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单纯的性行为,而是一种治疗。”


改编自毕淑敏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女心理师》近日官宣主演。



在原著中,女心理师贺顿的心理咨询之路始于自救

童年时的悲惨遭遇是贺顿潜意识里抹不去的阴影,多年来,她的下半身始终冰冷。在医院身体检查无果后,为了揭开谜团,她转向了心理学领域

然而,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贺顿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和无数来访者形形色色的精神疾患时,产生了自己难以解决的心理隐患;

随着“督导”——一位心理学泰斗姬教授的出现,贺顿自身的心理问题被发现,他提出以性的方式对贺顿进行治疗;最终找到了她的病因。

故事的最后,贺顿暂时关闭了咨询室,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


在重遇昔日的权威之后,不卑不亢,直指当时的治疗方式是完全错误的,勇敢的表示将对其进行控告

今天,壹心理学院想通过故事中的特殊疗法和你聊聊咨询师的伦理界线”。


“那不是单纯的性行为,而是一种治疗。”

如果任何治疗方法都以失败告终的话,在当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极端疗法吗?

那些选择遗忘的童年记忆,隐秘的扎根在贺顿的内心深处,像冰山一样,埋藏在巨大的潜意识之下,不动声色地影响着她,如影随形,暗中施压。

所以,当贺顿内心逐渐出现的极大心理隐患让她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时,她接受了“权威督导”提出的——以性的方式作为治疗手段

 

虽然通过这种手段,确实帮助贺顿解开了她半身一直冰冷的症结,唤起了深藏已久的秘密往事,成功地走向了重生,但,这种手段是非法的



——以今天的我回顾那时的我,以现有的知识分析当时的状况,我觉得你的治疗方式,是完全错误的。 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你应该知道,和你的来访者发生关系,这在所有国家的心理医生行业里都是被严令禁止的。 

——那不是单纯的性行为,而是一种治疗。为此,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肩负危险,包括今天这样被你指责。

在进行督导和面对指责时,姬教授试图用“治疗”来偷换概念,达到目的前者是诱骗,后者是狡辩。

诱骗,建立在权威的假象上,来访者陷入困境的不知所措上,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和职业身份的优势上。


狡辩,建立在极端手法确实对贺顿行之有效的客观事实上。

但正如贺顿所说的那样,“你曾经让我身处地狱,我却从那里出发,走向了天堂”。

非法的治疗手段即使行之有效,也极有可能对受访者带来重大伤害

模糊的伦理界线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现实中,咨询师违背伦理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而违背伦理的方式五花八门,发展亲密关系及性关系是其中之一。

究其理由,大概有几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图与来访者发展关系,或者在咨询过程中产生反移情。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有的目的,是出于功利的。


例如《女心理师》中的权威姬教授,可以说他的确是一个颇有建树的专家。他以走向歧路的方式仍然揭开了谜底,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他的学术深厚。

但是,功利让他永远都成为不了真正的心理学家。

在他发现贺顿这个特殊而又富有吸引力的“案例”时,比起“只是与来访者发生性关系”,他的目的更多的变成了“学术研究”;


彼时的他,没有把贺顿当成人,更不用说把贺顿因心理疾患而产生的痛苦放在眼里。



而有的目的,初心可能真的是为了帮助来访者。

曾经在论坛上看到一个案例:


咨询师发现来访者不能表达愤怒,咨询师为了激发这一点,故意在咨询中犯错误,暴露缺点,让来访者对自己指责表达不满。以此为契机,做治愈性的治疗。但同时也背负“污名”或者委屈。来访者也认为这个咨询师也不怎么样嘛,还不如我自己。但其实这个过程中却得到了好转。


虽然这个案例看起来不太算违背咨询师伦理,但案例中咨询师的做法确实不专业,也欠妥;


如果事情再变得激进一点:比如咨询师发现来访者在性方面有难以逾越的心理阴影,为了激发某种行为,在咨询中采取“性治疗”,即使以此为契机做了治愈性的治疗且不说咨询师将背负污名、危险;对来访者也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可估量的伤害。



