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语境下的爱情、分手和渣男渣女

文:Cécile
来源:西西的房间(ID:chambrececile)

今天的灵感其实来自于我听了快一年的广播节目,Les Gentilshommes,由三个20-40岁的男士主持,每集邀请一位女士,探讨时下两性关系的时髦话题不能说新世界大门被打开了,但是有些操作方式我确实是闻所未闻

我特别欣赏这个节目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人际关系操作所持的开放性态度,仅仅是分享,绝不「judge」,而从2017年三月开播到现在,节目中分享的21个主题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特别是在社交网络全面覆盖我们生活的语境下,出现的一系列新型恋爱关系。

这篇文章,我选了三个很有代表性的主题,因为这些状况大概是很多人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正是这些恼人的状况,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复杂,如果可以,希望我们都不要再经历这些了。

 #1 

?️「滴~好人卡」

Friendzo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yfriend” and “boy friend”, is this little space, we call the FRIENDZONE?

Friendzone,是近几年来,在欧美社交圈子里常常被提及的一个时髦单词,它来自经典美剧Friends(六人行) 里的一个桥段.

有次 Joey 告诉 Ross,Rachel 是不可能喜欢上他的,因为他是且只是major of Rachel’s friendzone,即重要的好友,重要的来甚至可以做朋友市的市长了,听起来又心酸又心疼的。

当一对男女,男生对女生有意思,想发展成男女朋友的关系,但女生却毫无此意,只把对方当朋友,那么恭喜男生,你已经掉进了万劫不复的「朋友区间」。举个?:

*阿南阿北纯粹乱取名,切勿代入*
阿北喜欢阿南,但阿南只把他当朋友,我们就说阿北被「friendzoned」了,而阿北对话框里没有发出去的话,就是他试图在「ladder-jumping」,索性阿北没有发出去,不然就要万劫不复了。(心疼阿北一秒钟?️)

?

Why women sometimes just want to be friends but men always want sex?

Friendzone 还有一种说法,叫做「friend ladder」,其实是来自于男女吸引力行为研究的「梯子理论」(ladder theory),该理论认为在女性的交友认知里存在两个梯子,一个是「real ladder」,代表「可以发展成为男朋友的男生或是有性吸引力的男生(注意这两个维度不是同一件事情!)」,另一个就是「friend ladder」了。

在这个梯子上的男生对女生来说,并无性吸引力,但也不妨碍成为朋友、发展(单方面认为的)友谊,甚至成为柏拉图式的精神伴侣。

在女生的这两个梯子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女生通常不会允许「ladder-jumping」这件事发生,也就是说认准的朋友是不太可能发展成为男朋友的,在「friend ladder」上的男生最多只能爬到梯子的顶端,成为女生的 best friend。

一旦男生试图往「real ladder」上跳,必定会坠入「abyss」(深渊),连朋友都无法做;有趣的是,相反对于男生来说,他们是只有「real ladder」的。

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被「friendzoned」的总是男生,也似乎解释了为什么女生会倾向于认为男女之间存在纯友谊,但男生通常不认为。

梯子理论认为在女性的交友认知里存在两个梯子,real ladder 和 friend ladder,real ladder 里的 Russell、Justin、Johnny 和 Calvin 都代表「想与之发生关系的对象」或是「想交往的对象」。
梯子等级越高排名越高,这里 Russell 无疑是最理想的对象;而 friend ladder 里的 Dallas、Joe、Ed 就真得「仅仅是朋友」,其中 Dallas 可能是 best friend。

直线条的男生,他们的交友认知里是只有「real ladder」的,不存在「柏拉图式的友情」。

当然了,作为一个民间说法,「梯子理论」显得过于粗暴。


我觉得在这个理论之下,值得讨论的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社交媒体语境下的男生和女生,寻找亲密关系的「动机」或者是「出发点」是否不同,而这种不同又是否源自最原始的生物层面?

「梯子理论」建立在了极端「sex-driven」的假设前提下,看起来十分消极(但也可能确实是事实)。

 #2 

?「幽灵党出没」

Ghosting


社交网络普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悄然改变了。交友、约会软件的兴起打破了男女之间的物理距离,随之而来的网络时代的男女交往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更为复杂。

Ghosting就是随着交友软件衍生出来的,一种网络时代的约会文化,中文译为社交网络失联

指在社交网络里聊得很好,或许还见过几次面,相处得也挺愉快融洽,你甚至觉得你们之间只差「表白」这一程序就可以成为男女朋友了,但突然有一天对方毫无征兆地人间蒸发,一切社交渠道停止(对你)更新,电话打不通,信息被屏蔽。

这还没完,最可气的是,由「ghosting」演变成的zombieing,译为社交诈尸,全面失联一阵子后又若无其事地出现,留言评论,随机点赞,就是不谈为什么不回你信息不接你电话,仿佛失联一事从未发生过一样。

