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们的《个人生涯规划训练营》为期3个月,现在已经上了1个月了,学员们从刚开始的焦虑、迷茫 ,到现在开始慢慢找到感觉。
一位学员说:“我似乎应该马上可以迎接晴朗的天空了。”
而在之前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现在待业状态,有企业邀约面试,可是自己提不起兴致,也不知道问人事什么内容,分析后发现自己只是为了生存糊口,内在力量也不清晰。”
是的,改变需要一些勇气。
有时候自身认知的改变,再加上训练营的辅导,改变会来的更快更容易一些。
这里我要推荐一本书给想要改变的你——《被讨厌的勇气》,这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在我的个案咨询中,我经常推荐这本书给客户,结合咨询中充分的个人内在探索和外在职场引导,TA们都得到了很大的成长和改变。
02
第一,要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
一位客户说:可能我从小到大表现都比较好,因此习惯了优秀之后,在后续生活中渐渐做的不那么好的时候,就会产生优越情结,甚至拖延,给自己找理由。其实是没有接纳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所做不到的。
什么是优越情结呢?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去改变,又无法忍受“无能的自己”。就会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中,比如,虚报履历、借助权势抬高自己、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
这位客户觉察到原来是自己没有自我接纳,她有了这样的觉察行动:试着放下优越情结,接受真正的自己,同时不再为自己的不好找理由,想要做出努力和改变就马上付诸行动,只有真正试过才有资格说行或不行。同时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适时放过自己,不必太过强求自己在不擅长的方面有太好的表现。
另一位客户说:不愿活在现实中,而是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内心戏超级多,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就会很焦虑。通过逃避现实,活在想象的世界中来减轻现实的痛苦。渴望被认可被看到,一旦实现不了或者做不成就会拖延,将来给自己借口告诉自己不是自己能力不行而是自己没有认真做罢了。成长的内在动力是焦虑,一旦自己的行为使焦虑减轻了,动力就会减少。
这位客户一直受家庭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他有自己的优势,情感细腻,待人温暖,但是这些都被他看成是缺点,把自己包裹起来。在传统文化里,男性要从事理工科工作,要追求权威和地位。
我建议客户换一个环境,把自己的优势放心的展示出来,而不必担心被嘲笑、指责。他有了这样的觉察行动: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在压力,真正感受自己的内心需求。
只有真正接纳了自己,才有机会真正提高自己。
03
第二,要主动选择,勇于承担结果。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对“原因论”和“目的论”做了解释和区分。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被宿命的思想束缚手脚。而目的论,让我们更有勇气去改变和选择,同时也敢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结果。
一位转型的客户看了书后觉察到:阿德勒的目的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的选择,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要有选择新生活方式的勇气,没有那么多“不能做的理由”,应该去做,这是一个简单的课题。
另一位求发展客户的觉察是:人们导致现有问题的原因不是由于过去(心理创伤的影响),而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以才会借助这种手段。我总是抱怨现在公司的种种弊端,想跳槽去外面,可是自己没有核心竞争力,又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来改变现状。抱怨公司只是为自己不想努力找了一个借口,让自己心安。
还有一位刚进入职场的客户说:之前也是一直认为“原因论”,从而考虑事情和做事都会变得被动和懦弱。试着接受和理解“目的论”,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更加主动和平和。
一位碰到职场瓶颈的客户这样说:渴望改变生活,却始终下不了决心。目的是,不愿意承担改变有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不愿意牺牲目前的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拿出改变生活的勇气。多出去走动,参加社交活动,广交朋友,多接触新鲜事物,探索外面的世界,外部探索职业以及微创业项目,尝试不同可能性。
是的,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请多多关注未来,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想过怎样的生活,为此去努力行动吧。
04
第三,要学会课题分离,不要背负他人的期待。
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辨别到底是谁的课题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考虑一下“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课题干涉,父母往往会不知觉地干涉着孩子的课题。孩子进入初中后,进入青春期,正是向父母争取主权的强烈敏感期。而父母不断的干涉导致了矛盾的爆发。
最近正值中考和高考,我女儿也刚经历了中考。昨天刚好和女儿同学的妈妈聊过,还挺典型的课题干涉话题。
同学妈妈问我:“孩子高中去哪里呀?”
我说:“没考好。”
同学妈妈又说:“每当我问起孩子去了哪里,大部分同学家长都会说“考得不理想”,即使进了洋泾、南模这样的学校也觉得没达到预期。我一直在想,这么多孩子的理想就都是一所排名第一的学校吗?”
我说:“应该是和自己的预期比吧,没有进自己的预期学校,所以觉得不理想。我女儿是这样的。”
同学妈妈说:“我理解你说的不理想,是真正孩子觉得不理想,但我知道,很多不理想是家长觉得不理想,不是孩子自己这么想。”
我说:“很多家长把孩子当作完成自己理想或为家长增光的工具。”
前阵子正好和女儿聊天时,她说:“其他同学妈妈都在刷剧、逛街、美食、运动,我妈还挺奇怪的,和其他妈妈不一样,总是在看书、学习。”
是呢,我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理想要去追寻,没有时间干涉孩子的课题。但孩子需要我,我也会挤出时间帮助她;需要什么资源,尽我所能提供。
初三补课,她说:“就我没有爸妈接送,其他同学都有爸妈接送,有时候在路上也会觉得寂寞,不过我发现我是要比别人独立一些,印象中我小学就开始自己上学了。”我家交通还比较便利,她更多是心理上的依赖。
这是每个孩子以及职场新人需要成长的地方——精神独立,需要她自己去成长,未来才不会背负他人的期待过自己的生活。
背着别人的期待,如此沉重,如何能过好自己的人生呢?
05
说了这么多改变自己就可以改变结果的方法,如果这些都做到了,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呢?
阿德勒提出了“共同体感觉”的概念,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并在其中能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拥有归属感。但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也就是说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但不是中心。
如果是学生,学校就是一个共同体;如果是职场人士,公司就是一个共同体。
如果在这个共同体中,尽你所能无法改变,比如你遭遇了职场PUA,看不到出路的时候,就要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可以离开换一个公司,或者通过媒体曝光施加压力等等。
总之,还有一条向上向外拓展的渠道,而不是死磕,把自己给耗尽了。
在共同体内,要把所有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而非“纵向关系”。
纵向关系是一种评价,类似于大人对孩子的表扬,你做的“很好”,奖励一颗糖,这样的表扬最终会让人选择迎合,而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
横向关系更多是鼓励,多多表示感谢、尊敬、喜悦的话,这是更真诚的语言。人在听到感谢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祝你获得自己的勇气去改变,也给予他人勇气,共同创造更好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