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稍微亲密点的关系,我就很恶心愤怒,想吐?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我交朋友不能太亲密,如果表现得很需要我,我就会看到对方就恶心厌恶,忍不住就要伤害对方,让对方远离我,如果是男性的话会更严重。
所以我没办法交朋友,更不可能恋爱,我问周围的人,他们觉得这个是障碍,但我觉得可能也还好


summer糖糖:曾国藩曰:“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

ta的主页

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summer糖糖,认真看完了你的提问,看到在你的提问中,你讲述了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似乎自己一直都无法建立亲密的深入的人际关系,一旦感受到对方需求自己时,就会感觉很难受,甚至想要去伤害对方。

 

长久以来,自己一直都习惯于这种人际关系相处模式,并且也并未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不过周围人却感觉自己的这种状态是一种障碍,一种问题。周围的这种评价让自己感受很困惑,也很不能理解。

 

【以自我的主观感受为标准来确立心理问题的边界】

 

不管你的人际关系相处模式是怎样的,也不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什么,作为心理学,我们更多的是以你在正常状态下的主观感受为依据进行评价

 

当你感觉自己能适应这种人际关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并未感到困扰与影响,并且自己的整体主观感受是积极的,那暂不考虑需要关注。

 

但是当这种模式,在人际关系中给你带来消极负面影响时,就应该及时引起关注了。

 

要知道,心理学并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帮助你维持内心的平衡状态。因为什么是问题,不是以第三方感受为依据,而是以自我主观感受为依据,只有当自己感觉这种模式对自己造成了困扰与消极影响,才能构成心理意义上的问题。

 

【考虑未来的困扰会始于恋爱亲密关系中】

 

尽管长久以来,你在这种模式中感到一切正常运转,但是当处于一定年龄阶段时,你的周围亲人可能会在婚姻恋爱方面对你施加压力,让自己不得不进入恋爱关系中。

 

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往往只能接纳个体作为小家庭形式的存在,单个的人总是会受到社会的质疑与排挤,因此,在这种压力的倒逼下,可能会让你不得不进入恋爱关系中,这种关系会让你对当前的模式产生其他的感受和想法。

 

【考虑未来的困扰可能长期发生在工作职场中】

 

不知道现在的你是学生还是已经参加了工作?

 

因为我们不得不考虑在职场中,可能需要的人际关系互动,特别是企业或者体质机构内上班的人,需要与周围人的团队协作,需要接受上级领导的指示,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可能会让你感到关系带来的不适感。

 

这些因素都会给当前的模式带来挑战,当自己发现当前的人际关系模式无法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时,就可能产生心理上的困扰。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每个人伴随成长的环境与经历,都会发展出一套自我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与定向的问题处理方式,我们会长期习惯于这种模式。

 

只有当我们遇到困境,发现自己的“内在系统”无法适应新环境时,才会启动自己的“内心升级”,让自己去发现和觉察,不断提高完善。

 

希望以上回复对你有所帮助。

威尔·莱克特:善恶观:以怀疑的视角审视内心激发至纯之善。 从业初心:助人助己,实现人生价值。 

ta的主页

女孩,上午好!我是咨询师威尔,有缘能在这个问题中相遇,一起聊聊,好吗?

我交朋友不能太亲密,如果表现得很需要我,我就会看到对方就恶心厌恶,忍不住就要伤害对方,让对方远离我,如果是男性的话会更严重。


就是说,你在和人交流的过程中,一旦感觉到对方的需要,就会觉得“恶心”“厌恶”甚至“忍不住就要伤害对方”,是男性的话还会更加严重。

我觉得女孩你的自我觉察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我至少暂时没看到,你用“想法”来替代“感觉”,其实感觉是身体在以它的方式来传达一些信息给我们,比我们头脑中的某些想法和认知更为精准地反馈出身心的更加真实的需求。我们首要做的就是接纳它,而我在问题中看到,这方面你本身做的也是可以的。

所以我没办法交朋友,更不可能恋爱,我问周围的人,他们觉得这个是障碍,但我觉得可能也还好

就是说,你周围的人的认知中,都认为这是一个障碍,而你自己没有觉得,可能还好,这里面也有两种可能:

(1)真的也还好

没有耽误你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自己也没觉得需要有朋友。

(2)也有可能不太好,自己目前没觉得不好

虽然一个人一生没朋友,也不是致命的事情,不过,如果女孩你完全没因为此事烦恼,“痛苦”(可能级别没那么高或者隐匿了),那么为何还会出现这个提问呢?