玩 ghosting 的人会被冠上ghoster的称呼,当有人告诉你,你正在约会的人是「鬼男/鬼女」的时候,就真得要小心了。

交友和约会软件在重新定义爱情的时候,势必也在改变着分手的方式,人际交往的虚拟化,让「悄悄退出一段关系」变成了一件低成本的处理方式,于是,不加解释的结束一段关系变得不再那么有愧疚感。网络时代的爱情可能缘起于一次「点击」,当然也可以终于不再「点击」。

「社交网络失联」不仅被用在了两性交往的「分手」上,也同样被用在了朋友之间的「绝交」上,没有发生什么足以摧毁友情的事,也算不上讨厌你,但是却被「ghosted」了。

事实上,那些选择在网络上「自杀」的人,往往是抱着一种类似「重生」的想法,包括斩断过去的一切社交联系,改变形象,希冀着过上另一种(跟过去没有联系的全新)生活。

曾在法国有名的心理学杂志 Psychologies 上读到过这种现象的文章,心理学者认为「恐惧承诺」是鬼男鬼女们出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个人群来说,交友不过是「爱好」,与喜欢打球、喜欢旅游等并无差别。

当「责任」、「承诺」等沉重的词语出现在这段关系里时,他们会觉得与对方不能再「愉快地」玩耍了,于是本能地逃开。

 #3 

?「清理面包渣」

Breadcrumb


Breadcrumb,原译作「面包渣屑」,在社交网络的语境下指那些偶尔给你点赞留言,撩你但不约你,不主动推进关系,以保持最小限度的暧昧的做法,breadcrumber就是面包渣人,他们是绝不可能给你一块完整的面包的,相反,他们愿意为你付出的感情犹如面包渣屑般细小。

怎么鉴别面包渣人呢? 其实也很简单。

面包渣人通常时不时地问你最近怎样,发一些暧昧的语句,但通常并不太会跟你进行比较深入的对话,而且在你提出确切的约会邀请时怂掉,推脱改天,然后消失一段时间后又若无其事地出现,说好久不见很想你来避免被你忘掉,如此往复。 

所以别跟他们绕圈子,试着直接约他们几次就有答案了。 

所有的面包渣人所渴求的,并不是稳定健康的亲密关系,而是他人的注意力。

面包渣人通常极其自我,纽约时报的记者 Jessica Bennett 在一篇题为「The Agony of the Digital Tease」的文章中写道,面包渣人享受「Hold」别人 (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吊着某人」)。

他们撩你不是因为对你有兴趣,他们是对撩你时的自己感到自豪(not interested in you,but interested in themselves staying relevant to you),是种畸形的成就感在作祟。

······  ᴀ ɴ ᴀ ʟ ʏ s ɪ s  ······

# ᴏʙᴊᴇᴄᴛɪᴠᴇ

“ Connected,but alone ”

These are connections 

not conversations

©️ Peter DaSilva and Byron Smith for New York Times

MIT 的教授,心理学家 Sherry Turkle 在 TED 演讲中如此说到。数字时代让情感变得视觉化和可重复,当然也包括了可删除,随着信息、email、图像的一键删除,感情可以不留一点蛛丝马迹。

真实的人际关系充满着危机,而数字化的世界简单、充满希望、永远年轻,但当我们真正投入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些词语背后,对应着的隐喻:可删除、造梦、假象。

人们在网络世界扮演虚拟的角色,处处蜻蜓点水般地留情,玩腻了就 ghosting。然而这些 ghoster 也好,breadcrumber 也好,永远也无法拥有一段真实的关系,因为真实世界不仅是 connected, 更需要 conversation。

You end up isolated if you don’t cultivate the capacity for solitude,the ability to be separated,to gather yourself


过去的人们是我有一些情感,我想表达,现在却变成我想发社交动态,我必须有一些情感,活生生地本末倒置了。时刻 connected 的状态,让现代人逐渐丧失了沟通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变得越来越不真诚,一切都可以是程式化的,可模仿的,可复制的。

孤独是现代人的通病,人们害怕孤独,害怕与自我独处。认识自我是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而伪装自己却有迹可循,人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上扮演成任何甲乙丙丁,唯独不是自己。

# sᴜʙᴊᴇᴄᴛɪᴠᴇ

人们在约会软件里「match」,软件可以算出100个相配的对象,然而现实世界真得如此吗?

社交软件在打开交友新局面的同时,所谓速配 (match) 的计算模式是否加速了感情的速食化?

当活生生的个体,变成了一堆可量化的数字,当机器的逻辑代替了真情实感,在浩瀚的数据里筛选「和我们相配的数据」时,就滋养出了诞生 ghoster 和 breadcrumber 的土壤。

感情始于一次「心动」,但机器可以帮你挑选出很多对象,让你「心动很多次」。然而冰冷的数据无法代替真实的、于相处中萌发的心动,当继续发展后才发现并没有很喜欢,继而 ghosting 或者 breadcrumbing。

本文图片一部分来自拼贴艺术家 ©️Mehmet Geren
作者简介:Cécile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