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易激综合征(irri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是胃肠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牵连的器官包括食管、胃、胆道、大小肠和直肠、肛门。但其主要靶器官为肠道。
IBS是一种全球性疾病,总的来说,IBS在世界各国人群中患病率为5%-25%(Gaynes,Russo,Drossman,1998)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虽然IBS短期不危及生命,但却给广大患者带来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及精神压力,生活质量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IBS患者误工时间为正常人的三倍(Leroi,Bernier ,Watier,et al.,1995)他们往往缺乏相关知识,频繁就医,反复检查,过度占用本已不足的医疗资源。美国每年用于IBS的医疗花费约为80亿美元。正因如此也越来越受到卫生部门的重视。
01
应该引起重视的信号
大家注意了,这是一种疾病。不要以为,肚子疼,忍一下就能过去。临床上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
什么是排便习惯改变?
比如张三,以前习惯在上午9点上厕所排便,最近到时间上厕所了,完全没有便意,到了下午,还是没有上厕所的意思,甚至两天才上一次大号。这属于排便习惯改变。大家千万要注意这种信号,这已经是身体在报警了。
什么是大便性状改变?
比如,张三,以前大便很正常,由于一次吃错东西拉肚子后,大便不成形。经常感觉自己大便拉不干净,有时候还觉得肚子胀气。这就属于大便性状改变。这也是身体在报警。如果肠道会说话,它一定告诉你,它很不舒服,要看医生了。
症状持续或间歇发作,但缺乏可以解释的形态学或生化检查异常。也许有些人有点担心自己的肠道有问题,就挂号看医生,可是,检查结果又没有任何问题哦?
生理形态上,也就是做个肠镜,没看到息肉,也没有看到发炎。生化检查,也就是检验大便,也没发现异常。
到底要不要治疗呢?
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不需要服用药物,但是需要调理改善肠道环境。如果还不改善,那么下一步很有可能是恶化,导致肠炎、肠息肉,然后就是肠癌了。
02
什么导致IBS呢?
本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但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IBS的发病可能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炎症、感染、神经——内分泌、遗传、饮食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IBS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正常人有差异,精神心理因素在IBS发病有一定的作用。精神心理因素和IBS可能是双向作用。一方面,IBS引起心理紧张焦虑、抑郁,另一方面,心理紧张也会导致IBS。
国内外近年来主要在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胃肠动为学障碍、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和抗生素的滥用、胃肠激素和神经肽、脑-肠轴的改变、饮食不当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压力等方面。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IBS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受中枢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制约。
03
诊断标准
IBS罗马Ⅲ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IBS诊断多依赖于临床症状,“报警症状”不归咎于IBS,但可伴随发生,如果无报警症状,不须过多检查,即可做出诊断。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性大,根据IBS患者的主要症状特点以及病理生理基础将IBS分为4个亚型,对临床治疗将有一定帮助。在IBS的诊断中还需注意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lunetional dyspepsia,FD)等胃肠功能性疾病的重叠。
04
IBS的分型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不定型。
大多数的患者会有胃灼热、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也可出现头疼、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症状,部分的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如焦虑、抑郁、紧张等。
IBS患者面对较长的病程和反复发作的病情,往往治疗信心不足,因此常伴有不健康的心理活动。IBS患者最常见的精神症状为焦虑、抑郁和躯体化障碍,在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IBS患者中,约40%-60%存在至少一项上述精神症状(Lea,Whorwell,2003)。
05
IBS和心理健康
患者普遍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的改变,IBS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作为身心疾病,虽然不能肯定的认为精神心理因素是导致IBS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它一直影响着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和患者的症状感觉,决定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求医行为在IB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发现,就诊的IBS患者中大部分存在着广泛性焦虑和抑郁障碍,躯体化障碍,社交恐惧等。80%的患者病情的发作和加重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IBS患者人群的人格、情绪状态是决定其是否就诊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显示,IBS患者存在一些自己都很难说清楚的躯体症状,如自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经常性焦虑、恐惧和心神不安等(甄素芳,2012)。对IBS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评估,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疾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为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有研究显示,心理因素对内脏功能的影响是通过情绪活动而触发的,积极的情绪可促进人体活动,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会导致神经活动的功能障碍,进而引发了某些疾病。胃肠道的运动、感觉和分泌功能是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的。
目前,精神因素在IBS的发病机制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IBS是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另一种认为精神因素不是直接原因,但是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人们对IBS患者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调查显示IBS患者合并有较高的焦虑和抑郁,分别为52.8%和42.9%,与多数文献报道相符。
临床上还发现消化道症状积分高的,其焦虑和抑郁积分也明显高于消化道症状积分较低的,尤其是在应激状态下,这些患者更加频繁的就医及报告自己不舒适的严重性,并且否认有情绪心理影响,强调自己疾病的严重性。
研究发现与正常人或者有类似的症状但未就医的患者相比,频繁就医的IBS患者具有更高的焦虑特质和神经质的积分。
06
预防和改善
在IBS初期,或者还没有发展成为IBS前,应该从饮食、心理调适方面,对肠胃进行改善。
比如实用适合自己肠胃的蔬菜、水果,选择合适自己饮用的饮品,适当摄入益生菌、益生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