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是怎么过的吗?”当街掌掴老师全因20年前…

 

 01 

几天前,他刑满释放了。进去的理由是寻衅滋事,滋事的理由是20年后为自己“报仇”。

2018年7月的一天,他偶遇初中班主任,拦下老师确认身份后,他没有任何犹豫,对着老师当街就是一顿掌掴。

情绪激动的他边打边问,“你当年是怎么打我的?十几年过去了,知道不知道,啊?”



在他的质问下,老师一边捂着脸,一边说着“对不起”,但这句“对不起”看起来实在有点苍白无力。

2019年7月10日,因当街打人,河南省栾川县人民法院宣判他寻衅滋事罪获刑一年六个月,二审维持原判。

一个当街被打,一个获刑入狱。在这个“两败俱伤”的结局背后,不由的让人们产生两个疑问:

为什么“打老师”新闻会引起持续不减的广泛热度?

为什么在事件的发酵中,舆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02 

热评第一条说,“做了我当年想做不敢做的事。”


在第一条打人视频被热传后,他又发布了另一则自诉视频,称13岁的自己曾数次遭到班主任的体罚,包括歇斯底里地踹头后背衣服里插木板当众羞辱等,类似的无故打骂羞辱“从没停过”

他还称,有10多个二十年没联系的同学、甚至是陌生的学长姐学弟妹与他联系,愿意为他作证,证明老师曾在课堂对他和其他学生打骂羞辱。

一则热点新闻,让网民们在猎奇的驱使下点开,自述视频,更是直接点燃路人的愤怒,把事件推向高潮,人们在解气中“叫好”,在传播中“狂欢”。


热点新闻变成社会性事件,说明社会里确实存在滋养此类现象的土壤。

成绩低了挨手板,做错事了罚蛙跳,是大部分人心照不宣的“回忆”


持续性的体罚、打骂、侮辱甚至虐待,只要有一个人受到,就会有一群人见到。



于是,伤害不仅发生在了直接受害者身上,也发生在了目睹者身上。


多年后,相似的事件出现,当目睹过的人们发现“恶行”不但给自己的心理多少造成了一些影响之外,居然给当事人们带来了这么长久且深远的心理创伤时,舆论决堤

试问,有什么比一个手握“教育惩戒权”的人给一个孩子造成十几年甚至一生的心理创伤更让人们气愤的事呢?

 03 

童年的经历,对新闻当事人的心理上客观上是造成过一定创伤的,否则,他不会时隔多年耿耿于怀;他的妻子曾称,丈夫夜里时常噩梦吓醒抱头,老师对他造成了很大的阴影。


在心理学上,创伤(Trauma)一般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身体或心理的损害,是个体对那些具有压倒性事件或经验所产生的一种自动的、生理的和神经系统的反应,以及由此又产生出的心理层面的反应。



当人们面对外界突如其来的重大插入性伤害时(如地震、海啸、暴力、强奸等单次、急性事件;或儿童虐待、家庭暴力等长期、慢性累计事件),可能致使杏仁核、岛状结构等恐惧情绪中枢被过度激活,言语部分的活跃度下降;

对事件及其发展无法预测和感到失去控制力,使得个体在事件超出承受能力下产生无助/强烈的恐惧,造成心理上的损伤,甚至此种有害影响能够长时间持续。

心理上的创伤,会造成一些典型症状,如噩梦、片段记忆、伤害情景频繁出现等,当由于外界伤害而导致的典型症状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严重者,则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我们常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然而,不同的人在面对一件事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以致拥有不同的结果。当人处于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发展阶段时,造成心理创伤的事件也会不一样。

对于婴、幼儿来说,不当的养育方式就有可能造成一次创伤。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多数创伤来自成长早期。

心理问题总是滞后发生的,究其根源,永远离不开成长过程中的受到的伤害。



 04 

不可否认的是,成年人伤害未成年人就像是“降维打击”,对未成年人心理所造成的创伤不言而喻。

2019年,河南商洛某中学初一女生婷婷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遭到班主任辱骂。


告诉父母,父母并没有当回事,认为是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可能就是被批评了,夸大事实;孩子哭着和奶奶说:“你们不相信我,可以录音”。


而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当婷婷陆续拿回长达20多个小时的100多条录音时,家人才了解到老师对婷婷“有意为之”的伤害。

跟同学们说,“千万不要和傻X在一起,否则你们也会变成傻X的“。


恐吓婷婷下学期别来上学,“你要是来的话就把你捏死在教室。”

甚至两次当着全班发问:“咱们班同学谁贱?”


全班同学集体回答“婷婷。”

长期的歧视、诋毁、侮辱和谩骂,言语不堪入耳,刻意的引导全班的孤立…原本性格开朗的婷婷,慢慢地也不爱说话了。


每一次伤害,就像一颗扎进篱笆的钉子,即使最后钉子全部取下,篱笆上也会布满钉子洞。


难以想象,这个社会里有多少个“没有取证”的婷婷,在长期的心理虐待中,度过学生时代。

 05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写道:精神上的创伤就有这种特性——它可以被掩盖起来,但绝不会收口;它是永远痛苦,永远一被触及就会流血,永远鲜血淋淋的留在心头。


心理创伤造成的深远影响,就像是让人的“一部分”,暂停在了被伤的时刻那样;成年之后,童年的渴望和恐惧都会在某个时刻像蛰伏的野兽一样暴露无遗,让你发现自己的“残缺”

但是,真的就这样了吗?任由曾经的不幸不断的折磨自己吗?用喝下“毒药”的方式惩罚伤害者吗?


当然不。要努力的走出来,要从伤痛中成长,要变成更好的自己


更何况,残缺并不可怕,因为没有人是完整的。大多数人内心,都多多少少存在阴影。我们需要去治愈、去抚平。


Horowitz认为,抚平心理创伤需要经历5个阶段:


反抗:与创伤事件做斗争,在创伤来临时采取激烈的行动和情绪反应。

麻木与否认被事件所震住,不知所措,不相信事件发生在我身上。

侵入式的再体验:事件过后,反复不停的想,甚至常常有创伤相关的噩梦,以及清晰的闪回体验。

理解:逐渐开始理解事件对于我们的意义,开始看到它的发生带给我们的影响(包括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逐渐准确评价这一切的原由和后果。

创伤抚平:创伤事件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经历,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像回想一堂物理课一样谈起、想起这个事件。它只是我们生命历程中的一个故事而已。它带给我们的深远影响已经完全为我们所理解,所接纳(消极影响)、认同(积极影响)。

创伤的本质创伤事件使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核心信念受到挑战,以至于破碎不堪;致使我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公平性、安全性和可控性。

所以,要从心理创伤中恢复,根本上,我们需要重建我们对自我的看法和对世界的看法。

其实,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加强大。



研究发现,应对和处理创伤的经历,让个体们更加能够自我依靠,获得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的提升,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他们对自己应对困境能力的自我评估会提高,而且也会更相信自己在未来遇到困难时会有能力去处理。

在和创伤抗争的过程种,也会改变我们对人生的看法。这个过程,最终增强了个体们的精神信仰,使他们人生的意义感增强;在情感上的释然,也会让他们更从容的面对一切

创伤的背后,有苦难带来的积极意义。理智的分析,慢慢地化解,过程虽然漫长,但这些经历最终会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一场能量场的碰撞过后,你会生长出坚韧的护层。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作者:Carmen
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壹心理学院Pro】,后台回复:转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