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更新完很多篇文章,关于精神分析的文章很多。
从防御机制到客体理论,接着到修复时间创伤的虚空假面,最后是潜意识即命运的天涯墨客版本。
这篇文章作为一个里程碑,对一部分理论进行总结。
第一次听到“精神分析”感觉不可思议。“精神”和“分析”,听起来够呛。到现在,感觉精神分析的概念和理论有点熟悉,但不具备分析的能力。
因为自我分析不能替代被他人分析。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在自我分析时,如果你没有新经验进来,那就相当于自己和自己玩,这样就有可能一下子自己的某一个部分占上风,一下子自己的另外一个部分占上风,都不过是自己的某一个部分占上风而已。
如果你找另外一个人分析的话,真的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是你会从这个人身上获得一种新的经验,它会成为你的人格的新的组成部分。
这些理论到目前为止只适合和生活结合一起。
以下摘录一些曾氏“胡说八道”:
我“有”,这个“有”会变成“没有”,但我“是”,这个“是”更重要。
“我们在别人脸上看到自己。”
“一个人的语言呈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小气的人会说别人小气,偷懒的人喜欢说别人偷懒。”
“向外看的人是在看朋友圈,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
“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是我们教会的。”
“经济学的角度上讲,人会死所以没必要完美。完美就是完蛋。”
“说太正确的话,就是他们虐待他人的方式。说太正确的话的人,说那些话不是他们的目的,让人难受才是他们的目的。说什么已经不是太重要,关键是要说,于是就把那些正确的废话反复地说了出来。仔细想想,这样的人也是很可怜的。那些总是说太正确的话的人,就是显得没毛病的人,跟他们打交道除了把自己累死、气死,估计不会有别的结果。”
接着,总结一些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是一门探索心理的工具,这个探索建立的参照物是客体。
客体可以是社会或者重要他人,要处理的对象还是感受。
所以精神分析这个名字要改成“精神面质”或者“精神真实”,或者是“精神观察学”。分析是越来越没有用的东西。你随便编个东西,对他人的成长没有什么好处。但是你让他感受他的感受,并且承认,那很多改变就已经出来了。
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讲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一个人的出现就带着家族的“传承”,吃过的饭菜,读过的书,处过的环境,童年的经历等等之和。
精神分析就是解释,解释,再解释,只讲3个东西,“移情、逆向移情、阻抗”。
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反复用四个轮子理解来访者。
本我是动物驱力,超我是社会道德,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就是所谓的防御机制。
冲突和匮乏是心理问题两大主因。
人活着不可能只是和理论,书籍打交道。最好的精神分析应该在和他人打交道上学习。
最后,“无钱型人格障碍”的特点,首先是没钱,然后就是偏执、尖刻与懒惰。这类人穷酸,跟他们打交道,你可以直接感觉到他们人格上的巨大的变异或者空洞。
口头上我们讲要赚钱,其实潜意识并不想赚钱;同理,我们想要成功,但是更害怕成功,这就是精神分析得俄狄浦斯情节。
所以,当你把人格搞定,空气里随便一抓都是钱 !
一个阶段的学习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