的成长型思维。

 

推荐阅读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的心理励志之作《终身成长》。

 

每个人都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

 

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一直是成长型思维,但是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培养我们的成长型思维,因为它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愉快,工作更有成就感。

 

(二)正向利用鸟笼思维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需要家长对孩子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允许和爱、多一些接纳和尊重,支持和鼓励;

 

也需要家长阅读和学习一些与心理学生活化知识,懂得如何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做一个有智慧的爸爸妈妈。

 

在生活中,惯性思维有时候是“熟能生巧”的效率,但有时候会是“想当然”的懒于思考和判断失误。

 

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是正向利用鸟笼效应的真正意义所在。

 

不要让鸟笼效应束缚你的生活。 用开放性思维提醒自己,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让我们的心灵更加轻松自由、快乐。

 

参考知乎
原创:舒雅清正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