有意图的与来访者发展关系

在咨询师群体里,确实有一些人为了满足自身欲望,打着心理咨询师的招牌与来访者发生关系。

例如知乎问答区的案例 自己的心理师和我说爱上了我,这真实吗?中的情况,目标明确

咨询师利用来访者对咨询的不了解,在有意无意中引导来访者对咨询师给予的心理帮助和支持关怀产生“这是爱情”的错觉,继而与其发生性关系。

为了避免被事后追究责任,他们可能不与来访者简历或维持正式的咨访关系,或诱导潜在来访者私下做心理咨询,甚至倒打一耙,污名化来访者,使其对自己的认知产生误解,感到内疚、自责或羞愧。



在咨询过程中产生反移情

首先把咨询师当成一个人。

单纯从人与人关系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愿意向另一个人倾诉自己最深沉的感受,当两个人共守很多共同的秘密,当两个人的谈话总是在私密的空间,彼此之间很难不建立情感联结。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移情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甚至有时候是必要的,因为心理咨询能够起效的基础就是咨询双方建立的关系。 

如果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也不小心动了情(反移情),把这种基础并不真实的“感情”当做感情,不去找同事、督导、或者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来咨询这样的情况,那就有可能跟来访者发展关系,违背咨询师伦理。

以上的几种情况,归根究底都是因为咨询师心中对于伦理的界线很模糊,甚至把行规放在一边,无视来访者。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缺乏专业性的表现

界线在哪?

作为咨询师,咨询伦理是不可逾越的一道高墙,更是不可僭越的一条红线。

在咨询伦理中有规定:

心理咨询师在与某位寻求专业服务者结束心理咨询或治疗关系后,至少三年内不得与该寻求专业服务者或其家庭成员发生任何形式的性或亲密关系,包括当面和通过电子媒介进行的性或亲密的沟通与交往。 

在三年后如果发生此类关系,要仔细考察该关系的性质,确保此关系不存在任何剥削、控制和利用的可能性,同时要有明确可被查证的书面记录

当心理师和寻求专业服务者存在除性或亲密关系以外的其他非专业关系,如果可能对寻求专业服务者造成伤害,心理师应当避免与其建立专业关系;

与朋友及亲人间无法保持客观、中立,心理师不得与他们建立专业关系。

在咨询伦理中明确指出,咨询师和来访者不应建立咨询之外的联系(结束咨询三年内也不得发展其他特殊的关系)

如果有特殊关系存在,则咨询师应避免与其建立专业关系。

这样的规定既是保护来访者利益最大化,又是保证咨询师专业性的选择。

保证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能够保持中立客观的,有利于咨询关系的进一步开展。

如果咨询师的身份和朋友身份没有界限的话,就难以保持一个相对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进行咨询工作了。

另外,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都需要在关系中节制,保持应有的界线,以免对关系造成破坏性影响,对咨询效果有所妨碍,甚至对来访者造成伤害,对咨询师职业前途造成影响。

很多心理学人在上学时的第一课要学的就是伦理道德,甚至这条“黄金定律”会在往后的学习或职业生涯中反复讲、反复考、反复提醒足见其重要性。



写在最后

咨询师是非常特殊的一种职业。在心理咨询中,他们被给予了太多控制来访者的权力,也因为权力加身,行规才对他们的这种权力做了限制。

咨询师所受的训练,要求对一些关系有更多觉察;专业的咨询师,也会用各种方法让关系回归正常;如果无能为力,会进行转介、甚至中断咨询。

对一个助人自助的行业来说,如果咨询师自身的位置是错误的,那将无法在这个行业里走得更远。 

情感联结,是心理咨询中的双刃剑。用好了,就是咨询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用不好,可能伤害他人,前途尽毁。

 

对于有心理疾患的来访者来说,在咨访关系中遭遇二度创伤对病情无疑是雪上加霜的;


适时的了解咨询行业,选择正规专业的咨询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作者:Carmen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壹心理学院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