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悟 梦 与创伤

年底,孩子们放假,线下的咨询暂告一段落,自己也开始进入半休假状态,暂时也没有打算继续考博,算是难得的时光。有空略记一些点滴,也是生命的印记。

01

写橘子禅的老人去了

昨天上午偶然刷朋友圈,看到一行禅师归去的消息,当即心情复杂,他是令很多人尊敬的禅师,其实于我并无直接的交集,但是基本上是无意识的,我不知道,为啥他的离去,那么让人心痛。

之前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一位爱写作的老师把一行禅师的书推介给我们,让我们多看,禅师用英文写了很多朗朗上口、清新而又智慧的书,给人启迪;而这些书之后被翻译回汉语,同样让人觉得很可读,耐人寻味。

这样的书有《活在此时此刻》、《与自己和解》等等,大家有空都可以找来看,出版社公开出版。

他经常写他的日常的起居工作,看似不起眼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但常常让人心头一热或者眼眶湿润,叩击心头汩汩的慈悲出来。在某个维度上,人心确实都是一样的,都是有脆弱,也有无穷的力量和潜力。

踏踏实实地活在当下,耐心地感受一个橘子,再静静地吃下去…….这些过程都被他写得很美妙,而我们也间接地感受到那种美妙。

之前禅修的时候,中途会安排一次不说话的喝茶,大家只是目光在活动,心情在感受,静静听茶叶、茶具和水碰触的声音,感受那或浓或淡的茶香,再静静地举起茶杯,感受杯子的温热,以及和手的触感,之后慢慢地喝下去,感受水在喉咙里顺流而下的声音和触感,胃里和整个身体也顿时温热起来…….这整个过程如果是有觉知的,那一定是滋养身心的,你,是和自己的身体在一起的。

有时候说的玄妙的禅,其实也无非是充分享受当下全身心品茶的感觉。

但那时候我的体验还是模糊的。及至最近和孩子们做咨询,带他们玩沙盘或者其他游戏,之后请教督导来理解这些个案和孩子,督导常常也并不说多少惊天动地的理论和概括,而只是说,其实我只是和孩子们游戏,比如自闭症的孩子,其实是需要充分发展他们的感觉(视听嗅味触五感),之后都发展均衡后,进行知觉的统合,而我们的行动、情感、思维等等,也在这个过程中,经由人际之间的互动,充盈和壮实起来。

当然,未必是督导老师的原话,有的掺杂了我的理解。由此,我理解了孩子,理解了那些从简单的逆反到复杂的自闭的孩子们,当然,疗愈的过程不能急,就如同烹茶种花,让感觉去浸润,还真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当然,如同禅,这其实也关乎开窍和了悟,天时地利人和对了,咨询师、家长和孩子达到了默契,效果也是真的立竿见影的。

说回到我的老师,他自己经常写写画画,但都是很通俗直白的文字,作为专业写作者,他鼓励我们也把文字写得直白,让人能懂——他近乎是有使命感的在做这件事。

所以,我想,也许看到大德归去,那些悲伤,那些复杂的情绪,那些眼泪,是感谢,也是不舍,更有一些前行的孤独感。

当然,老师说,一行禅师一生鼓舞了很多人,他离去的讣告也是那么温暖,他做了该做的事情,是幸福的,到因缘了就选择归去,讣告也是幸福的告白。

所以,幸福还真的不是别人能够给予的,而在于每天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启发无尽,慢慢感受。

02

关于梦和创伤

梦和创伤,是两个事情,在这里合起来写,其实也是想试试体验创伤的如梦如幻。

我是很少记住梦的,也很少分析梦,不过参加荣格分析师的培训,有关于梦工作的培训,听了课,看了书,要完成作业,就孵了梦,之后分析自己的梦。老实如我,就真的按照老师的指引来感受梦。

不过感受如微。很多类似创伤的经历会闪回,于是,内心的瓶子就会五味杂陈,不过这也是很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分析自己,学习梦工作,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看论文、翻书,结合案例的来学习和理解,收获原来是更立体的。前段时间翻出 Bessel van der Kolk M.D. (范德考克)博士的《身体不会忘记》,一本创伤治疗的书,书还没翻完,按图索骥又查到作者在网上的一些公开课,在糖心理也看到之前买的大师课有他的讲座,都去看了看,收获很多,几乎是不能耐受主持人对他的粗暴的打断,一些关键性的东西就没有继续往下讲。


根据这些视频和书,范德考克提示的是这样一些片段:

1、CBT可能短期内能调整认知,乃至解决创伤,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调整人格,改变深层的结构,从而很多东西依然在,还会冒出来;