由此我给出以下几种建议供参考:

(1)如果女孩你想知道这个恶心厌恶的由来,我们可以一起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分析探讨。或者女孩你去平台寻找一下这块的资源,尤其是跟原生家庭相处模式相关的文字或书籍

(2)如果你觉得真的还好,只是周边人的认知差异,给你带来更多的压力,其实我们反观一下,这也是一个问题,对吗?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孤岛,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活法,但此活法,是否给周边人带来不同意见,同时不同意见之回馈,除非你能真的做到雷打不动,不影响真正的工作学习生活,不是那样的话,我们需要再进一步的理清自己,其实这更多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及亲人(朋友不论,最起码还有亲人对吗)的健康,对吗?

(3)女孩你是真的不想有朋友吗?还是由于恶心厌恶的“困扰”才压抑了自己有朋友的意愿?包括男朋友及爱情的向往,我想听听你更多的真实的想法,我乐意聆听。

你不是一个人,如果有任何的疑惑,我在这里,世界和我爱着你!

马晓波: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

你好,从你的文字和问题里感到一种矛盾,就是你表述了一些在人际关系中让你感到难受的体验,但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话是“但我觉得可能也还好”,我不是很明白这句的真实意思(如果是在交流中的话咱们就可以去澄清它了)。所以,我只能按照自己的(可能是不准确的)理解来谈我对此的一些想法。

    在叙述中可以看到你对关系中的那些人的不满和愤怒,且情绪是十分强烈的,你可能感受到真的很难受了。我发现有两种情况会导致你在关系中的愤怒,一种是当别人“表现得很需要我”时,另一种是“我问周围的人,他们觉得这个是障碍”时(其他有没有让你感到愤怒的情况文字中未见表述),对于后边这个被别人认为是障碍的情况,仿佛是一种被评价为不好的事情,可能你也是愤怒的,所以我猜想你说“我觉得可能也还好”是对他们说你“不好”的一种否认

    透过这段文字,感到你在关系中的不容易,但同时,你提供这段文字也可能正是你想要寻求一些突破的愿望。作为高级的社会性动物,我认为亲密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但的确你也正在遭遇亲密带给你的一些困难。我不知道在你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我只有为此的一些联想,比如别人太靠近你时会让你担心被别人伤害吗?为何这种担心会有性别差异,即男性会使得害怕更严重?当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会让你难受而远离,别人的这些需要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吗?

    我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是否成立并不重要,也可能不准确,但若能给你的突破带来一点思考,那么你的思考才是重要的。

ZHUQIANG:以人为本,共同成长 关爱一直都在!

ta的主页

如果你不觉得这是个问题,那么改变的可能性也会很小,通常这是植根于你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的,太亲密对你来说就是某种让你厌恶的情况,所以你会让对方远离你自己,如果是男性的话会更严重。远离是你的关系主旋律,所以你发现你没办法交朋友更不可能恋爱,你觉得可能也还好,也就是说改变的动力还不是特别明显对吗。

这种从冲突或者矛盾或者厌恶中迅速金蝉脱壳的方法其实也是某种逃离远离的微妙演化,我们可以去强势表达自己立场,可以去费力的沟通,还有不费力的冷暴力或者各种远离现场,各种性格的人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处理方式,正好你的性格可能存在某种远离疏离特性,所以就会预谋离开就想远离不见这个人,这就是每个人的性格特征所做出来的选择。

ㄛ稍微亲密点的关系你就很恶心愤怒会想吐
ㄛ交朋友不能太亲密如果对方表现很需要你
ㄛ你会看到对方就恶心厌恶忍不住伤害对方

★★★亲密
★★★愤怒

不需要给任何人贴标签,但是这种远离疏离特性可能会植根于更加深层的人格和依恋模式之中,可以从你的成长经历中来找到蛛丝马迹,通常来说这种性格表现为偏向孤独讨厌冲突矛盾麻烦,不喜欢与外界的过多的沟通接触。

远离疏离特性给自己带来的那些各种影响

¶远离对自己来说是不费力的态度立场
¶远离对自己来说是很简单的保护措施

这种情况,无法形成稳定的关系的联结,很多时候这种『疏离特性』会表现为回避还有你所说的冷暴力,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很多人际关系的长期困扰,需要当事人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通常来说这种性格的人在幼年时,在与父母互动中会形成一种情感上、心理上联结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决定成年之后,我们在亲密关系友谊关系中与身边人的互动特点,它被称为依恋模式。比如说如果父母总是表现得离孩子很遥远,不陪伴、不回应,不接触孩子,表现得很冷漠。

那么孩子则会形成相应的疏离的沟通模式。疏离型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不适应那种费力的交流,并对拒绝反应非常敏感,疏离可能也难以相信别人喜欢自己,当他对拒绝和批评敏感时,可能会将中性评论或行为误解为否定性评论或行为。她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特征:比如害怕批评,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有这种疏离型人格的人通常在儿童时期就很远离他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疏离远离还有其他抗拒,那么你的那种疏离远离很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影响了生活。可能已经到了开始避免他人和沟通某些冲突情况的地步。心理咨询是沉默疏离型人格的最有效咨询调节方法,当然也可以选择与安全型朋友或者伴侣来相处,如果你愿意的话,祝福你喔。

ZQ ?

浅喜深爱心理:除非你把潜意识意识化,否则它一直会指引者你的生活,然后你说,它是命运

ta的主页

楼主你好,很认真的看完了你所描述的问题。

觉得你蛮清明的,一方面你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状态,你了解现实;另一方面,你最后提到“可能也还好”,表明你了解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上所谓的”正常”是一个偏统计学的概念。其实不同状态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坏区分。每一种生活状态,都对应了一种心理状态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行为模式不损害他人,也并不为此感到困扰,甚至,认为正是你的行为创造了你现阶段需要的生活,那么一切都是没问题的。

大五类人格特质将人格分为:开放性(openness),责任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o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 neuroticism)五种类型。

不同的人格类型,对关系模式的需求是不同的。

对于外向者适配的环境和关系模式,对于内向者就是一种消耗。

所以,我们要如何行动,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状态,一定是基于自己的特质和感受出发的


现在,允许我尝试分析一下你的”障碍“,这看上去像是你在努力维护自己的边界。

当他人表现出对你的需要时,你似乎产生了某种”应激反应“。

这可能是你生活的早期有人无止境地侵入过你的界限,对你予取予求。你现在表现得激烈,甚至有些生理上的反应,或者是想伤害对方,都是一种自我维护,你在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也许曾经他人的”需要“在你内心造成创伤,所以现在每当有人靠近时,创伤遗留下来的恐惧让你不自觉地做出强迫行为,把对方推开。

也许你的内在非常柔软和脆弱的,你需要通过推开他人来获得自己生存的空间

当然,你的恶心与愤怒具体是什么原因,还需要你自己好好探索一下。


最后,我想告诉你,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行为对你没有困扰,你是可以继续下去的,不用逼自己改变。

在母婴观察中,心理学家发现,婴儿因为母亲的在场才敢于探索环境。

一个人要发展关系,本质与婴儿探索环境一样,只有当内在安定,才可以走出去与人交往,也才敢于进入关系。

所以,跟随自己的节奏吧,祝你一切安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