2、对于停留在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谈话治疗,他是不太看得上的,理由同上,当然谈话治疗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两者建立关系,关键是在这种关系中敏锐觉察出重新的移情、反移情关系,去帮来访理解到他原本惯常的心智模式;

3、大脑的神经元数亿计,是个很复杂的运作系统,范德考克和团队曾经的实验发现,当一些创伤激活,病人的一些脑区几乎是不工作的,所以临床上观察到一些孩子有多动、抽动、品行障碍等,但再往深处探寻,表面的症状之下其实是来自于之前的一些创伤经历,让他不能够集中经历,所以,关键是治疗创伤的体验,而不是从表面去消除多动抽动等症状,治标不治本;

4、创伤性的体验因为太痛,特别是越早期的童年和婴幼儿创伤,让人的感觉似乎被冻住了,有的人体验后近乎崩溃;有的人则干脆都不体验,迅速解离,以拯救自己。

采取解离模式的人,似乎是日常经历中受到忽视比较多,从环境中习得了解离的模式。

5、创伤让时间似乎冻住,从而一有类似的经历或者刺激,创伤性的反应就会闪回,或者就会迅速进入解离模式。理性脑几乎不起作用,都是更古老脑区的逃跑或者战斗模式。这也是你经常看到一些人不能理解的暴怒或者恐惧体验那样,这时候其实是激活了一些创伤,而不自知。这时候基本上理性脑是不起作用的,因为情绪被充分唤起,这时候用范德考克的话来说,是说脏话的那个脑区还好使,嘿嘿。

6、创伤的治疗,常常是要从恢复身体的感觉入手,慢慢改变情绪唤醒状态,待可以调节情绪唤醒状态之后,再步入理性区域,来使用自己的认知。

7、范德考克的研究已经可以通过一些仪器来监测脑内的变化,从而可以通过放电游戏来激活一些脑区,他说未来的一个治疗方向很可能也是这样。

8、瑜伽、探戈、正念对于激活身体反应和体验,对于创伤治疗都是很有用的。范德考克开玩笑,他曾经想做个探戈和CBT治疗瑜伽的比较,但是没人投钱支持。他说其实心理治疗中需要反思的,我们过多聚焦症状,过多去研究为什么有这个症状,而不是投入人财物力去支持各种创新性治疗方案的研究。

9、定义症状是容易的,但是要深层次地体验和触摸人性却是很难的,治疗师(咨询师)多大程度上直面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好来访的问题。他说,无法想象现在一些治疗师自己不去咨询和体验,而妄想治疗好病人?就如同申荷永老师不讳言他是通过创伤走入心理治疗的,范德考克同样不讳言,他说他的民族是一个划船躲避逃跑,过程中一些人会死去,一些人活下来,于是,范德考克说他总是会想找很多创新性的方法,好奇他的老家是哪里的,没查到~

我想他们的坦诚也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咨询师是人,不是神,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诚实,直面内心,解剖自己、成长自己;咨询师其实也是匠人,不必要去做的是把自己打造成网红。这里也致敬那些用血泪和热忱去做心理研究和咨询的人们。

创伤先写这些,继续写梦。

年底参加了张老师的冬梦小组,收获颇多,到梦小组结束时,经由大家的讨论才悟到,原来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是放下这个问题。因为一旦进入问题,就会有主客二元,问题重重无尽,而消解和超越,却是更釜底抽薪的事情,不过,说容易也容易,说难就更难。要看时机和因缘。结合这里,其实我也理解了有时候为啥要让来访去讲,持续地去倾诉,无非等待一个时机。

这个等待,也是极端重要的。

有人询问创伤的事情,张老师说,面对创伤,关键的是不认同。

我想起了之前老师同样提到,面对念头,关键是不认同、不跟随。否则,真的苦海无边。

我问老师,如果觉得一切是梦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其实是醒来,但这看起来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事情。老师说:可不是么?!

有时候,听别人报梦,会觉得梦都是很直白,我们真的想要去感受去体会去弄懂自己,似乎有时候一个梦,就足矣。但我们真的想弄懂自己么?我们还是一遍遍进入意识中,进入到是非对立中,而忘记了去感受和体会梦带来的体悟,乃至内心的资源。无意识的广袤远超想象,它们似乎就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亘古以来的一切、一切。

但,梦里即使“醒不来”,也不能怨谁,确实需要时间。这也让我理解了咨询中的火候,以及个人成长的时机。

新的一年,在如梦如幻的经历里,愿我们多醒一点,少睡着一点。抱抱那些刺儿一样的情绪,让它柔软下来。

文:若水  (心理咨询师,心理科普作者,个人公众号:若水心空间。)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